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P9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不覺叫識陰,就是六根認識六塵的這個認識,「用心交互」,他常用佛法修行,常用邪知邪見,這兩下裏交互,「故生斯位」,他雖然證到中乘聖人位,要在佛法中這還不到究竟,這是中途而廢,是這麼個意思。大家知道佛說的話,都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們世間人都認識六根對六塵,這是人吃苦的地方,佛說法讓人認識自己覺悟佛法的真實心,人自己不認識,因什麼不認識呢?就是因外邊的環境,眼睛愛見什麼色好看、耳朵愛聽什麼好音聲、鼻子愛聞什麼香、舌頭愛什麼滋味、身體愛怎麼舒服、心裏頭愛胡思亂想,這是誰也免不了的,是不是呀?說到這個識陰,無形中就迷惑啦,「用心交互」,他是真假互用,交在一塊,連佛法帶外道的邪心,「故生斯位」,這十個階級,最後一個還是最好的,雖是小乘中乘聖人,在佛法中還不取,那無非比下無間地獄的強得太多,還比我們世間人強的多,「衆生頑迷」,頑梗迷惑,「不自忖量」,他自己也不忖量忖量,你沒修到究竟佛果,就認爲證了涅槃,滿足了,「逢此現前」,這是承著上文說,修行見一點好相一現前,「各以所愛」呀,他自己就覺著,自愛的心就生出來了,怎麼自愛呢?我證了果了、我開了佛知佛見了,由這裏是正道未修,「先習迷心」,先習學迷惑的心,「而自休息」,他修到這裏就以爲成道了,「將爲畢竟所歸甯地」,他以爲把修行的都修完了,這是我安甯享福的地方,「自言滿足」,他還從言語中表明修道得到圓滿,很知足了,他以這個爲「無上菩提」,佛的果位我證到了,「大妄語成」,旁的妄語罪還輕,唯獨說我證了佛果,這是彌天之罪,沒有比這個罪更大的,你未證言證,這就是下地獄的門路,這個妄語不是小妄語,騙人的錢用,他把人迷惑了,說證了佛果,這是大妄語,大妄語有兩種:沒到家,證了小果、中果,也算妄語,這還得點小好處,大妄語成就是未證佛果說已證,你要是「外道邪魔」,學這些事情,「所感業終」,你不得這個小乘法、中乘法,這就是不足的地方,比這個邪魔外道強,「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沒有間斷的時候,在地獄裏受苦,沒有休息的時候,那個罪就大了,「聲聞緣覺,不成增進」,再說聲聞是小乘聖人修四谛法、緣覺是中乘聖人修十二因緣還滅法,雖然他們不能增上進步修行佛道,他自己就以爲滿足,這總算是比下阿鼻地獄強的太多了,所以成爲小乘、中乘,菩薩爲大乘、佛是無上乘,說到這裏,佛又告訴法會大衆,「汝等存心,秉如來道」,你們一心秉正遵從如來的這個道理,你則隨便信那邪魔外道,那就不成增進了,聲聞、緣覺不能成就增長進步,他就以那個知足,佛說你們保存著這一個心,學如來的這個道理,「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末法的時候,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現在是末法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雖然是在末法上,人總算是還得救度,佛法常在世間傳留,「普令衆生」,普徧的使令衆生,「覺了斯義」,讓世間上人有善心的、有學佛的都覺悟,叫他心裏明白佛法的這個真義理,「無令見魔」,你別使令這些人魔裏魔氣的,見魔的這個壞事,「自作沈孽」,沈淪造孽,「保綏哀救」,佛告欣法會大衆,你們得保安,這個綏字當安字講,你看世人都有佛性,你要保護他們安甯,你得哀憫他們,救他們出苦,這是佛的慈悲囑咐大衆,「銷息邪緣」,你們沒染上邪緣,太好啦,你要是染上還得銷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你得使令你這身心有做有爲,身做佛事、心想佛法,身心入佛知見,這才能證佛果,「從始成就,不遭岐路」,你從這裏開始修行,慢慢的就會成就佛道,不能走錯路。

  

  

  

  魔銷總結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于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

  

  

  

  「如是法門」,這是佛告訴這個法門在「楞嚴經」上,「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有微塵數的如來,我們人的知見太淺,一聽這事情,就不容易相信,一說就是無量無邊的事情,你要不信,你說從哪裏起頭?他是個圓理,你找不著頭,你說從哪裏起頭?微塵數的如來,佛比人還多,怎麼個理呢?人還有生有死,佛是沒有生死,這年代沒有數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佛說你要明白這個理,你這個心可以開悟得成無上道。

  

  

  

  「識陰若盡」,這個識陰無形中就長了,所有世俗上這種汙染,這都在識陰上,色、受、想、行、識五陰,第五個是識陰,微塵數的如來都乘此心開悟的,得成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這是告訴這個顯驗,人若不隨著識陰轉,眼、耳、鼻、舌、身、意認識的色、聲、香、味、觸、法,把這個付諸身外,若能這樣,六根對六塵,用只管用,不要迷上就對了,「識陰若盡」,你要六根、六塵、六識,這是十八界,你要把十八界都歸了正,就是四果阿羅漢,「則汝現前諸根互用」,這就是修行的效驗,我們普通的人,眼只能看色、耳只能聽聲,不能六根互用,若證到六根清淨,六根就能互用,「從互用中」從六根互用之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這就是入大乘門,入菩薩位,怎麼叫「金剛幹慧」?金剛是一種寶,永遠不壞,幹慧有慧沒有理水,智慧有了心裏還沒完全,「圓明精心」,若能圓滿明了精純的這個心,一塵不染才萬法皆空,「于中發化」,在心裏上、在身上就發出了變化,變化什麼?「如淨琉璃,內含寶月」,琉璃不是化學家做的琉璃泡子,這都是多少萬年在山裏頭發現出這些石頭,在這邊看見那邊,比鏡子還光明,就一塊琉璃寶裏頭含著一個月亮,不但明而且還亮,若到這個時候,這就可以了。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這都是指的上根利智的人超出去了,不用這些個位次,這是說還沒成佛,修圓頓法門的菩薩,「如是乃超十信」,若按教乘法數上分別名相太多了,由十信,才得著不退,十住也是十個位子,你心裏定住了就不忙亂,這才有十行,有十樣真正的修行,十回向也是十個位子,這是四十個位,要到登地的時候,還有四加行,登地的菩薩很不容易,再由這四十個位子加功進行的修,不然不能到登地的菩薩位,到了金剛十地很不容易,那就入大乘了,「菩薩所行金剛十地」,菩薩所行,這是金剛十地,到了金剛十地的菩薩位,就容易到達等覺位,什麼叫等覺?這還沒成佛就等于成佛,等覺這個覺字做佛字講,所以說「等覺圓明」,成佛的知覺圓滿了、也光明了,與佛相等,雖還沒到究竟佛的位子,「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從此就入到如來妙莊嚴海裏去了,到這個地方,「圓滿菩提」,自己的本知本覺,菩提是覺道,你明白了佛的知覺的道理了,並沒有什麼,就是一個智慧達不到,人在世上染的太深了,究竟這一句話「歸無所得」,怎麼個理呢?沒有外邊得來的東西,還是自己,就是自己不認得自己,大家要知道,你看我們這個知覺學的亂亂糟糟的有多少,究竟還是複其本元,「圓滿菩提」,圓滿佛的知覺,我們這個知覺都汙染了、不圓滿了,圓滿了覺道,這句話最要緊,「歸無所得」,就是你自己,你自己不認得自己,就費這麼大的事,這個人迷惑得多深吶。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谙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無複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這一段文是佛勸法會大衆弟子得要尊重修行,「此是過去先佛世尊」,佛先提出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到在這個境界上,你可就知道了,先前的世尊遺留下的是什麼呢?「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奢摩他這是古佛所留的一心叁止、毗婆舍那就是一心叁觀,這是說止觀的法門,這是學成佛的道理,這是先佛留的這一心叁止、一心叁觀,這一心之中用這叁止,叁止是什麼?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這是叁止。體真止,這是修行入手,當體即真;方便隨緣止,隨相所觀;這在兩邊還有個中道—息二邊分別止,把這兩邊都歇下去,獨用這個息二邊分別—中道的止,這是一心叁止,這個毗婆舍那是一心叁觀,這叁觀所觀的是什麼?空觀、假觀、中觀,這一心裏分這叁觀,第一是空觀、假觀、中觀;體真止修空觀、方便隨緣上修假觀、息二邊分別止修中觀,在一心叁止、叁觀最重要微細的考查,你要離開了就容易招魔,這地方這個魔就微細了,這不是外來的魔,這是自己修行現出來的魔,「覺明分析」,得要用性覺妙明,自己在覺悟之中,還得明了得著實的分析,他這個魔不是外來的魔,「微細魔事」,最微最細的魔事,你要不細心,隨著魔就轉了,這時候你要微細的考查這個魔事,就是「魔境現前」,現出魔的境界來了,「汝能谙識」,你就容易認識他了,不用費事,你要一認識他,魔就沒有辦法了,你就不能隨他轉,要認識這個微細的魔相,「心垢洗除」,心垢已經洗除了,把心垢洗淨了,就「不落邪見」,到了沒有邪知見的時候,那些妖魔鬼怪的都嚇了,「陰魔銷滅」,陰魔最厲害,這五陰魔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普通的人想修行,不修行人拿這個當常事,一修行這就成了五種魔。色就是人的有形有色的身體,有這個身體就有接受,簡單說就是享受,有享受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行動作爲,有行動作爲就是這一套的知識,把本性都迷昧了,我們人不修行五陰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