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都屬于這一類,「迷佛菩提」,把佛的不生不滅的菩提果就迷惑了,「亡失知見」,自己的正知正見就是佛法也亡失了,「是名第八發邪思因」,這名是第八發邪思因,他自己發這個邪思的緣故,「立熾塵果」,他立的心就像火那麼熱,他爲的是連累世間上的塵勞,好多活著,「違遠圓通」,違背佛法,與佛法距離的太遠,「背涅槃城,生天魔種」,在不生不滅的地方生天魔種,他心裏發生的正是天魔的種子。
九 成趣寂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于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僞。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這是第九段文說到定性聲聞,什麼叫定性聲聞呢?他親自聽到佛說法的聲音,他拿耳朵聞著了,他都記住了、都知道了,不能夠融化,這是一個小乘的根性,性子定住了,叫定性聲聞,你要講大乘,他做不到,所以這地方說,「又善男子」,有這麼一種修道的人,「窮諸行空」,他研究這個理到了行蘊空了,知道行蘊是虛妄的妄想,空了行蘊,總算不錯,「已滅生滅」,已經把世間上的生和滅都銷滅了,但是還沒到究竟,「而于寂滅精妙未圓」,在這個寂滅,這是佛的修德大法,他的這個精微奧妙還沒圓滿,這時候他自己出了主意,「于命明中」,在這個本命明中,本命的這個明白到了究竟了,眼六根、色六塵,就是一個明白的明字,他這是一樣,人人都有這個明,自己不認得,「于命明中」,于這個本命有這個明性,明性之中,他起了分別,「分別精粗」,在這個地方分別精粗有高有低,「疏決真僞」,從這裏疏散了,決定有真有假,這都是小乘人的心理,「因果相酬」,他以因酬果、以果酬因,以因招果、以果招因,「唯求感應」,他這個時候還求感應,不能夠自主,「背清淨道」,佛法沒有這些個啰嗦,佛法是個清淨的道理,他違背了,佛的知見,他達不到,疑惑著就成了,所以他成了小乘,「所謂見苦斷集」,他見世間上的苦,苦是招集來的,我別召集了,這是四谛法,不向深處說,向淺處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出世的因果,他知道世間的苦,不招集就沒有了,「證滅修道」,想證佛的寂滅,不修道不能成,這是他看出來的,「居滅已休,更不前進」,他居在這個滅的地方,他就歇下來了,其不知後邊還有多少沒修,他就不做了,他到這裏就算到頭了,居在滅上,以爲我這是成了,已經休息了更不前進,他這算是半途而廢,總算也得點好處,屬于小乘,「生勝解者」,他在這個地方不上前進,就以爲解悟到家了,勝過一切,沒有再比我強的,「是人則墮定性聲聞」,他這個定性全憑聽見佛說法的音聲,他知道依法修行未能融化,就是叫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他是記著佛說的法,他不能多聞了,他的名字就叫聲聞,再多了他也不接受,他也沒有那種思想,擱在一塊下一句斷語,他覺著他是聲聞,他沒聞全了,「諸無聞僧」,這一類是很多了,這叫聲聞的根性,究竟的佛法他沒聞全了,少聞少知少見,「增上慢者」,他自己增加高慢,自己自高自大,「成其伴侶」,就這一類人都算伴侶,「迷佛菩提」,他證了一個小乘四果阿羅漢,就把佛的菩提覺道的理迷了,「亡失知見」,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見,人人都有正知正見,他遮住了,到了這個地方,「是名第九圓精應心」,在圓滿的道理上得一點精微,以應其心,他就知足了,「成趣寂果」,他在四谛法裏,取一分寂滅的果,「違遠圓通」,他自己違背了佛的圓通的道理,「背涅槃城」,違背了究竟不生不滅的地方,「生纏空種」,他完全的被空理纏住了,空理也有五層的分別,有頑虛空、有斷滅空、有體法空、有析法空、有妙有真空這五層。我們人認得這個空,都是眼前的虛空,這叫頑虛空,頑梗不靈,什麼利用也沒有啊,這還是人心生出來的;斷滅空是外道,他疑惑著什麼也沒有,就是一個空,他這是入了斷滅的地方;析法空在事實上分別不是空理,他在分析叫析法空;體法空,他說一切法當體皆空,連有帶空都空,然而他沒得中道,還在空的邊,叫偏空;到了究竟是妙有真空,妙有在有上不作思議就是真空,這個道理,這是五層空,「生纏空種」,這是說完第九。
十 成湛明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口)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又善男子」,還有一種善男子,是定性的緣覺,他走到緣覺上就住下,不上前修了,也是半途而廢,比上邊的聲聞高一點,這是中乘,緣覺是從十二因緣上覺悟的,他「窮諸行空」,「已滅生滅」,把生滅法都銷滅了,「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諸法寂滅相,不容易明白,精妙處還沒修到圓滿,「若于圓融」,若向圓融的道理比,是「清淨覺明」,總算是覺悟的明白了,在圓融裏對這覺悟都明白了,「發研深妙」,他自己心裏研究,比前邊又深入妙了,雖然他發研深妙,「即立涅槃」,他在這裏對于佛的涅槃還沒得到,他自己就成立了,他疑惑這就是佛的涅槃,「而不前進」,他不能再上前進了,「生勝解者」,他覺著解悟的勝過一切,生了勝解心,自己把自己就誤了,沒開佛知佛見,「是人則墮定性辟支」,他只墮落在中乘裏頭叫定性辟支,辟支說全了叫辟支佛,沒覺圓的這麼一個名詞,「諸緣獨倫」,他在一切的諸緣上獨倫,單獨的有倫次,怎麼叫單獨的有倫次呢?他這個諸緣是十二種因緣,他悟這個理,先從無明上起,我們這些人不研究道理,無明就是不明白,這個無字就是從根本上說,絲毫沒明白,這叫無明,無明引出什麼來呢?緣就是引著,由這個引出哪個來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十二種因緣。怎麼叫無明?就是說人不明白、糊塗,無明緣行,人若糊塗就不走正道,隨便亂行,行什麼就認識什麼;行就緣識,認識什麼?無非認識世間上的法,迷糊人的事情;識緣名色,有這種認識,簡單說就做了胎啦;名色緣六入,這一做胎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在母胎裏人人都這樣;六入緣觸,這是出胎的小孩子,六根觸六塵,他不能分別,水火不分,見什麼拿什麼,這叫觸;觸緣受,他受什麼呢?生下來就要吃奶,這就享受,人人都如此;受緣愛,誰給他吃奶,他愛誰,要不他怎麼愛母親呢?母親給他奶吃;愛緣取,長大了就不光是與母親愛,在外邊他看見什麼好,他就愛什麼,他就求取什麼;取緣有,你取什麼就有什麼,有就到來世上了,這十二因緣是說叁世因果,一到了來世;有緣生,到了來世,這又降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所以這地方他明白了這十二因緣的道理,他就不這麼做了,開悟了他得先滅無明,無明滅了,這十二樣都滅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說這些話爲什麼?就是爲滅無明,無明滅了,一滅一切滅,怎麼個意思呢?「諸緣獨倫」,他在諸緣裏獨得倫次,「不回心者」,他不回向自己的本知覺心,他與不回心的這一類的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迷佛的菩提覺道,「亡失知見」,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口)心」,這是第十圓覺和他相合,(淴-心+口)合他這個心,這是十二因緣開悟的,「成湛明果」,總算他這個明高過旁人,湛清湛清的、明亮明亮的這個果,高過聲聞,他這是緣覺,「違遠圓通」,由此他證到中乘果位,對于圓滿的佛法,距離的很遠,「背涅槃城」,違背了涅槃城的知見,他是緣覺開悟的,「生覺圓明」,由這上頭得到一分圓明,「不化圓種」,他不能運化到究竟圓滿菩提種裏去。
識陰通結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爲畢竟所歸甯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這一段文是佛對阿難尊者诃斥邪知邪見,「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上邊十種修行人,都是沒修成佛道,「中途成狂」,在半路就止住不前進了,乃至走錯了路,成了狂妄的心,「因依迷惑」,因修行人依著自己的迷惑,「于未足中,生滿足證」,這還算一半的迷惑,于修學佛法,還未得充足圓滿的程度,他以爲修行得圓滿了,他生出自滿的心,說我證了聖果,「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他這個心是識心用事,不是佛知佛見,識陰認識以外的色、聲、香、味、觸、法,從這上頭生的這種識心,就叫識陰。陰是無形中、秘密中在增長,你不知不覺就增長出來了,拿人身上說,爪生、發長、指甲生,你沒看出生來,一個月兩個月手指甲就長了,頭發也如此,你剃一次下一次又長長了,這就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