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P8

  ..续本文上一页这都属于这一类,「迷佛菩提」,把佛的不生不灭的菩提果就迷惑了,「亡失知见」,自己的正知正见就是佛法也亡失了,「是名第八发邪思因」,这名是第八发邪思因,他自己发这个邪思的缘故,「立炽尘果」,他立的心就像火那么热,他为的是连累世间上的尘劳,好多活着,「违远圆通」,违背佛法,与佛法距离的太远,「背涅槃城,生天魔种」,在不生不灭的地方生天魔种,他心里发生的正是天魔的种子。

  

  

  

  九 成趣寂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第九段文说到定性声闻,什么叫定性声闻呢?他亲自听到佛说法的声音,他拿耳朵闻着了,他都记住了、都知道了,不能够融化,这是一个小乘的根性,性子定住了,叫定性声闻,你要讲大乘,他做不到,所以这地方说,「又善男子」,有这么一种修道的人,「穷诸行空」,他研究这个理到了行蕴空了,知道行蕴是虚妄的妄想,空了行蕴,总算不错,「已灭生灭」,已经把世间上的生和灭都销灭了,但是还没到究竟,「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在这个寂灭,这是佛的修德大法,他的这个精微奥妙还没圆满,这时候他自己出了主意,「于命明中」,在这个本命明中,本命的这个明白到了究竟了,眼六根、色六尘,就是一个明白的明字,他这是一样,人人都有这个明,自己不认得,「于命明中」,于这个本命有这个明性,明性之中,他起了分别,「分别精粗」,在这个地方分别精粗有高有低,「疏决真伪」,从这里疏散了,决定有真有假,这都是小乘人的心理,「因果相酬」,他以因酬果、以果酬因,以因招果、以果招因,「唯求感应」,他这个时候还求感应,不能够自主,「背清净道」,佛法没有这些个啰嗦,佛法是个清净的道理,他违背了,佛的知见,他达不到,疑惑着就成了,所以他成了小乘,「所谓见苦断集」,他见世间上的苦,苦是招集来的,我别召集了,这是四谛法,不向深处说,向浅处说,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出世的因果,他知道世间的苦,不招集就没有了,「证灭修道」,想证佛的寂灭,不修道不能成,这是他看出来的,「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居在这个灭的地方,他就歇下来了,其不知后边还有多少没修,他就不做了,他到这里就算到头了,居在灭上,以为我这是成了,已经休息了更不前进,他这算是半途而废,总算也得点好处,属于小乘,「生胜解者」,他在这个地方不上前进,就以为解悟到家了,胜过一切,没有再比我强的,「是人则堕定性声闻」,他这个定性全凭听见佛说法的音声,他知道依法修行未能融化,就是叫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他是记着佛说的法,他不能多闻了,他的名字就叫声闻,再多了他也不接受,他也没有那种思想,搁在一块下一句断语,他觉着他是声闻,他没闻全了,「诸无闻僧」,这一类是很多了,这叫声闻的根性,究竟的佛法他没闻全了,少闻少知少见,「增上慢者」,他自己增加高慢,自己自高自大,「成其伴侣」,就这一类人都算伴侣,「迷佛菩提」,他证了一个小乘四果阿罗汉,就把佛的菩提觉道的理迷了,「亡失知见」,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人人都有正知正见,他遮住了,到了这个地方,「是名第九圆精应心」,在圆满的道理上得一点精微,以应其心,他就知足了,「成趣寂果」,他在四谛法里,取一分寂灭的果,「违远圆通」,他自己违背了佛的圆通的道理,「背涅槃城」,违背了究竟不生不灭的地方,「生缠空种」,他完全的被空理缠住了,空理也有五层的分别,有顽虚空、有断灭空、有体法空、有析法空、有妙有真空这五层。我们人认得这个空,都是眼前的虚空,这叫顽虚空,顽梗不灵,什么利用也没有啊,这还是人心生出来的;断灭空是外道,他疑惑着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空,他这是入了断灭的地方;析法空在事实上分别不是空理,他在分析叫析法空;体法空,他说一切法当体皆空,连有带空都空,然而他没得中道,还在空的边,叫偏空;到了究竟是妙有真空,妙有在有上不作思议就是真空,这个道理,这是五层空,「生缠空种」,这是说完第九。

  

  

  

  十 成湛明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口)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又善男子」,还有一种善男子,是定性的缘觉,他走到缘觉上就住下,不上前修了,也是半途而废,比上边的声闻高一点,这是中乘,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觉悟的,他「穷诸行空」,「已灭生灭」,把生灭法都销灭了,「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诸法寂灭相,不容易明白,精妙处还没修到圆满,「若于圆融」,若向圆融的道理比,是「清净觉明」,总算是觉悟的明白了,在圆融里对这觉悟都明白了,「发研深妙」,他自己心里研究,比前边又深入妙了,虽然他发研深妙,「即立涅槃」,他在这里对于佛的涅槃还没得到,他自己就成立了,他疑惑这就是佛的涅槃,「而不前进」,他不能再上前进了,「生胜解者」,他觉着解悟的胜过一切,生了胜解心,自己把自己就误了,没开佛知佛见,「是人则堕定性辟支」,他只堕落在中乘里头叫定性辟支,辟支说全了叫辟支佛,没觉圆的这么一个名词,「诸缘独伦」,他在一切的诸缘上独伦,单独的有伦次,怎么叫单独的有伦次呢?他这个诸缘是十二种因缘,他悟这个理,先从无明上起,我们这些人不研究道理,无明就是不明白,这个无字就是从根本上说,丝毫没明白,这叫无明,无明引出什么来呢?缘就是引着,由这个引出哪个来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十二种因缘。怎么叫无明?就是说人不明白、糊涂,无明缘行,人若糊涂就不走正道,随便乱行,行什么就认识什么;行就缘识,认识什么?无非认识世间上的法,迷糊人的事情;识缘名色,有这种认识,简单说就做了胎啦;名色缘六入,这一做胎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在母胎里人人都这样;六入缘触,这是出胎的小孩子,六根触六尘,他不能分别,水火不分,见什么拿什么,这叫触;触缘受,他受什么呢?生下来就要吃奶,这就享受,人人都如此;受缘爱,谁给他吃奶,他爱谁,要不他怎么爱母亲呢?母亲给他奶吃;爱缘取,长大了就不光是与母亲爱,在外边他看见什么好,他就爱什么,他就求取什么;取缘有,你取什么就有什么,有就到来世上了,这十二因缘是说三世因果,一到了来世;有缘生,到了来世,这又降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所以这地方他明白了这十二因缘的道理,他就不这么做了,开悟了他得先灭无明,无明灭了,这十二样都灭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说这些话为什么?就是为灭无明,无明灭了,一灭一切灭,怎么个意思呢?「诸缘独伦」,他在诸缘里独得伦次,「不回心者」,他不回向自己的本知觉心,他与不回心的这一类的人「成其伴侣」,「迷佛菩提」,迷佛的菩提觉道,「亡失知见」,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口)心」,这是第十圆觉和他相合,(淴-心+口)合他这个心,这是十二因缘开悟的,「成湛明果」,总算他这个明高过旁人,湛清湛清的、明亮明亮的这个果,高过声闻,他这是缘觉,「违远圆通」,由此他证到中乘果位,对于圆满的佛法,距离的很远,「背涅槃城」,违背了涅槃城的知见,他是缘觉开悟的,「生觉圆明」,由这上头得到一分圆明,「不化圆种」,他不能运化到究竟圆满菩提种里去。

  

  

  

  识阴通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这一段文是佛对阿难尊者诃斥邪知邪见,「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上边十种修行人,都是没修成佛道,「中途成狂」,在半路就止住不前进了,乃至走错了路,成了狂妄的心,「因依迷惑」,因修行人依着自己的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这还算一半的迷惑,于修学佛法,还未得充足圆满的程度,他以为修行得圆满了,他生出自满的心,说我证了圣果,「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他这个心是识心用事,不是佛知佛见,识阴认识以外的色、声、香、味、触、法,从这上头生的这种识心,就叫识阴。阴是无形中、秘密中在增长,你不知不觉就增长出来了,拿人身上说,爪生、发长、指甲生,你没看出生来,一个月两个月手指甲就长了,头发也如此,你剃一次下一次又长长了,这就是…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