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P10

  ..續本文上一頁容易轉,就在這裏頭做活計,在這裏頭度生活,你要論修行這五樣都是魔,「陰魔銷滅」,到這時候不落邪見,這五蘊魔早就銷滅了,五蘊魔是個總,頂厲害的,底下才說天魔,「天魔摧碎」,天魔是外來的,天魔被摧碎了,到這個時候修成這個境界,自然的粉碎了,不用打也不用怕,「大力鬼神,褫魄逃逝」,把魂魄都嚇掉了,魂魄都離開了體,他逃逝跑的遠遠的,這「魑魅魍魉」,是胎、卵、濕、化裏頭四種鬼頭,「無複出生」,再想著發生也生不出來了,這個地方沒有他站的地方,到這個時候「直至菩提」,一直的就證了佛的菩提果了,「無諸少乏」,連一點小小不遂意的事情都沒有了,一帆風順,這是說修行人得法,這是對上等根器的人說,這修行的知識有高有低,佛度衆生也不能揀擇,佛是大慈大悲平等的,到了這個時候「下劣增進」,下等陋劣的這種人,也能增長智慧、也能進步修行,把這些魔一降,就是粗魯的根性也增長智慧,「于大涅槃,心不迷悶」,證到佛果,這叫無余涅槃,無余是幹幹淨淨的,一點拖泥帶水也沒有,心就不迷惑了、也不沈悶了,這是照著下劣的說,要是上等根性的智慧,那比這個還高多了。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末識禅那。不知說法。樂修叁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于禅室。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佛是大慈大悲,對著弟子們說,「若諸末世」的時候,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我們這是末法時代,在佛法末世,「愚鈍衆生,未識禅那」,愚鈍的衆生還沒認識禅定的工夫,他不明白,佛慈悲都給他們出法子,「不知說法」,他也不會度化衆生、也不知道勸人說法,這也不要緊,這是佛慈悲,雖然他也不會參禅、也不會說法,他心裏有一種好處,「樂修叁昧」,他歡喜樂意修正定正受,所以他既然發這個心,雖然是愚癡,他這個心發得好,所以佛說,他要是這樣子,「汝恐同邪」,汝是指著阿難及法會大衆,恐怕他們走到邪道上去,得勸他們,他們的根性癡鈍,佛有多慈悲呀,若參禅也不行、講道也不行,修叁昧又怕他修到邪道上去,那怎麼辦呢?這是佛大慈大悲,「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一心勸令你不用旁的法教化他,你就叫他專門一心,教這個愚癡的人持我「佛頂陀羅尼咒」,就是「楞嚴咒」,那是最靈驗,你要是專門持這個咒,比什麼修行都快,說這個咒太多,他認字又不多、又愚癡,那怎麼辦?「若未能誦」,他不能誦,「寫于禅堂」,在參禅的屋裏,把他寫好讓他看,再不行呢?「或帶身上」,給他寫好了,裝在一個口袋裏帶在身上,這也好,若能這個樣子增長道力,「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你就勸他誠心信佛,這是勸他,你是愚癡,應當恭敬十方的佛,「究竟修進,最後垂範」,到了最後,還可以給衆生垂留下模範,做樣子,讓多笨的人都能學佛,就怕沒有誠心。

  

  

  

  五陰起滅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于大衆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爲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爲供銷除。爲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爲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爲此大衆。清明心目。以爲末世。一切衆生。作將來眼。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阿難聽聞到佛的這樣的指示教誨,從本位上站起來,「頂禮欽奉」,向佛頂禮謝法,「憶持無失」,在心裏記著,一點也不敢忘失,「于大衆中」,他替大衆行完了禮,「重複白佛」,重新又對佛表白,「如佛所言」,如佛所說的話,「五陰相中」,說五陰分別相中,他本是「五種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又成了佛法啦,這五陰相中五種思想「爲本想心」,「我等平常」,這都是我們世間上人不修行,根本思想的心,人人都如此。

  

  

  

  我們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拿著色、受、想、行、識都當自己的心,其實這都是妄想,這地方暗含著佛還沒給我們說,佛給我們說也是略略的說,我哪知道這麼厲害,這又問佛,「又此五陰爲並銷除」,要把這五陰去了得怎麼去法呢?是一齊把他銷除,「爲次第盡」,還是一個一個的銷除這五陰呢?「如是五重」,如是這色、受、想、行、識五種,人在世間上都是習慣性,「詣何爲界?」要修到什麼樣子爲界限?說到這裏還得請佛回答,「惟願如來發宣大慈」,惟願佛發大慈悲心,「爲此大衆,清明心目」,爲大衆做清淨的眼目,說到「以爲末世」,就是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是佛法的末世了,這都是慈悲心,「一切衆生,作將來眼」,我們過去了,後來還有很多學佛法的,再做將來人的眼目,同得安樂。

  

  

  

  五陰妄想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彼處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此一段文是佛總起來發明,「佛告阿難」,對阿難說世間上的人,「精真妙明」,一切衆生這個精純真而無妄、不可思議明明了了的這個心,「本覺圓淨」,根本這種知覺是圓滿清淨、一點汙染也沒有,這是說本來的面目,「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是佛從根本上給法會大衆說清楚了,這個本覺根本圓淨,哪能給人留下禍患呢?哪能給人留下死生?有死有生的這些事情,這都是自己錯認了,自己迷惑受生死,世間上的塵垢就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包羅世界上的一切,因妄想執著不得安樂,乃至虛空皆由妄想之所生起,你別說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東西,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無形無相的虛空,也是由妄想之所生起,你要是「本覺圓淨」,哪有這些個啰嗦?人錯認啦,就是自己害自己,若按這麼一說,世間人是怎麼害的呢?「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這是說人的根本,人人本具,這個本覺是不可思議那個本明,真實精純不雜的這種光明,人人本具,自己違背了,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凡有形有相的這都是器世間,世間上能可以使用的、做什麼用?連大帶小、連多帶少擱在一塊,無量無邊山河大地,也就像我們人間使用的器皿,是怎麼錯的呢?底下有一個比喻「如演若多」,前文提過是一個人的名字,「迷頭認影」,他清早起來照鏡子,他照他這個臉面,看著很好看,其實鏡子裏的頭是影子,離開鏡子迷了自己的頭,他認鏡子裏的影子是真的,不認自己的頭了,這就專用這個名目做個比喻,不承認自己的頭,拿鏡子的影子當自己。我們世間人都像演若多一樣,自己都不認得自己,我們這個身體,大家不知道,這是一個影子,自己的真體,自己不認識,佛出世費多少的勞苦唇舌,就爲讓人認識自己,不是向旁門外道,還練出個什麼東西來,不是那些事,你回過心來,認識自己就對了!這個身體比喻鏡子裏的影子不能長遠,鏡子沒有了,身體也跟著沒有,人都有個不生滅的本體,不是讓你這麼修、那麼煉,佛法也講究修行、打坐參禅,是叫你把世間上那些迷惑、那些習氣去掉,自己的天性是現成的,不是另外修出個什麼來,所以拿演若多做個比喻,這還不好明白嗎?說他認錯了,「妄元無因」,這個虛妄的元始起頭的事情,沒有一定的因緣,連因緣這兩個字都是世間上起的名字,于妄想中,他不認識真的,當然他就起妄了,他自己無故的就起了迷惑了,「于妄想中,立因緣性」,他硬立出來有因緣性,世間人都說因什麼,這也算可以了,這也是盡人情說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自然是從哪裏來的?究竟稱爲自然,這個自然是怎麼講,也說不出來,人人還都認得這個自然,不知道究竟自然的道理,就拿這個虛空做個證據,「彼虛空性」,虛空有多大?人人都知道有個虛空,這虛空性都是人心裏生出來的,「猶實幻生」,猶其是實實在在也就是幻化而生的,好像變戲法變出來的,你要知道這個道理,「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說因緣說自然,都是衆生妄想心合計度量出來的,自己本有覺性,自己不認得,又叫一聲阿難!「知妄所起」,你要知道這個世界虛空都是妄想所起的,「說妄因緣」,就得說妄因妄緣了,「若妄元無」,這個妄本來什麼也沒有就叫妄,虛妄元始根本上就沒有,「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你要再說個妄因緣,根本上就沒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若說因緣,因緣從哪來的?自然有的,這統統都不合理,也不合適,「是故如來與汝發明」,因這種緣故,如來就爲這個事情出現于世,發明這種道理就讓你認識自己,「五陰本因,同是妄想」,到這裏說到究竟處,五陰是每個人離不開的,這都是假名字,這個身體是色陰、人的享受是受陰、虛榮的妄想是想陰、虛假的妄想是行陰、顛倒的妄想是識陰,這個人就是顛倒的知識,不顛倒正過來就對了,正過來就是佛知佛見、不正過來就是顛倒,說「五陰本因,同是妄想」,這一句話就包完了色、受、想、行、識。底下先說色陰,他是堅固的妄想,堅固是牢不可破,所以就成這個色身。

  

  

  

  一 色陰妄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