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P6

  ..續本文上一頁了、滅也滅了,「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他沒得著寂滅,他以爲得著寂滅了,其實光把生滅滅了,然而他這個諸法寂滅相上,精微奧妙沒得圓過、沒得圓滿,「若于所歸」,若在這上頭爲所歸,「覽爲自體」,拿他當作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若能執著這個意思,你盡其虛空徧于法界,「所有衆生」,所有十二類衆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他以爲得著點功夫、得著點利益,他以爲不得了,他以爲得到究竟的大法,他疑惑十二類衆生都是我生的,他發這個心,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的,由這裏「生勝解者」,他說我這個道理,我解悟開了,勝過一切,誰修行也不如我,就是這麼個意思,「是人則墮能非能執」,這個人由此就墮落了,不能上前進了,以爲自己能做到,以自己爲能,能做能爲,他自己還執著住了,非他這個法不可,他這歸哪一類呢?「摩酰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摩醣首羅天,他這是一個天王,叁個眼睛八個胳臂,現無邊身,他就是這麼個意思,他說這一切衆生都是我生,這都還在凡夫一類,還沒到聖果,這摩酰首羅天,能現無量無邊的身,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他的身體,這是很可以了,雖然是可以,還是凡夫,與佛道相差太遠。剛才說的這一類衆生,他以爲十二類的衆生都是他生出來的,他能現無邊的身,就有這麼大的道力,然而比佛法差的太多,這個修行人發了狂妄的心,說是一切衆生都是我生的,就和大梵天一樣,「成其伴侶」,與他們作伴,平等了,到這個時候「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把正知正見的道理就亡失了,一點也沒有了,「是名第二立能爲心」,他成立他自己能爲的心,我能做到了,「成能事果」,他自己心裏頭,有能爲的心成這個能事的果,這個地方佛就斷他,「違遠圓通」,你想著修佛法,你違背了,與圓通無礙的道理距離太遠,「背涅槃城」,你違背了不生不滅,「生大慢天」,將來也就生在大慢天,屬于摩酰首羅天王,這一類「我徧圓種」,這大慢天就是執著一個我圓滿一切種子。

  

  

  

  叁 成妄計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叁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這是一段文是第叁常非常執,疑惑世界是常在的,其實是非常在,他這種執著是依著常是非常所執。「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善男子這是佛指著修行人說的,「窮諸行空」,窮是研究這個理,世間上諸行無非是個空,沒有實體,若這個樣子就是「已滅生滅」了,把生也滅了、把滅也滅了,不生不滅總算不錯,還沒到家,這是世間人的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這轉過來說,然而于寂滅還沒修到,這個寂滅的名字是寂然不動的意思,在這個寂滅上用功,「精妙未圓」,精純的妙理還沒到圓滿,「若于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這段文就在「精妙未圓」上,精微奧妙總自還欠點,他就不向上修了,他以爲這個事情從這裏就可以做下去了,他在精妙未圓上若有所歸,他在這裏就以爲圓滿,就算所歸了,就不等著那個圓滿了,若在未圓上做所歸,他拿這個就以爲所歸依了,「自疑身心,從彼流出」,他還在疑惑之中,他認爲疑惑就算數了,自疑身體、人心從哪裏來的呢?從「精妙未圓」的時候來的,他以這個就爲所歸宿了,就錯了,他自己還在疑惑之中,「自疑身心,從彼流出」,他這麼疑惑,「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十方的虛空都是從這裏生出來的,他在疑惑之中,他就作主了,「即于都起所宣流地」,這就是所有一切都從這個地方起來的,拿這個他就「作真常身」了,就無生無滅了,他本有生滅,「無生滅解」,勉強做不生不滅的解釋,「在生滅中」,他說無生無滅,正是在生滅之中,在生滅中「早計常住」,他在生滅之中,他早已合計好了,在這個地方就是常住的地方,這本是一個無常的地方,他做爲常住啦!他拿這個做爲常住,「既惑不生」,既然迷惑,這個地方算是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他拿這個做了不生不滅了,這個不生不滅也正是生滅,他以爲沒有生滅,「安住沈迷」,安然住在這裏,沈淪的他就迷惑安住不動了,「生勝解者」,他說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由上以來,佛說他處處都是錯,他認爲處處都算對的,他以這個生了勝解,我解這個道理,高過一切、勝過一切,是人則墮常非常執」,他想要真常,常在不滅、不生不死,他墮落在「常非常執」,他執著住了,拿著無常當常,這就墮在甚麼地方呢?有個大自在天,他悟的這種道理,就歸在大自在天上去,是個外道天修成的,生死沒了,壽命長,到時候一樣死,「計自在天,成其伴侶」,他和外道自在天修成的,生死沒了,壽命長,到時候一樣死,「計自在天,成其伴侶」,他和外道自在天成了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他迷了佛的大覺大悟的道理,失去了正知正見,自己把自己就耽誤了,「是名第叁立因依心」,這一類就算是第叁立因依心,「成妄計果」,他安住沈迷了,他立了因由的這個心就是虛妄,自己合計出來的果,絕不是正理證到的果,「違遠圓通」,違背了、遠離了佛的圓通的道理,「背涅槃城」,他把不生不滅的地方違背了,「生倒圓種」,他生了顛倒圓滿的種子。

  

  

  

  四 成虛謬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爲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咤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五蘊裏頭注重這個行都空了,這五蘊都是虛假的,由這裏就把生也滅了、滅也滅了,而于佛的寂滅精純的妙義還沒圓滿,「若于所知」,他自己以這個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爲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他這個理是在寂滅精妙未圓的時候,他變了樣了,他于所知來立主意,他不照著佛法修,是所知道的事情,「知徧圓故」,他悟的這個理,說人所知道的是徧滿、圓融無礙,「因知立解」,他就錯在所知上,他以爲所知都是動物,大家要知道,所知沒有動物,都是植物礦物,你假比我們這個人在世間上這個知覺,你所知道的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他沒有知覺,這個地方得分開了,這是所知的地方,「若于所知,知徧圓故」,他這一錯到底了,「因知立解」,因著這個所知,他還解悟了十方的草木都是所知道,都應當有知覺,「皆稱有情」,十方草木「與人無異」,草木也可以爲人、人死也可以爲草樹,「無擇徧知」,所以他也不擇出來普徧的知道,「生勝解者」,以這個爲明白生出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他墮這個知,本來就是無知,他以這個無知爲知,就是這麼一句話,「婆咤霰尼」,是兩個外道:一個叫婆咤、一個叫霰尼,「執一切覺」,他執著一切覺,「成其伴侶」,所以他和兩個外道成了一體了,「迷佛菩提」,把佛的菩提覺道迷了,「亡失知見」,亡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他合計出來圓知的心,名字可好聽,「成虛謬果」,他成了這個虛謬的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這就是說,他這個知爲顛倒的知,以不知爲知。

  

  

  

  五 求妄冀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己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于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這一科文是第五段題目,生無生執,這個人發心總想著要長生不死,人修行也爲的是長生,誰還願意短命嗎?所以他發心修行求長生,這個題的名目就歸到生無生執,這怎麼講呢?說想要長生,他執著在無生上,他想悟無生執,不能長生的這麼一個執著,這個地方是兩相左了,他想著要長生,執著生無生執,執著這個不能長生的這個執著,這句話得要解釋了,「又善男子」,修行人都稱爲善男子,「窮諸行空」,窮是研究這個理,研究五陰裏頭的行陰,講到修行五蘊皆空,這地方他到了四陰皆空,他研窮到行陰已經空了,「已滅生滅」,已經把世間法的生滅都滅了,這總算是不錯,「而于寂滅精妙未圓」,還未得著究竟寂滅的佛法,這是說已經把世間的生滅法滅了,然而于寂滅上,「精妙未圓」,這個精微奧妙還沒得圓滿,他應當照樣這麼修行就對了,他出了毛病,「若于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于圓化」,這個時候,若在圓融的根本上,還沒圓融在互用中,能可以互相借用,不能實用,這一互相借用,他也不應當用,他等著完全精妙圓滿的時候,這不是舉手而得嗎?這個地方沒圓滿,他以爲「已得隨順」,他從沒圓滿的根本上互相借用,這一借用必是沒成就的「已得隨順」,你要想借用也得隨順著你,這一隨順可不是圓滿的,這個地方你早用,他就不能完全成就發現了,他就是以這半路上就用,他是不能圓滿,他是得了隨順,你要用隨著你用,「便于圓化」,他從沒圓滿的地方,方便的在這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