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必須要知道,這是佛的大慈悲心,說出這些道理,恐怕修行人走錯了路受苦,從「窮生類本」至于分位中「生計度者」,這又說修行人窮究十二類衆生的根本從哪裏來的,這又觀彼性分之中,修出幽清的境界,在常擾動于分位中生出合計度量,「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爲有邊,計相續心,名爲無邊」,第一個是功夫用到這裏,心計度衆生元始起頭從那裏生的,他見到流動的作用沒有休息的時候,他就合計過去的與未來的,這叫有邊,他計度相續的心名爲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他的功夫能觀八萬劫的事情,則見衆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看見衆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在八萬劫以內的事知道,八萬劫以外他無所聞、無所見,「無聞見處,名爲無邊」,在這個無所聞、無所見的地方名爲無邊,「有衆生處,名爲有邊」,有衆生的地方名爲有邊,「叁者,是人計我徧知,得無邊性」,是人合計我都能知道是無量無邊的,他得著這個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他說你們一切人都現在我的知見之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我可不知道你的知性,我不知道這是無邊的心,他給他起個名字,這是巧論,你沒得著無邊的心,你那個心有限,「但有邊性」,你的無邊之心在有邊之處,「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五陰的色、受、想研究過去了,現在研窮到行陰是空的,以他的所見,他心裏籌化度量,「一切衆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他也說不出哪裏叫有邊?哪裏叫無邊?「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就墮落外道,佛說這些話,這都是不堪言的話,佛不得不告訴弟子們將來怕上他們的當,不然就會迷失菩提的大道理,「是則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五 矯亂虛無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爲變。見相續處。名之爲恒。見所見處。名之爲生。不見見處。名之爲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爲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爲減。各各生處。名之爲有。互互亡處。名之爲無。以理都觀。用心別具。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叁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這一段文是說四種矯亂,俗語說話就叫搗亂,他不知以爲知、他的知見不高以爲是高的,這當然是矯亂了,「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又說到在叁摩地中的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他又研究「窮生類本」,他窮研十二類生的根本,「觀彼幽清」,觀到根本上是幽隱清淨,雖然是幽隱清淨,還活活潑潑的,「常擾動元」,就像常常的擾動那個元起的根本,就是十二類衆生的根本,他觀照這個根本,應當照舊修行就好了,「于知見中」,他就起了知見了,「生計度者」,就在他見到幽清常擾動元的地方,他生了合計度量了,他起了妄想就與佛法不合了,「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以爲「不死矯亂」,矯亂就是以不知爲知,他就起了「徧計虛論」,這是虛僞的論調,「一者,是人觀變化元」,他觀到幽清常擾動元的境界,他在此起了特別的觀行,「見遷流處」,他立一個名詞「名之爲變」,「見相續處,名之爲恒」,「見所見處」,他見到所見之處,「名之爲生」,「不見見處」,見到不見的地方,「名之爲滅」,就算銷滅了,「相續之因」,由他這種理想,相續不斷以這個爲因,「性不斷處,名之爲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爲減」,「各各生處」,見到各式各樣的生處,「名之爲有」,「互互亡處」,怎麼叫「互互亡處」呢?互是互相利用,你借用我、我借用你,再說個比喻就知道了,比如眼睛見一種東西,一個能見、一個所見,眼爲能見、物爲所見,他是兩個互相借用,一個要沒有,兩邊都無,這叫「互互亡處」,若沒眼睛誰能知道他是物?若沒有物你有眼睛見什麼?這是見相二分,沒有相就沒有見、沒有見就沒有相,他是互相起來的,所以這叫互互亡處,一亡一切亡、一有一切有,兩下一塊有,「互互亡處」,根本上也沒有見、也沒有物,因他互相借用,「名之爲無」,雖然他覺著研究的不錯,其實悟的都偏了,「以理都觀,用心別見」,以著這個理,他就這麼觀察,用心錯的地方是別起了知見,此指印度的外道大老師,由修正道走錯了路,自己就成立了一種道門,「有求法人,來問其義」,他也回答「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無論在任何時,有人問他,他就把這個言語亂答,他以爲這是悟道了,「令彼前人」,令彼前來求道的人,「遺失章句」,也不知道哪一章哪一句對;「二者,是人谛觀其心」,谛是審實,觀察自己的本心,「互互無處」,互相不假借,由這裏一無一切無,他疑惑這是證了空理,「因無得證」,一法不著,他這是證得斷滅空;佛說空,是妙有真空,在有上不作思議就叫妙,佛法的妙有真空,不叫人著有、也不叫人著空,因人執有,佛就說空法破其執著,到究竟叫人一法不著,這是佛法的究竟真義,他觀察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是斷滅空,「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他唯答一個無字,余者皆無所知;「叁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除是之外,沒有什麼可說的,這是第叁種矯亂;「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也著、無也著,因爲枝節已多,他的心就亂了,「有人來問」,有人來問道,他就亂答,說「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不容研窮盤問,「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自己迷惑了本有的覺性之道,「是則名爲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普徧合計都是虛僞之論。
六 執色有相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生。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徧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複。雲色屬我。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這一段文是說十六種所有的相,「又叁摩中諸善男子」,佛說又有修叁摩地的諸善男子,「堅凝正心」,堅固凝結正當的心裏,能夠這個樣子,「魔不得便」,「窮生類本」,他窮研十二類衆生的根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在觀察幽陰清淨之中,就如同陽焰似的常擾動的境界,他認爲是十二類衆生的根本,就從這裏發生,「于無盡流,生計度者」,他一生出合計度量就是凡夫的思想,「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他這一發心就顛倒了,「或自固身」,說這個有形相的是真的我,總想堅固他的身體,他不知道凡有形相都有生死,「雲色是我」,他說有形有色的這就是我自己,還修什麼行,「或見我圓」,或者見著自己還有點圓滿的地方,「含徧國土」,他見著點圓融的境界,他以爲我把世界都包括過來了,「雲我有色」,他說人一定是有形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複」,或者他自己猜想說這境界是前緣,隨著我回複原狀,「雲色屬我」,說這個色身屬于我,或複我依,或者說是我依止的地方,「或複我依行中相續」,我隨著行中相續不斷,這就知道我在形色之中,「雲我在色」,又說我在有形有色之中,「皆計度言」,這都是合計度量的言語,他把修叁摩地的法子早就離開了,「死後有相」,他又計度死後一定還有形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色、受、想、行四蘊,每蘊皆有四句,例如:一、色蘊屬我,是色有,二、離色有我,是色無,叁、我大色小,是色在我中,四、色大我小,是我在色中,以此類推,受、想、行叁蘊每蘊皆有四句共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他說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兩個性並著走,「各不相觸」,你不障礙我、我不障礙你,菩提也不能觸動煩惱、煩惱也不能觸動菩提,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因爲菩提一起就沒有煩惱了、煩惱一起就沒有菩提了,他是一個,若說菩提是一個、煩惱是一個,這就錯了,所以佛法說他是外道,「由此計度」,由這裏他一合計一度量,「死後有故」,死後總有個我在,「墮落外道」,因此見解墮落成外道,「惑菩提性」,他迷惑了覺道的真性,「是則名爲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他在心裏就起了顛倒了。
七 執空無相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複連綴。陰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