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方就做了圓化,這個地方做了圓化,也能隨順,是不究竟的隨順,「一切發生」,發生什麼呢?「求火光明」,火就來了,「樂水清淨」,水就出來了,「愛風周流」,風刮到身上很周流的,「觀塵成就」,他觀這一切的塵相-金、木、土、石,能可以蓋房子、蓋樓閣,能成就,可是怎麼用法呢?他有這些事情可都能用,地、水、火、風這叫四大,地、水、火、風這本是四塵,他用的早,他觀這個塵也能成就,他覺著妥當了,各各都崇事,修行的這個地、水、火、風,用什麼有什麼,他拿著地、水、火、風就當了神,「各各崇事」,各各求水有水,這也是神,這也得恭敬崇拜,他要求火,火也來,這也是神,也是崇拜侍奉,「以此群塵」這就「發作本因」了,「立常住解」,以這個地、水、火、風的本有因地,拿他當做常住于世,這麼一個解釋,這哪能行呢?地、水、火、風是有生有滅的東西,他是由如來藏裏發生出來的,他動轉流動全仗著如來藏這個妙義,外道就以這個是神,他就糊塗,他見了水就給水磕頭、見了火就給火上供,當下印度還有這兩種外道,很厲害,戶族頂大的,「立常住解」,這是一時的發現,他拿這個做長遠久住的這麼個解釋,「是人則墮生無生執」,他這不是個長生的道理,他這個生有生有滅,墮在這個想叫他長生,他不能長生,他執著住了,他想著長生,他就執著,住在無長生的地方,就做了長生了,這叫生無生執,想著長生,他歸于無長生了,就是這麼句話,這些事情就墮落在外道裏了,「諸迦葉波,並婆羅門」,戶族很大、勢力也很大,是印度全國盛行的。現代人認爲佛出生在印度,都到印度朝佛聖地,但找不到出家人,有一位領事官前年和我說,他是印度婆羅門,因爲世界各國去印度找佛法,他們也成立了個佛學研究會,我說太好啦,迦葉波戶族也是頂大,佛度迦葉波師徒一千人,度他們的因緣那就不用說了,諸迦葉波並婆羅門這兩種外道,現在還有,「勤心役身」,總用這個身很殷勤的,怎麼搖怎麼幌、怎麼運氣、怎麼點穴,就是這麼一套,使那個身心不閑住,幹什麼呢?「事火崇水」,不是侍奉火就是崇拜水,當下還是如此相信,「求出生死」,這地方哪能了生死呢?也就是當時侍奉侍奉,有點靈驗,小小的有點感應,他哪能超生了死呢?拿這個不但不能出生死,是找生死,「成其伴侶」,他與這些外道都成爲伴侶,那就錯了,「迷佛菩提」,不能學佛的菩提智慧,「亡失知見」,把自己的正知正見失了,佛法沒有旁的,就是正知正見,哪個人沒有知覺?哪個人沒有相當的知見?正如正見就是佛法,已經失了正知正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這就是名爲第五計著崇事,這是合計執著崇拜水、集奉火這類外道,「迷心從物」,水火這都是物,所以一切唯心造,人的心就是寶貝,你有什麼認識就有什麼成就,他把自己的心迷了,他隨從物轉了,大家一聽就明白,「立妄求因」,他立下虛妄,拿這個當因,「求妄冀果」,這哪能得著好果呢?沒有真因,哪能有真果呢?「違遠圓通」,因這樣違背了遠離了佛的圓通的道理,「背涅槃城」,違背了不生不滅的地方,「生顛化種」,生顛倒、勸化的種子,向顛倒裏頭變化。
六 成空亡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爲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這是第六段是說歸無歸執,想著有個歸宿,歸錯了,歸到沒有所歸的地方,他還執著,成了歸無歸執,「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研究這個理,五蘊空了四蘊,這算很可以了,「已滅生滅」,已經滅了世間上的生滅,總算修的不錯,慢慢的就可以達到寂滅了,「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也得著寂滅了,可就是沒圓滿,你要照著修行就圓滿啦,中間他出毛病了,自己出主意,「若于圓明」,就在這個圓明之中,「計明中虛」,若在這個圓,他當然就是有明了,有圓有明,計明中的虛,他見著精妙未圓的光明,「若于圓明,計明中虛」,他合計著、他明白了,這明中有虛空,他拿這個就當了道啦,「非滅群化」,他這麼一看,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歸這個虛空,非滅一群現化的事情,「以永滅依,爲所歸依」,他就不知道變化究竟的所以是怎麼一回事;非滅就是他不承認滅這個群化、滅這個變化,「以永滅依」,永遠的銷滅,他是一滅永滅,什麼也沒有了,「生勝解者」,打這裏頭生出優勝之解,我解悟的這個理,旁人做不到,他以這個爲歸宿,「是人則墮歸無歸執」,以這個無歸爲執了,他歸到無歸的執著了,這一類天上有「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舜若多是空神的名字,當下這個虛空就有神,神的名字叫舜若多,諸舜若多和他做了伴侶,修好了也無非得個空神,與佛道差的天地相隔了,他說學佛,「迷佛菩提」,他把佛的菩提的道理迷惑了,「亡失知見」,把正知正見都亡失了,「是名第六圓虛無心」,這個名字就叫第六圓虛無心,圓這個處空無實,連心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啦,一空一切空,「成空亡果」,「違遠圓通」,遠離了圓滿的那個圓通,「背涅槃城」,違背了不生不滅的地方,這一類「生斷滅種」。
七 趣長勞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這一段文是第七貪非貪執,「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這是研窮到五蘊的第四行蘊已經空了,知道是虛僞的妄想,已經把生也滅了、把滅也滅了,功夫總算不錯,雖然銷滅了世間法,沒得著真正的寂滅法,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那是不可思議的,要修到不生不滅的寂滅上,就與佛法相齊了,然而他于精妙還沒圓滿,精微奧妙皆沒得到圓滿,他就生出這妄想,「若于圓常」,在沒圓的地方,就做爲常修行的法則,沒圓之法哪能「固身常住」,他想借這個堅固身體常住于世界,他錯想啦,他貪心太大啦,貪得不對,「貪非貪執」,他一起妄想借身體堅固常住,「同于精圓」,他同于精微奧妙的這個圓理,「長不傾逝」,永遠的不傾失、不逝去,也不滅、也不常在,「生勝解者」,他在這上頭生了最優勝的思想,說我解悟的這個理是對,就照著這個行吧,自己就把自己錯了,「是人則墮貪非貪執」,你做了貪的執著,也沒貪對,你貪的這個還夠不上貪,貪可是貪,還不是貪的執著,連「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阿斯陀是長壽仙,講究修長命永遠不死,也可以成仙,可以多活幾千百年,到時候還得死,不算長命,無非是多活幾千萬年,那永遠還是保不住,天上有這種仙人,名字叫阿斯陀,與他們成其伴侶,于佛法毫不相幹,「迷佛菩提」,他迷昧了菩提佛果,「亡失知見」,亡失了正知正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這一路是屬于第七執著命元,他是執著長命的元始,「立固妄因」,他立下堅固妄想的因,立下這個因就「趣長勞果」,趣向常常的奔走勞苦的這個果種,想得長壽,「違遠圓通」,違背遠離了佛法的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不生不滅的地方生妄延種,這是妄延不實的種子。
八 立熾塵果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于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咤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這是第八段文,他求真但在無真上起了執著了,「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研究這個理,到了五蘊第四諸行已空,「已滅生滅」,已經把生滅銷滅了,「而于寂滅」,寂是不生、滅是不滅,寂滅是不生不滅,「精妙未圓」,在佛法上諸法寂滅相是不可思議的,這種精妙,他未得圓滿,他自己觀察,「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于此際,坐蓮華宮」,怎麼叫「觀命互通」呢?他自己研究,他說這個人在世界上活著,這個生命互相通用,有塵勞就有生命、有生命必有塵勞,各有心理,他有了這麼一種思想,他觀自己的命與世界塵勞互通的,有塵勞必有生命、有生命必有塵勞,這兩樣是離不開的,你要想長命活著,你就得多受勞苦,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他自己悟的,「恐其銷盡」,恐怕塵勞銷盡,命就沒有了,就活不了啦!得保守這個塵勞,保守塵勞好多活著,他是這麼個意思,「便于此際」,就在這個邊際上,他想起好主意來了,想這個塵勞的事情,這個塵勞越大,我這個命越長,什麼大想什麼,他這是心裏的妄想,隨便亂想,爲是好活著,有這個塵勞的事情把我累住了,「坐蓮花宮」,你說這是世間上塵勞的事情,這是最高尚的塵勞,這宮殿很寶貴了,這還是蓮花宮,這是佛菩薩坐的,「廣化七珍」,多多的變化七珍,七珍是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玫瑰,這是七種寶物,「多增寶媛」,多多的增加美女,這美女也是塵世上的事情,也很熱鬧的,爲的這個我多活著,我好長命,「恣縱其心」,縱是任意,縱著他的心意,胡思亂想,恣其意念,隨便愛想什麼就想什麼,在這上頭「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他疑惑這是真的,其實一點真的也沒有,都是打妄想,他執著住了,還以爲不錯,「咤枳迦羅,成其伴侶」,咤枳迦羅是一個天上的魔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