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十)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四行陰十種

  

一本末無因

  

二計度徧常

  

叁起顛倒見

  

四妄立有邊

  

五矯亂虛無

  

六執色有相

  

七執空無相

  

八有無俱非

  

九妄計斷滅

  

十迷現涅槃

  

行陰通結

  

五識陰十種

  

一成所歸果

  

二成能事果

  

叁成妄計果

  

四成虛謬果

  

五求妄冀果

  

六成空亡果

  

七趣長勞果

  

八立熾塵果

  

九成趣寂果

  

十成湛明果

  

識陰通結

  

魔銷總結

  

五陰起滅

  

五陰妄想

  

一色陰妄想

  

二受陰妄想

  

叁想陰妄想

  

四行陰妄想

  

五識陰妄想

  

五陰邊際

  

開示末學

  

行菩提道

  

會衆禮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四 行陰十種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這段文是結成想陰盡的相,「彼善男子修叁摩提」,彼善男子修正定正受,「想陰盡者」,想陰盡了有什麼效驗呢?「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就說是人平常的夢想銷滅了,不是所有一切的夢想都銷滅了,他的境界是「寤寐恒一」,寤是醒著、寐是睡著,醒了和睡了是一樣的明白,「寤寐恒一」該怎麼樣呢?是「覺明虛靜」,性覺妙明是依著這個性覺悟,明白的這個理是不思議的明,可以把平常的夢想銷滅了,「寤寐恒一」,效驗就是「覺明虛靜」,這底下說一個比喻,「猶如晴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前塵的力量很重,一點醒悟的心也沒有,拿現前的六根、六塵、六識比喻最粗的塵相,這是前邊影塵之事,不是真實的,把這些虛妄的境界都去了,「觀諸世間大地山河」,這時候觀見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這是說一個比喻,如同拿鏡子照那個光明,這時候觀諸世間大地、山河,自己的眼睛就像鏡子,拿鏡子照見光明了,這是以明照明,修行到這個境界,這是第一步得到的效驗,「來無所粘,過無蹤迹」,無論什麼塵境來了,也沒有所粘了,不像我們人被塵境所轉,脫不了,他是來了也沾不上,過去也一點蹤迹也沒有,我心裏頭連想也不想,這是修行的法子,這都是「虛受照應」,這是不可照應的,「了罔陳習」,了罔是沒有、陳是舊的、習是習氣,不是新的,了了然然,沒有那些陳舊的習氣,該怎麼樣呢?「唯一精真」,得這唯一無二、精純不離的真理,這是想陰盡相效驗得的好處。底下再說行陰了。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這是說到生滅的根本元頭,從此想陰破了,「從此披露」,觀念深而披露出來了,「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殚其類」,生生滅滅無過于此,畢竟各盡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雖次沒能通達這十二類衆生各別生命的由緒,「見同生基」,但是已能見著十二類衆生,同受生死之根本,「猶如野馬,熠熠清擾」,就像遠遠看一群野馬互相擾動,如同水一樣,湛清而不混濁,這是指人的生基,同是指十二類生而說,「爲浮根塵」,根本上就是人的浮塵根,「究竟樞穴」,樞是門軸、穴是停軸之處,這個門的開合,「此則名爲行陰區宇」,由行陰區宇才妄有生滅。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這說清擾熠熠不停的元性,在遠處看又像火又像水,這是懸示行陰的盡相,「性入元澄」,若銷其性入于本澄之體,「一澄元習」,唯一澄湛元習,「如波瀾滅」,譬如波瀾既滅,波瀾是不清淨的水,「化爲澄水」,此是「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名行陰盡」,這就是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這個人就能超出衆生濁,元習指識陰言,以其含藏一切習氣的種子,後文所謂「此湛非真,如急流水」。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這是結成行陰之所由,就是幽隱妄想所成,並無根本,「如暗無本,明能逐之,其若有本,明何能除?」

  

  

  

  一 本末無因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于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于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書。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衆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衆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複改移。今盡此形。亦複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這一科文是發明行陰現出的相,「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讓修行人知道,這是已得正知、修上觀法門的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佛說這修行人修得很不錯,因爲起了二無因的妄想,生也沒有因、滅也沒有因,因由修正道的時候半途走錯路了,所以修學佛法,總得知道根本才不致走錯路,佛說得正知,奢摩他是止,裏邊還有觀,就是修行一心叁止、一心叁觀;叁止就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叁觀是空觀、假觀、中觀;體真止觀空觀、方便隨緣止觀假觀、息二邊分別止觀中觀(觀念貫聲),中道觀就是觀照的功夫,修行得正知正見,「凝明正心」,應該凝明,明是妙明,性覺妙明,修行的法就重在明字上,大家知道這個明不是指光明說,是指著人心裏的明白說,人迷惑深了,拿眼當見乃至拿意當知,這都是錯的地方,其不知眼的六浮塵根是從六勝義根起作用,這六勝義根就從明字爲根本,修行從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都可以,然而超遠,你直接從明上入手,這就超近,這個明字是最要緊,佛到這地方發明這個明字,說「凝明正心」的地方,就是人的正正當當的心理,你要是知道這個明,十類的天魔就不得其便了,不敢來擾亂,修行能「凝明正心」,「方得精研」,這才得著精微奧妙的研究,「窮生類本」,窮十二類生的根本,窮是研究,把他研究沒有了,人在十二類中之一,「于本類中」,就在人類之中,「生元露者」,衆生起源從何處露出來的,「觀彼幽清」,觀這個地方幽隱不見,然而有一種清淨之氣,「圓擾動元」,你觀到幽隱清淨的境界,有圓滿一切處,擾是擾動的,人的生命根元就是這個樣子,圓擾的起始,人與世界從這裏起頭,這道理除非佛能知道,不是佛哪個人能知道?「于圓元中」,是指著「圓擾動元」就在這個「圓擾動元」之中,「起計得者」,修到這裏,自己就得著根據了,他自己合計、度量就不照正理修行了,「是人墜…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