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P6

  ..续本文上一页了、灭也灭了,「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他没得着寂灭,他以为得着寂灭了,其实光把生灭灭了,然而他这个诸法寂灭相上,精微奥妙没得圆过、没得圆满,「若于所归」,若在这上头为所归,「览为自体」,拿他当作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若能执着这个意思,你尽其虚空徧于法界,「所有众生」,所有十二类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他以为得着点功夫、得着点利益,他以为不得了,他以为得到究竟的大法,他疑惑十二类众生都是我生的,他发这个心,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的,由这里「生胜解者」,他说我这个道理,我解悟开了,胜过一切,谁修行也不如我,就是这么个意思,「是人则堕能非能执」,这个人由此就堕落了,不能上前进了,以为自己能做到,以自己为能,能做能为,他自己还执着住了,非他这个法不可,他这归哪一类呢?「摩酰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摩醣首罗天,他这是一个天王,三个眼睛八个胳臂,现无边身,他就是这么个意思,他说这一切众生都是我生,这都还在凡夫一类,还没到圣果,这摩酰首罗天,能现无量无边的身,尽虚空、徧法界都是他的身体,这是很可以了,虽然是可以,还是凡夫,与佛道相差太远。刚才说的这一类众生,他以为十二类的众生都是他生出来的,他能现无边的身,就有这么大的道力,然而比佛法差的太多,这个修行人发了狂妄的心,说是一切众生都是我生的,就和大梵天一样,「成其伴侣」,与他们作伴,平等了,到这个时候「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把正知正见的道理就亡失了,一点也没有了,「是名第二立能为心」,他成立他自己能为的心,我能做到了,「成能事果」,他自己心里头,有能为的心成这个能事的果,这个地方佛就断他,「违远圆通」,你想着修佛法,你违背了,与圆通无碍的道理距离太远,「背涅槃城」,你违背了不生不灭,「生大慢天」,将来也就生在大慢天,属于摩酰首罗天王,这一类「我徧圆种」,这大慢天就是执着一个我圆满一切种子。

  

  

  

  三 成妄计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一段文是第三常非常执,疑惑世界是常在的,其实是非常在,他这种执着是依着常是非常所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善男子这是佛指着修行人说的,「穷诸行空」,穷是研究这个理,世间上诸行无非是个空,没有实体,若这个样子就是「已灭生灭」了,把生也灭了、把灭也灭了,不生不灭总算不错,还没到家,这是世间人的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转过来说,然而于寂灭还没修到,这个寂灭的名字是寂然不动的意思,在这个寂灭上用功,「精妙未圆」,精纯的妙理还没到圆满,「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这段文就在「精妙未圆」上,精微奥妙总自还欠点,他就不向上修了,他以为这个事情从这里就可以做下去了,他在精妙未圆上若有所归,他在这里就以为圆满,就算所归了,就不等着那个圆满了,若在未圆上做所归,他拿这个就以为所归依了,「自疑身心,从彼流出」,他还在疑惑之中,他认为疑惑就算数了,自疑身体、人心从哪里来的呢?从「精妙未圆」的时候来的,他以这个就为所归宿了,就错了,他自己还在疑惑之中,「自疑身心,从彼流出」,他这么疑惑,「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十方的虚空都是从这里生出来的,他在疑惑之中,他就作主了,「即于都起所宣流地」,这就是所有一切都从这个地方起来的,拿这个他就「作真常身」了,就无生无灭了,他本有生灭,「无生灭解」,勉强做不生不灭的解释,「在生灭中」,他说无生无灭,正是在生灭之中,在生灭中「早计常住」,他在生灭之中,他早已合计好了,在这个地方就是常住的地方,这本是一个无常的地方,他做为常住啦!他拿这个做为常住,「既惑不生」,既然迷惑,这个地方算是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他拿这个做了不生不灭了,这个不生不灭也正是生灭,他以为没有生灭,「安住沉迷」,安然住在这里,沉沦的他就迷惑安住不动了,「生胜解者」,他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由上以来,佛说他处处都是错,他认为处处都算对的,他以这个生了胜解,我解这个道理,高过一切、胜过一切,是人则堕常非常执」,他想要真常,常在不灭、不生不死,他堕落在「常非常执」,他执着住了,拿着无常当常,这就堕在甚么地方呢?有个大自在天,他悟的这种道理,就归在大自在天上去,是个外道天修成的,生死没了,寿命长,到时候一样死,「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他和外道自在天修成的,生死没了,寿命长,到时候一样死,「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他和外道自在天成了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他迷了佛的大觉大悟的道理,失去了正知正见,自己把自己就耽误了,「是名第三立因依心」,这一类就算是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他安住沉迷了,他立了因由的这个心就是虚妄,自己合计出来的果,绝不是正理证到的果,「违远圆通」,违背了、远离了佛的圆通的道理,「背涅槃城」,他把不生不灭的地方违背了,「生倒圆种」,他生了颠倒圆满的种子。

  

  

  

  四 成虚谬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五蕴里头注重这个行都空了,这五蕴都是虚假的,由这里就把生也灭了、灭也灭了,而于佛的寂灭精纯的妙义还没圆满,「若于所知」,他自己以这个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他这个理是在寂灭精妙未圆的时候,他变了样了,他于所知来立主意,他不照着佛法修,是所知道的事情,「知徧圆故」,他悟的这个理,说人所知道的是徧满、圆融无碍,「因知立解」,他就错在所知上,他以为所知都是动物,大家要知道,所知没有动物,都是植物矿物,你假比我们这个人在世间上这个知觉,你所知道的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他没有知觉,这个地方得分开了,这是所知的地方,「若于所知,知徧圆故」,他这一错到底了,「因知立解」,因着这个所知,他还解悟了十方的草木都是所知道,都应当有知觉,「皆称有情」,十方草木「与人无异」,草木也可以为人、人死也可以为草树,「无择徧知」,所以他也不择出来普徧的知道,「生胜解者」,以这个为明白生出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他堕这个知,本来就是无知,他以这个无知为知,就是这么一句话,「婆咤霰尼」,是两个外道:一个叫婆咤、一个叫霰尼,「执一切觉」,他执着一切觉,「成其伴侣」,所以他和两个外道成了一体了,「迷佛菩提」,把佛的菩提觉道迷了,「亡失知见」,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他合计出来圆知的心,名字可好听,「成虚谬果」,他成了这个虚谬的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这就是说,他这个知为颠倒的知,以不知为知。

  

  

  

  五 求妄冀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己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一科文是第五段题目,生无生执,这个人发心总想着要长生不死,人修行也为的是长生,谁还愿意短命吗?所以他发心修行求长生,这个题的名目就归到生无生执,这怎么讲呢?说想要长生,他执着在无生上,他想悟无生执,不能长生的这么一个执着,这个地方是两相左了,他想着要长生,执着生无生执,执着这个不能长生的这个执着,这句话得要解释了,「又善男子」,修行人都称为善男子,「穷诸行空」,穷是研究这个理,研究五阴里头的行阴,讲到修行五蕴皆空,这地方他到了四阴皆空,他研穷到行阴已经空了,「已灭生灭」,已经把世间法的生灭都灭了,这总算是不错,「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还未得着究竟寂灭的佛法,这是说已经把世间的生灭法灭了,然而于寂灭上,「精妙未圆」,这个精微奥妙还没得圆满,他应当照样这么修行就对了,他出了毛病,「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这个时候,若在圆融的根本上,还没圆融在互用中,能可以互相借用,不能实用,这一互相借用,他也不应当用,他等着完全精妙圆满的时候,这不是举手而得吗?这个地方没圆满,他以为「已得随顺」,他从没圆满的根本上互相借用,这一借用必是没成就的「已得随顺」,你要想借用也得随顺着你,这一随顺可不是圆满的,这个地方你早用,他就不能完全成就发现了,他就是以这半路上就用,他是不能圆满,他是得了随顺,你要用随着你用,「便于圆化」,他从没圆满的地方,方便的在这个…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