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必须要知道,这是佛的大慈悲心,说出这些道理,恐怕修行人走错了路受苦,从「穷生类本」至于分位中「生计度者」,这又说修行人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从哪里来的,这又观彼性分之中,修出幽清的境界,在常扰动于分位中生出合计度量,「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第一个是功夫用到这里,心计度众生元始起头从那里生的,他见到流动的作用没有休息的时候,他就合计过去的与未来的,这叫有边,他计度相续的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他的功夫能观八万劫的事情,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看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在八万劫以内的事知道,八万劫以外他无所闻、无所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在这个无所闻、无所见的地方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有众生的地方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是人合计我都能知道是无量无边的,他得着这个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他说你们一切人都现在我的知见之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我可不知道你的知性,我不知道这是无边的心,他给他起个名字,这是巧论,你没得着无边的心,你那个心有限,「但有边性」,你的无边之心在有边之处,「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五阴的色、受、想研究过去了,现在研穷到行阴是空的,以他的所见,他心里筹化度量,「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他也说不出哪里叫有边?哪里叫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就堕落外道,佛说这些话,这都是不堪言的话,佛不得不告诉弟子们将来怕上他们的当,不然就会迷失菩提的大道理,「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五 矫乱虚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徧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具。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虚论。
这一段文是说四种矫乱,俗语说话就叫捣乱,他不知以为知、他的知见不高以为是高的,这当然是矫乱了,「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说到在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又研究「穷生类本」,他穷研十二类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到根本上是幽隐清净,虽然是幽隐清净,还活活泼泼的,「常扰动元」,就像常常的扰动那个元起的根本,就是十二类众生的根本,他观照这个根本,应当照旧修行就好了,「于知见中」,他就起了知见了,「生计度者」,就在他见到幽清常扰动元的地方,他生了合计度量了,他起了妄想就与佛法不合了,「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以为「不死矫乱」,矫乱就是以不知为知,他就起了「徧计虚论」,这是虚伪的论调,「一者,是人观变化元」,他观到幽清常扰动元的境界,他在此起了特别的观行,「见迁流处」,他立一个名词「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他见到所见之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见到不见的地方,「名之为灭」,就算销灭了,「相续之因」,由他这种理想,相续不断以这个为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见到各式各样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怎么叫「互互亡处」呢?互是互相利用,你借用我、我借用你,再说个比喻就知道了,比如眼睛见一种东西,一个能见、一个所见,眼为能见、物为所见,他是两个互相借用,一个要没有,两边都无,这叫「互互亡处」,若没眼睛谁能知道他是物?若没有物你有眼睛见什么?这是见相二分,没有相就没有见、没有见就没有相,他是互相起来的,所以这叫互互亡处,一亡一切亡、一有一切有,两下一块有,「互互亡处」,根本上也没有见、也没有物,因他互相借用,「名之为无」,虽然他觉着研究的不错,其实悟的都偏了,「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以着这个理,他就这么观察,用心错的地方是别起了知见,此指印度的外道大老师,由修正道走错了路,自己就成立了一种道门,「有求法人,来问其义」,他也回答「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无论在任何时,有人问他,他就把这个言语乱答,他以为这是悟道了,「令彼前人」,令彼前来求道的人,「遗失章句」,也不知道哪一章哪一句对;「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谛是审实,观察自己的本心,「互互无处」,互相不假借,由这里一无一切无,他疑惑这是证了空理,「因无得证」,一法不着,他这是证得断灭空;佛说空,是妙有真空,在有上不作思议就叫妙,佛法的妙有真空,不叫人着有、也不叫人着空,因人执有,佛就说空法破其执着,到究竟叫人一法不着,这是佛法的究竟真义,他观察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是断灭空,「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他唯答一个无字,余者皆无所知;「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除是之外,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是第三种矫乱;「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也着、无也着,因为枝节已多,他的心就乱了,「有人来问」,有人来问道,他就乱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不容研穷盘问,「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自己迷惑了本有的觉性之道,「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虚论」,普徧合计都是虚伪之论。
六 执色有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生。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这一段文是说十六种所有的相,「又三摩中诸善男子」,佛说又有修三摩地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坚固凝结正当的心里,能够这个样子,「魔不得便」,「穷生类本」,他穷研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在观察幽阴清净之中,就如同阳焰似的常扰动的境界,他认为是十二类众生的根本,就从这里发生,「于无尽流,生计度者」,他一生出合计度量就是凡夫的思想,「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他这一发心就颠倒了,「或自固身」,说这个有形相的是真的我,总想坚固他的身体,他不知道凡有形相都有生死,「云色是我」,他说有形有色的这就是我自己,还修什么行,「或见我圆」,或者见着自己还有点圆满的地方,「含徧国土」,他见着点圆融的境界,他以为我把世界都包括过来了,「云我有色」,他说人一定是有形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或者他自己猜想说这境界是前缘,随着我回复原状,「云色属我」,说这个色身属于我,或复我依,或者说是我依止的地方,「或复我依行中相续」,我随着行中相续不断,这就知道我在形色之中,「云我在色」,又说我在有形有色之中,「皆计度言」,这都是合计度量的言语,他把修三摩地的法子早就离开了,「死后有相」,他又计度死后一定还有形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色、受、想、行四蕴,每蕴皆有四句,例如:一、色蕴属我,是色有,二、离色有我,是色无,三、我大色小,是色在我中,四、色大我小,是我在色中,以此类推,受、想、行三蕴每蕴皆有四句共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他说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两个性并着走,「各不相触」,你不障碍我、我不障碍你,菩提也不能触动烦恼、烦恼也不能触动菩提,他不知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因为菩提一起就没有烦恼了、烦恼一起就没有菩提了,他是一个,若说菩提是一个、烦恼是一个,这就错了,所以佛法说他是外道,「由此计度」,由这里他一合计一度量,「死后有故」,死后总有个我在,「堕落外道」,因此见解堕落成外道,「惑菩提性」,他迷惑了觉道的真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他在心里就起了颠倒了。
七 执空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