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P2

  ..续本文上一页入」,由此是人就堕落了,说「二无因论」,一者说人生是无因、二是说临终无因,底下一样一样的解释,「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他修行起计度,搜寻根本,他见不着根本元由从哪里起的,「何以故?」这是佛的口气,「是人既得生机全破」,这个人他以为得着人生灭的机关全都看破了,「乘于眼根」,乘就是以着在眼根上的「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他只见到八万劫内,众生造善业、恶业、不动业,流动弯转,转来轮去,生了死、死了生,「只见众生轮回其处」,没见着旁的,只是见着十二类众生轮过来、回过去,就在这八万劫内,「八万劫外」之事,「冥无所观」,所以他「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他就知道这么一点,就失灭了正徧知了,「堕落外道」,堕落在无因外道里,「惑菩提性」,迷惑了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这个见着末后也没有因,什么原故呢?这个人看见世间人有生死,「知人生人」,他知道人生人,这就是根本,「悟鸟生鸟」,「乌从来黑」,乌从来是黑的,「鹄从来白」,鹄从来是白的,这也不是谁造的,「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天上的人、世间上的人本来就是在地皮上立着,一切畜类都是横行;白的也不是谁洗成的、黑色的也不是谁去染而造就的,从八万劫来,知见就错了!什么东西都有形相,形相毁了就完了,他并没有什么因由,「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他还谤毁佛法,说他没见菩提是什么样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没见过菩提,怎么还有成菩提的事情,哪有这个道理?「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徧知」,他忘了佛的正知正见了,「堕落外道」,堕落在外道里头,「惑菩提性」,迷惑了菩提性的道理,「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这两个算是第一立无因论的外道。

  

  

  

  二 计度徧常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徧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自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这一段文是说计度四徧常,「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佛对阿难说,是修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心里头明白的明,凝结不散乱,归到正心修身上,自然「魔不得便」,「穷生类本」,研究十二类生的根本,就是明的一个现相,「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功夫用到这里,见着这种境界,幽清就是一种幽隐清清凉凉的,常常的不断扰动的一个元始,这就是人生的根本,「于圆常中,起计度者」,就在这圆常中起了分别计度,「是人坠入四徧常论」,他不依三摩提修就坠入四徧常论,外道之中,「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一者是人穷研五阴内心外境之性本元自何而来,「二处无因」,由此计心境为常,「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所以「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二者是人研穷「色阴四大」之根元,自何而有?知道「四性常住」,地、水、火、风这四大是常住的,「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由此修习他能知道四万劫中十方的众生,所有的生灭「咸皆体恒」,虽然所有的众生皆有生死,这个体都是永远的,「不曾散失」,以此「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三者是人八识穷尽六根,应云六识,未那识(第七识)及第八执受(阿赖耶识),如是第六指心、第七指意、第八指识之总,这「心意识中,本元由处」,他根本元由的地方从哪元起的,他就认为「性常恒故」,他说这个性是恒常不断的,由此他「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穷究此不失之性合计以为常在;「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行阴元是起头的地方,「生理更无流止运转」,他研究到这个生理更没有流止运转,也不流、也不止、也不运转,是常在了,「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生灭的想心到这个时候永远的灭了,「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在这个心里之中,自然成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了,「因心所度」,因这个妄想心一度量,「计以为常」,拿这个就算是常了,「由此计常」,由此他计以为常,「亡正徧知」,把佛法的正徧知就亡失了,「堕落外道」,堕落于外道之中,「惑菩提性」,迷惑了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是则名为第二种外道,「立圆常论。」

  

  

  

  三 起颠倒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的。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这一段文是第三种外道计一分常,「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说修三摩提的善男子,「坚凝正心」,坚固凝结,不坏正心散乱,正正当当的、不偏不倚的本心,「魔不得便」,他不能打扰正念的人,「穷生类本」,研穷十二类生的这个根本从哪里来的,研究的工夫纯粹了,「观彼幽清,常扰动元」的境界,就没有「坚凝正心」的功夫,在这时候就认为人生的根本是这样,「于自他中,起计度者」,于自他中生起计度来了,「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他起了颠倒,他分别一分是无常、一分是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若论一者到这个时候应当观妙明心,怎么叫妙明心呢?这个妙就是不思议、不起分别,明是现前一念明白,没有能明白、所明白,本有的明白就叫妙明,人要修行要从这个妙明心上入手,这是修行人的常路,一定要走这条路,「徧十方界」,他观察这个妙明心能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他在这湛然清净的时候,就起了邪知邪见,认为这就是究竟的神我,他心里不清楚,总是重在鬼神上,这是根本错了,「从是则计我徧十方」,从此就说我成了神、神就是我,我成了神能普徧十方,对这个神我更加功夫「凝明不动」,心里明白这个神我心不摇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他这就分别开了,我这是成神了,凝明不动,保守着,这就知道了,十方一切众生,他当然是有生有死,「一切众生」,他在我不生不死的心中,「自生自死」,于我不相干,由这里「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他起了执着就分别开了,世间上有生有灭的是属于无常,我的心性是属于常的;「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是人从妙明心上得的好处,有了神通能徧观十方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又见到「劫不坏处,名究竟常」,这是不观妙明,观十方起了错路;「三者,是人别观我心」,他特别的观察自己的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很精细、很微妙,犹如无量无边的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心如微尘流转十方,他又合计这个性是无移改的,他说这个性「能令此身即生即灭」,他说身体是有生有灭的,「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他研究这个性是永远不坏的,这名为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世间一切万物都是从我的常性中流出,名无常性,从常性中流出无常,这都是他自己计度的;「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因行阴是个流动性,他以这个行阴常流就计为是常性, 「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他分为两分,由此就「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他迷惑了觉道的佛理,「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四 妄立有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这一段文与前边所说的是一个意思,佛告诉弟子别走错路,没有什么可讲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