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雲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這段又是說修叁摩地中的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他窮研十二類生的根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觀彼幽隱之中清清淨淨的地方,是「常擾動元」,在這時候有了偏見,「于先除滅色受想中」,他早先用功已除滅了色、受、想時,「生計度者」,他生出合計度量之心,「是人墜入死後無相」,這個人就偏于死後無相,「發心顛倒」,他發起這個心就顛倒了,「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想陰滅了,心就沒有可住的地方,「知其受滅,無複連綴,陰性銷散」,陰性是說色、受、想已銷散了,「縱有生理」,縱有生發的理在,「而無受想」,實在就沒有受想了,「與草木同」,「此質現前」,雖然是有現前的體質,「猶不可得」,沒有用處,「死後雲何更有諸相」,他是著在死後無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因之勘正校正,說人要死後是無相,「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因此循環有八種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他「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就墮落在外道裏去,「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七外道」,這是第七種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這是佛告訴人別修錯了,一旦知見偏了,很容易走入外道去。
八 有無俱非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這一段文是說八俱非,「又叁摩中諸善男子」,還是指著修叁摩地的諸善男子,能「堅凝正心」,「魔不得便」,魔就不得便來擾亂你,「窮生類本」,因爲你研窮十二類衆生的根本,「觀彼幽清」,觀察看到幽隱清淨的境界,「常擾動元」,有擾動之相,「于行存中」,就是行陰還沒破盡的時候,「兼受想滅」,前色、受、想已經滅盡了,行陰還存著有一半的時候,「雙計有無」,前叁陰破了,行陰還沒破完,一半有、一半無,有無是雙的,他合計又有又無,就是這麼一句話-「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這是修行走錯路了,怎麼叫「自體相破」?就是認爲破了前叁陰是無、未破完的行陰是有,這是自己破自己,這個修行人墜入外道,以生前例于死後俱非有非無,「起顛倒論」,所以起顛倒之論,「色受想中」,色、受、想早就滅了,就是行陰還有一半,所以「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在行陰之中遷變流動的時候,觀看無還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如是循環窮盡了四陰界,「八俱非相」,就是四樣俱非之相,複以生前而例死後,這是「八俱非相」,「隨得一緣」,因此隨得一人來問之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又計世間諸行作爲之事,性皆遷訛,義亦如是,以是之故,「心發通悟」,心發邪通謬悟,妄說萬物,「有無俱非」,若窮诘之遂致「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由此計度,生前死後有八種俱非之相,「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又見後際之昏昏瞢瞢之相,無言可道,由此「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八外道」,這是第八種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九 妄計斷滅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複。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這段文是第九說明修叁摩地的諸善男子,若是「堅凝正心,魔不得便」,魔就不得便了,「窮生類本」,你若窮究十二類生的根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有幽隱清淨的氣象,這種氣象常擾動起源的地方,「于後後無生計度者」,因爲他觀見行隱之滅後又滅、滅滅無已,故此而生計度,「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是修行人就墜入七斷滅論.謬說七處,死後皆歸斷滅,一計四洲之人畜,以身而住,身死即滅,故曰「或計身滅」,第二說欲界六天,以欲定住,欲盡定壞即滅,故曰「或欲盡滅」,第叁說初禅叁天,雖能離欲,然有憂懸之苦,故曰「或苦盡滅」,第四說二禅叁天,不特無幽苦,且能從定生樂,然而樂極即滅,故曰「或極樂滅」,第五說第叁禅、第六說四禅、第七說四空天,這叁處以「或極舍滅」句總改無余,意謂叁禅雖樂,舍心成就即滅,四禅舍心雖就,極舍即滅,四空居無色定,定壞即滅,故曰或極舍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知其現前雖存,終歸銷滅,「滅已無複」再有,「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所以他說這是斷滅,「是則名爲第九外道」,是名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十 迷現涅槃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爲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禅。性無憂故。或以二禅。心無苦故。或以叁禅。極悅隨故。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輸回。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爲解。五處安隱。爲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這是行陰的第十段文,計度五現涅槃,這還是說修叁摩地的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堅固凝聚正心修行,魔就不得其便,「窮生類本」,因爲窮研十二類生的根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觀見幽清常擾動元的境界,「于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五涅槃論拿什麼合計出來的呢?「或以欲界爲正轉依」,他見到欲界天的境界,以爲是轉凡成聖了,「觀見圓明,生愛慕故」,因爲見到欲界天有圓滿光明的境界,生出愛慕心,分不出這是凡夫天的事,認爲是現證涅槃了,「或以初禅,性無憂故」,以爲這是證了聖果,「或以二禅,心無苦故」,以爲證了聖人的涅槃,「或以叁禅,極悅隨故」,以叁禅的喜悅當做證涅槃,「或以四禅,苦樂二亡」,苦也沒有、樂也沒有,「不受輪回,生滅性故」,由此不受輪回、不受生死了,拿這五種當做五現涅槃,這是「迷有漏天,作無爲解」,他拿有漏的境界作佛法無爲涅槃的解釋,以爲這「五處安隱」,「爲勝淨依」,拿這個就當入了勝境了,「如是循環,五處究竟」,以爲這五處是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他就墮入外道,「惑菩提性」,疑惑了自己成佛的覺性了,「是則名爲第十外道」,這叫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行陰通結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爲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未法。徧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于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爲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狂解」,佛對阿難說這十種行陰,禅那的境界,「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皆是自心作怪,狂妄的解悟,行陰妄想與其功用之心,交互戰鬥,現出這種醒悟來,佛說「衆生頑迷,不自忖量」,衆生頑梗,執迷不悟,不能自己忖量,「逢此現前」,逢此境界現前,「以迷爲解」,以迷惑爲解悟了,「自言登聖」,自己說是登了聖人的位子,「大妄語成」,這種大妄語成立了,「墮無間獄」,當墮無間地獄,佛說到這裏,讓修行人自己醒悟,「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這是對著阿難說,你必須將佛說的這些話,在我入涅以後,指示末世的衆生,「徧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普徧的讓衆生覺悟明了這個道理,不要叫心魔造這個最深的罪業,「保持覆護」,保持著時時的覆護擱在心裏,「銷息邪見」,把這個邪知邪見,第一把他要銷滅了,「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教化自己的身體不要做錯、心也不要想錯,得要開悟覺悟了真實的義理,「于無上道,不遭枝岐」,于佛的無上道理,才不致走錯路,「勿令心祈,得少爲足」,勿令這個心得少爲足,總得充足行到圓滿,「作大覺王」,就可以大開覺悟作大覺王(是佛的別名),人人都有成佛之份,「清淨標指」,標是標榜、指是指南,覺王如月,佛語如指,佛讓阿難依清淨法教化後人。
五 識陰十種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阿難!「彼善男子…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