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知不觉叫识阴,就是六根认识六尘的这个认识,「用心交互」,他常用佛法修行,常用邪知邪见,这两下里交互,「故生斯位」,他虽然证到中乘圣人位,要在佛法中这还不到究竟,这是中途而废,是这么个意思。大家知道佛说的话,都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世间人都认识六根对六尘,这是人吃苦的地方,佛说法让人认识自己觉悟佛法的真实心,人自己不认识,因什么不认识呢?就是因外边的环境,眼睛爱见什么色好看、耳朵爱听什么好音声、鼻子爱闻什么香、舌头爱什么滋味、身体爱怎么舒服、心里头爱胡思乱想,这是谁也免不了的,是不是呀?说到这个识阴,无形中就迷惑啦,「用心交互」,他是真假互用,交在一块,连佛法带外道的邪心,「故生斯位」,这十个阶级,最后一个还是最好的,虽是小乘中乘圣人,在佛法中还不取,那无非比下无间地狱的强得太多,还比我们世间人强的多,「众生顽迷」,顽梗迷惑,「不自忖量」,他自己也不忖量忖量,你没修到究竟佛果,就认为证了涅槃,满足了,「逢此现前」,这是承着上文说,修行见一点好相一现前,「各以所爱」呀,他自己就觉着,自爱的心就生出来了,怎么自爱呢?我证了果了、我开了佛知佛见了,由这里是正道未修,「先习迷心」,先习学迷惑的心,「而自休息」,他修到这里就以为成道了,「将为毕竟所归宁地」,他以为把修行的都修完了,这是我安宁享福的地方,「自言满足」,他还从言语中表明修道得到圆满,很知足了,他以这个为「无上菩提」,佛的果位我证到了,「大妄语成」,旁的妄语罪还轻,唯独说我证了佛果,这是弥天之罪,没有比这个罪更大的,你未证言证,这就是下地狱的门路,这个妄语不是小妄语,骗人的钱用,他把人迷惑了,说证了佛果,这是大妄语,大妄语有两种:没到家,证了小果、中果,也算妄语,这还得点小好处,大妄语成就是未证佛果说已证,你要是「外道邪魔」,学这些事情,「所感业终」,你不得这个小乘法、中乘法,这就是不足的地方,比这个邪魔外道强,「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没有间断的时候,在地狱里受苦,没有休息的时候,那个罪就大了,「声闻缘觉,不成增进」,再说声闻是小乘圣人修四谛法、缘觉是中乘圣人修十二因缘还灭法,虽然他们不能增上进步修行佛道,他自己就以为满足,这总算是比下阿鼻地狱强的太多了,所以成为小乘、中乘,菩萨为大乘、佛是无上乘,说到这里,佛又告诉法会大众,「汝等存心,秉如来道」,你们一心秉正遵从如来的这个道理,你则随便信那邪魔外道,那就不成增进了,声闻、缘觉不能成就增长进步,他就以那个知足,佛说你们保存着这一个心,学如来的这个道理,「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末法的时候,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现在是末法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虽然是在末法上,人总算是还得救度,佛法常在世间传留,「普令众生」,普徧的使令众生,「觉了斯义」,让世间上人有善心的、有学佛的都觉悟,叫他心里明白佛法的这个真义理,「无令见魔」,你别使令这些人魔里魔气的,见魔的这个坏事,「自作沉孽」,沉沦造孽,「保绥哀救」,佛告欣法会大众,你们得保安,这个绥字当安字讲,你看世人都有佛性,你要保护他们安宁,你得哀悯他们,救他们出苦,这是佛的慈悲嘱咐大众,「销息邪缘」,你们没染上邪缘,太好啦,你要是染上还得销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你得使令你这身心有做有为,身做佛事、心想佛法,身心入佛知见,这才能证佛果,「从始成就,不遭岐路」,你从这里开始修行,慢慢的就会成就佛道,不能走错路。
魔销总结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如是法门」,这是佛告诉这个法门在「楞严经」上,「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有微尘数的如来,我们人的知见太浅,一听这事情,就不容易相信,一说就是无量无边的事情,你要不信,你说从哪里起头?他是个圆理,你找不着头,你说从哪里起头?微尘数的如来,佛比人还多,怎么个理呢?人还有生有死,佛是没有生死,这年代没有数了,「乘此心开,得无上道」,佛说你要明白这个理,你这个心可以开悟得成无上道。
「识阴若尽」,这个识阴无形中就长了,所有世俗上这种污染,这都在识阴上,色、受、想、行、识五阴,第五个是识阴,微尘数的如来都乘此心开悟的,得成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这是告诉这个显验,人若不随着识阴转,眼、耳、鼻、舌、身、意认识的色、声、香、味、触、法,把这个付诸身外,若能这样,六根对六尘,用只管用,不要迷上就对了,「识阴若尽」,你要六根、六尘、六识,这是十八界,你要把十八界都归了正,就是四果阿罗汉,「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这就是修行的效验,我们普通的人,眼只能看色、耳只能听声,不能六根互用,若证到六根清净,六根就能互用,「从互用中」从六根互用之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这就是入大乘门,入菩萨位,怎么叫「金刚干慧」?金刚是一种宝,永远不坏,干慧有慧没有理水,智慧有了心里还没完全,「圆明精心」,若能圆满明了精纯的这个心,一尘不染才万法皆空,「于中发化」,在心里上、在身上就发出了变化,变化什么?「如净琉璃,内含宝月」,琉璃不是化学家做的琉璃泡子,这都是多少万年在山里头发现出这些石头,在这边看见那边,比镜子还光明,就一块琉璃宝里头含着一个月亮,不但明而且还亮,若到这个时候,这就可以了。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这都是指的上根利智的人超出去了,不用这些个位次,这是说还没成佛,修圆顿法门的菩萨,「如是乃超十信」,若按教乘法数上分别名相太多了,由十信,才得着不退,十住也是十个位子,你心里定住了就不忙乱,这才有十行,有十样真正的修行,十回向也是十个位子,这是四十个位,要到登地的时候,还有四加行,登地的菩萨很不容易,再由这四十个位子加功进行的修,不然不能到登地的菩萨位,到了金刚十地很不容易,那就入大乘了,「菩萨所行金刚十地」,菩萨所行,这是金刚十地,到了金刚十地的菩萨位,就容易到达等觉位,什么叫等觉?这还没成佛就等于成佛,等觉这个觉字做佛字讲,所以说「等觉圆明」,成佛的知觉圆满了、也光明了,与佛相等,虽还没到究竟佛的位子,「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从此就入到如来妙庄严海里去了,到这个地方,「圆满菩提」,自己的本知本觉,菩提是觉道,你明白了佛的知觉的道理了,并没有什么,就是一个智慧达不到,人在世上染的太深了,究竟这一句话「归无所得」,怎么个理呢?没有外边得来的东西,还是自己,就是自己不认得自己,大家要知道,你看我们这个知觉学的乱乱糟糟的有多少,究竟还是复其本元,「圆满菩提」,圆满佛的知觉,我们这个知觉都污染了、不圆满了,圆满了觉道,这句话最要紧,「归无所得」,就是你自己,你自己不认得自己,就费这么大的事,这个人迷惑得多深吶。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一段文是佛劝法会大众弟子得要尊重修行,「此是过去先佛世尊」,佛先提出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到在这个境界上,你可就知道了,先前的世尊遗留下的是什么呢?「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奢摩他这是古佛所留的一心三止、毗婆舍那就是一心三观,这是说止观的法门,这是学成佛的道理,这是先佛留的这一心三止、一心三观,这一心之中用这三止,三止是什么?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是三止。体真止,这是修行入手,当体即真;方便随缘止,随相所观;这在两边还有个中道—息二边分别止,把这两边都歇下去,独用这个息二边分别—中道的止,这是一心三止,这个毗婆舍那是一心三观,这三观所观的是什么?空观、假观、中观,这一心里分这三观,第一是空观、假观、中观;体真止修空观、方便随缘上修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修中观,在一心三止、三观最重要微细的考查,你要离开了就容易招魔,这地方这个魔就微细了,这不是外来的魔,这是自己修行现出来的魔,「觉明分析」,得要用性觉妙明,自己在觉悟之中,还得明了得着实的分析,他这个魔不是外来的魔,「微细魔事」,最微最细的魔事,你要不细心,随着魔就转了,这时候你要微细的考查这个魔事,就是「魔境现前」,现出魔的境界来了,「汝能谙识」,你就容易认识他了,不用费事,你要一认识他,魔就没有办法了,你就不能随他转,要认识这个微细的魔相,「心垢洗除」,心垢已经洗除了,把心垢洗净了,就「不落邪见」,到了没有邪知见的时候,那些妖魔鬼怪的都吓了,「阴魔销灭」,阴魔最厉害,这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普通的人想修行,不修行人拿这个当常事,一修行这就成了五种魔。色就是人的有形有色的身体,有这个身体就有接受,简单说就是享受,有享受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行动作为,有行动作为就是这一套的知识,把本性都迷昧了,我们人不修行五阴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