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十)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四行阴十种
一本末无因
二计度徧常
三起颠倒见
四妄立有边
五矫乱虚无
六执色有相
七执空无相
八有无俱非
九妄计断灭
十迷现涅槃
行阴通结
五识阴十种
一成所归果
二成能事果
三成妄计果
四成虚谬果
五求妄冀果
六成空亡果
七趣长劳果
八立炽尘果
九成趣寂果
十成湛明果
识阴通结
魔销总结
五阴起灭
五阴妄想
一色阴妄想
二受阴妄想
三想阴妄想
四行阴妄想
五识阴妄想
五阴边际
开示末学
行菩提道
会众礼谢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四 行阴十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这段文是结成想阴尽的相,「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彼善男子修正定正受,「想阴尽者」,想阴尽了有什么效验呢?「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就说是人平常的梦想销灭了,不是所有一切的梦想都销灭了,他的境界是「寤寐恒一」,寤是醒着、寐是睡着,醒了和睡了是一样的明白,「寤寐恒一」该怎么样呢?是「觉明虚静」,性觉妙明是依着这个性觉悟,明白的这个理是不思议的明,可以把平常的梦想销灭了,「寤寐恒一」,效验就是「觉明虚静」,这底下说一个比喻,「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前尘的力量很重,一点醒悟的心也没有,拿现前的六根、六尘、六识比喻最粗的尘相,这是前边影尘之事,不是真实的,把这些虚妄的境界都去了,「观诸世间大地山河」,这时候观见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这是说一个比喻,如同拿镜子照那个光明,这时候观诸世间大地、山河,自己的眼睛就像镜子,拿镜子照见光明了,这是以明照明,修行到这个境界,这是第一步得到的效验,「来无所粘,过无踪迹」,无论什么尘境来了,也没有所粘了,不像我们人被尘境所转,脱不了,他是来了也沾不上,过去也一点踪迹也没有,我心里头连想也不想,这是修行的法子,这都是「虚受照应」,这是不可照应的,「了罔陈习」,了罔是没有、陈是旧的、习是习气,不是新的,了了然然,没有那些陈旧的习气,该怎么样呢?「唯一精真」,得这唯一无二、精纯不离的真理,这是想阴尽相效验得的好处。底下再说行阴了。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这是说到生灭的根本元头,从此想阴破了,「从此披露」,观念深而披露出来了,「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生生灭灭无过于此,毕竟各尽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次没能通达这十二类众生各别生命的由绪,「见同生基」,但是已能见着十二类众生,同受生死之根本,「犹如野马,熠熠清扰」,就像远远看一群野马互相扰动,如同水一样,湛清而不混浊,这是指人的生基,同是指十二类生而说,「为浮根尘」,根本上就是人的浮尘根,「究竟枢穴」,枢是门轴、穴是停轴之处,这个门的开合,「此则名为行阴区宇」,由行阴区宇才妄有生灭。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这说清扰熠熠不停的元性,在远处看又像火又像水,这是悬示行阴的尽相,「性入元澄」,若销其性入于本澄之体,「一澄元习」,唯一澄湛元习,「如波澜灭」,譬如波澜既灭,波澜是不清净的水,「化为澄水」,此是「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名行阴尽」,这就是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这个人就能超出众生浊,元习指识阴言,以其含藏一切习气的种子,后文所谓「此湛非真,如急流水」。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是结成行阴之所由,就是幽隐妄想所成,并无根本,「如暗无本,明能逐之,其若有本,明何能除?」
一 本末无因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书。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这一科文是发明行阴现出的相,「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让修行人知道,这是已得正知、修上观法门的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佛说这修行人修得很不错,因为起了二无因的妄想,生也没有因、灭也没有因,因由修正道的时候半途走错路了,所以修学佛法,总得知道根本才不致走错路,佛说得正知,奢摩他是止,里边还有观,就是修行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三止就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体真止观空观、方便随缘止观假观、息二边分别止观中观(观念贯声),中道观就是观照的功夫,修行得正知正见,「凝明正心」,应该凝明,明是妙明,性觉妙明,修行的法就重在明字上,大家知道这个明不是指光明说,是指着人心里的明白说,人迷惑深了,拿眼当见乃至拿意当知,这都是错的地方,其不知眼的六浮尘根是从六胜义根起作用,这六胜义根就从明字为根本,修行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都可以,然而超远,你直接从明上入手,这就超近,这个明字是最要紧,佛到这地方发明这个明字,说「凝明正心」的地方,就是人的正正当当的心理,你要是知道这个明,十类的天魔就不得其便了,不敢来扰乱,修行能「凝明正心」,「方得精研」,这才得着精微奥妙的研究,「穷生类本」,穷十二类生的根本,穷是研究,把他研究没有了,人在十二类中之一,「于本类中」,就在人类之中,「生元露者」,众生起源从何处露出来的,「观彼幽清」,观这个地方幽隐不见,然而有一种清净之气,「圆扰动元」,你观到幽隐清净的境界,有圆满一切处,扰是扰动的,人的生命根元就是这个样子,圆扰的起始,人与世界从这里起头,这道理除非佛能知道,不是佛哪个人能知道?「于圆元中」,是指着「圆扰动元」就在这个「圆扰动元」之中,「起计得者」,修到这里,自己就得着根据了,他自己合计、度量就不照正理修行了,「是人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