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P7

  ..续本文上一页地方就做了圆化,这个地方做了圆化,也能随顺,是不究竟的随顺,「一切发生」,发生什么呢?「求火光明」,火就来了,「乐水清净」,水就出来了,「爱风周流」,风刮到身上很周流的,「观尘成就」,他观这一切的尘相-金、木、土、石,能可以盖房子、盖楼阁,能成就,可是怎么用法呢?他有这些事情可都能用,地、水、火、风这叫四大,地、水、火、风这本是四尘,他用的早,他观这个尘也能成就,他觉着妥当了,各各都崇事,修行的这个地、水、火、风,用什么有什么,他拿着地、水、火、风就当了神,「各各崇事」,各各求水有水,这也是神,这也得恭敬崇拜,他要求火,火也来,这也是神,也是崇拜侍奉,「以此群尘」这就「发作本因」了,「立常住解」,以这个地、水、火、风的本有因地,拿他当做常住于世,这么一个解释,这哪能行呢?地、水、火、风是有生有灭的东西,他是由如来藏里发生出来的,他动转流动全仗着如来藏这个妙义,外道就以这个是神,他就糊涂,他见了水就给水磕头、见了火就给火上供,当下印度还有这两种外道,很厉害,户族顶大的,「立常住解」,这是一时的发现,他拿这个做长远久住的这么个解释,「是人则堕生无生执」,他这不是个长生的道理,他这个生有生有灭,堕在这个想叫他长生,他不能长生,他执着住了,他想着长生,他就执着,住在无长生的地方,就做了长生了,这叫生无生执,想着长生,他归于无长生了,就是这么句话,这些事情就堕落在外道里了,「诸迦叶波,并婆罗门」,户族很大、势力也很大,是印度全国盛行的。现代人认为佛出生在印度,都到印度朝佛圣地,但找不到出家人,有一位领事官前年和我说,他是印度婆罗门,因为世界各国去印度找佛法,他们也成立了个佛学研究会,我说太好啦,迦叶波户族也是顶大,佛度迦叶波师徒一千人,度他们的因缘那就不用说了,诸迦叶波并婆罗门这两种外道,现在还有,「勤心役身」,总用这个身很殷勤的,怎么摇怎么幌、怎么运气、怎么点穴,就是这么一套,使那个身心不闲住,干什么呢?「事火崇水」,不是侍奉火就是崇拜水,当下还是如此相信,「求出生死」,这地方哪能了生死呢?也就是当时侍奉侍奉,有点灵验,小小的有点感应,他哪能超生了死呢?拿这个不但不能出生死,是找生死,「成其伴侣」,他与这些外道都成为伴侣,那就错了,「迷佛菩提」,不能学佛的菩提智慧,「亡失知见」,把自己的正知正见失了,佛法没有旁的,就是正知正见,哪个人没有知觉?哪个人没有相当的知见?正如正见就是佛法,已经失了正知正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这就是名为第五计着崇事,这是合计执着崇拜水、集奉火这类外道,「迷心从物」,水火这都是物,所以一切唯心造,人的心就是宝贝,你有什么认识就有什么成就,他把自己的心迷了,他随从物转了,大家一听就明白,「立妄求因」,他立下虚妄,拿这个当因,「求妄冀果」,这哪能得着好果呢?没有真因,哪能有真果呢?「违远圆通」,因这样违背了远离了佛的圆通的道理,「背涅槃城」,违背了不生不灭的地方,「生颠化种」,生颠倒、劝化的种子,向颠倒里头变化。

  

  

  

  六 成空亡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是第六段是说归无归执,想着有个归宿,归错了,归到没有所归的地方,他还执着,成了归无归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研究这个理,五蕴空了四蕴,这算很可以了,「已灭生灭」,已经灭了世间上的生灭,总算修的不错,慢慢的就可以达到寂灭了,「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也得着寂灭了,可就是没圆满,你要照着修行就圆满啦,中间他出毛病了,自己出主意,「若于圆明」,就在这个圆明之中,「计明中虚」,若在这个圆,他当然就是有明了,有圆有明,计明中的虚,他见着精妙未圆的光明,「若于圆明,计明中虚」,他合计着、他明白了,这明中有虚空,他拿这个就当了道啦,「非灭群化」,他这么一看,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归这个虚空,非灭一群现化的事情,「以永灭依,为所归依」,他就不知道变化究竟的所以是怎么一回事;非灭就是他不承认灭这个群化、灭这个变化,「以永灭依」,永远的销灭,他是一灭永灭,什么也没有了,「生胜解者」,打这里头生出优胜之解,我解悟的这个理,旁人做不到,他以这个为归宿,「是人则堕归无归执」,以这个无归为执了,他归到无归的执着了,这一类天上有「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舜若多是空神的名字,当下这个虚空就有神,神的名字叫舜若多,诸舜若多和他做了伴侣,修好了也无非得个空神,与佛道差的天地相隔了,他说学佛,「迷佛菩提」,他把佛的菩提的道理迷惑了,「亡失知见」,把正知正见都亡失了,「是名第六圆虚无心」,这个名字就叫第六圆虚无心,圆这个处空无实,连心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啦,一空一切空,「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远离了圆满的那个圆通,「背涅槃城」,违背了不生不灭的地方,这一类「生断灭种」。

  

  

  

  七 趣长劳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一段文是第七贪非贪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是研穷到五蕴的第四行蕴已经空了,知道是虚伪的妄想,已经把生也灭了、把灭也灭了,功夫总算不错,虽然销灭了世间法,没得着真正的寂灭法,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那是不可思议的,要修到不生不灭的寂灭上,就与佛法相齐了,然而他于精妙还没圆满,精微奥妙皆没得到圆满,他就生出这妄想,「若于圆常」,在没圆的地方,就做为常修行的法则,没圆之法哪能「固身常住」,他想借这个坚固身体常住于世界,他错想啦,他贪心太大啦,贪得不对,「贪非贪执」,他一起妄想借身体坚固常住,「同于精圆」,他同于精微奥妙的这个圆理,「长不倾逝」,永远的不倾失、不逝去,也不灭、也不常在,「生胜解者」,他在这上头生了最优胜的思想,说我解悟的这个理是对,就照着这个行吧,自己就把自己错了,「是人则堕贪非贪执」,你做了贪的执着,也没贪对,你贪的这个还够不上贪,贪可是贪,还不是贪的执着,连「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阿斯陀是长寿仙,讲究修长命永远不死,也可以成仙,可以多活几千百年,到时候还得死,不算长命,无非是多活几千万年,那永远还是保不住,天上有这种仙人,名字叫阿斯陀,与他们成其伴侣,于佛法毫不相干,「迷佛菩提」,他迷昧了菩提佛果,「亡失知见」,亡失了正知正见,「是名第七执着命元」,这一路是属于第七执着命元,他是执着长命的元始,「立固妄因」,他立下坚固妄想的因,立下这个因就「趣长劳果」,趣向常常的奔走劳苦的这个果种,想得长寿,「违远圆通」,违背远离了佛法的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不生不灭的地方生妄延种,这是妄延不实的种子。

  

  

  

  八 立炽尘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咤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第八段文,他求真但在无真上起了执着了,「又善男子,穷诸行空」,研究这个理,到了五蕴第四诸行已空,「已灭生灭」,已经把生灭销灭了,「而于寂灭」,寂是不生、灭是不灭,寂灭是不生不灭,「精妙未圆」,在佛法上诸法寂灭相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精妙,他未得圆满,他自己观察,「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怎么叫「观命互通」呢?他自己研究,他说这个人在世界上活着,这个生命互相通用,有尘劳就有生命、有生命必有尘劳,各有心理,他有了这么一种思想,他观自己的命与世界尘劳互通的,有尘劳必有生命、有生命必有尘劳,这两样是离不开的,你要想长命活着,你就得多受劳苦,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他自己悟的,「恐其销尽」,恐怕尘劳销尽,命就没有了,就活不了啦!得保守这个尘劳,保守尘劳好多活着,他是这么个意思,「便于此际」,就在这个边际上,他想起好主意来了,想这个尘劳的事情,这个尘劳越大,我这个命越长,什么大想什么,他这是心里的妄想,随便乱想,为是好活着,有这个尘劳的事情把我累住了,「坐莲花宫」,你说这是世间上尘劳的事情,这是最高尚的尘劳,这宫殿很宝贵了,这还是莲花宫,这是佛菩萨坐的,「广化七珍」,多多的变化七珍,七珍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玫瑰,这是七种宝物,「多增宝媛」,多多的增加美女,这美女也是尘世上的事情,也很热闹的,为的这个我多活着,我好长命,「恣纵其心」,纵是任意,纵着他的心意,胡思乱想,恣其意念,随便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在这上头「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他疑惑这是真的,其实一点真的也没有,都是打妄想,他执着住了,还以为不错,「咤枳迦罗,成其伴侣」,咤枳迦罗是一个天上的魔王,…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