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P5

  ..續本文上一頁修叁摩提」,修行人修正定正受,「行陰盡者」,修到破除行陰,「諸世間性」,諸世間徧指同居方便實報叁土而言,把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九界一切生類,「沈細綱紐」,喻如綱目沈細,行陰喻如綱紐,行陰到此破裂了,「補特伽羅」,這是生死的根,此雲數取趣,「酬業深脈,感應懸絕」,今行陰已盡,于十二類生之業感報應,悉皆懸遠而永絕。

  

  

  

  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

  

  

  

  這是約識陰習強,于觀行中,雖達到行空,複現湛明之境界,二種生死,皆如長夜,今有爲行空,「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則于圓淨涅槃天將大明悟,偏真行空則于方便淨涅槃天將大明悟、二邊行空則于性淨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古時犬守夜、雞司晨,天將亮時,雞則鳴,春叁秋四冬八徧,冬天夜長,以世間法做比喻,就如同雞最後一叫,天就亮了,「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如太陽東升,「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功夫用到這裏,六根就沒有力量,像我們的六根一天不閑著,普通的人都是這個樣子,「六根虛靜」就是歇下來了,六根一安靜,「無複馳逸」,就不能東跑西跑了,「內外湛明」,內外光明,就是一個大效驗,「入無所入」,內外都明就沒有能入所入,這時候心悟的道理,「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可以深達于十方十二類衆生,「受命元由」,以此識陰,無樞穴故,「觀由執元」,其由可觀,無遷流故,其元可執,無生機故,「諸類不召」,了知萬法唯識,「于十方界,已擭其同」,故于十方的世界已獲其同,觀行既深,能見如來藏性,「精色不沈」,故精性妙色,不複沈沒,「發現幽秘」,幽秘的理性,從此發現,此正寂滅現前境界,「此則名爲識陰區宇。」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若于群召」,就是所有的一切諸類之中,「已獲同中」,都各得自然,「銷磨六門」,銷磨六根門頭,「合開成就」,六根爲一根之用,名合成就;一根爲六根之用,名開成就,「見聞通鄰」,見聞都相鄰互用,六根「互用清淨」,一點障礙也沒有,「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十方世界及其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這是說明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的境界,「名識陰盡」相,「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

  

  

  

  幻妄似有,名爲罔象;體性空寂,名爲虛無;迷背真性,名爲顛倒;更無實法,惟此妄想以爲其本,了知妄想無自性,則本尚無,識陰何有?故曰識陰虛妄,本如來藏。

  

  

  

  一 成所歸果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于識還元。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淴-+口)。能入圓元。若于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谛。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這一段文是因所因執,因所有的因就執著住了,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就是破執之具,破人的執著性,佛說的法就是破執著的家俱,這是說因所因的執著,因是能因對著所因,佛法破的是能所,有能所就把正性迷住了,這是說這種執著,「阿難當知」,佛對阿難說,你當知道,「是善男子」,是指著學佛法的人,當時法會上那些修行的人,「窮諸行空」,他研窮種種的諸行,行是行持,把修行的諸行研究的盡空,空是不可執著了,「于識還元,已滅生滅」,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研窮所修行的理,已經研究到識上這個地方就可以還元了,這總算是一個好機會,「已滅生滅」,這時已經把世間上有生有滅的法,都把他銷滅了,「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能修到這樣,總自見效驗了,已經滅了衆生的生滅,世間上不是生就是滅,是對待法,你要修到五蘊還元的時候,這是見到好相了,把世間的生滅法脫離了,而于寂滅精妙還未圓,他把世間上的生死滅了,然而在這個寂滅上還不成,精妙還未圓;這生滅與寂滅大不相同,生滅是世間上人的苦處,生了死、死了生,這寂滅是佛成道的修德。佛有修德、有智德,修德也叫行德、智德也叫菩提,修德也叫寂滅,往往佛說弟子們,汝于菩提智德尚在遙遠,這是佛常對弟子們說的話,他可是把生滅修的已經銷滅了,不受生死了,這是得的效驗,「而于寂滅」,于這本有的寂滅,不生不滅,不是對待法,這寂滅是佛的修德,所以到了寂滅上才算究竟,「精妙未圓」,到了精微奧妙上,還沒得圓滿,這是佛對阿難說,雖然沒得圓滿,可也得到效驗了,得著什麼效驗呢?「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修到這個地方,見的效驗能使你自己的本身,「根隔合開」,這一個人身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這六根都隔離了,誰也不給誰使喚,眼根能見、耳根能聽,拿眼根聽就不行、拿耳根見就不行,誰也不給誰使喚,各執其事,修的雖然不到究竟,能令你自己的身,可以六根互用,眼根不但能見,還可以拿眼睛說話;有一位目講大師,當地人都知道他拿眼睛講話,這是說佛法不是沒有效驗的,我把這個提出來,提提大家的信心,就怕修不到,要修到了,那是實有效驗,他修到這裏能令自己的身,「根隔合開」,眼睛也能說話、耳朵也能說話,簡單說六根可以互用,我們不行,看非眼睛不行、聽非耳根不可,余者就不用說了,大家都明白,能令己身修到六根互用,「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諸類是世間上一切的動物,一類一類的,所有世間的飛禽走獸,這都是動物,通覺,這知覺都相通,我們人就不知道飛禽叫的是什麼意思,修到時候,就能知道飛禽走獸叫的是什麼意思,亦與十方的動物知覺都相通了,「覺知通(淴-心+口),能入圓元」,這是起首修行見的效驗,這知覺能通達、能(淴-心+口)合,「能入圓元」,從這裏再接著向下修行,不出毛病,就能入佛的同通道理,元是開頭從此開頭,就能修行究竟的佛法,這是佛對阿難說的,說到這裏,這是佛警戒法會人,得照樣的好好修行,自己別逞能,別出毛病,說到這裏,這是一個正面,轉過來就說反面了,「若于所歸,立真常因」,以這個地方起頭開端講修行得著效驗,你要拿這個做爲歸宿、以這個做爲所歸,這個地方就是佛的真常的道理,沒有生、沒有滅,這就錯了,所以佛這是警戒人,你修行到這個地方,功夫白費了,你拿這個就算到家啦,立真常的因,「生勝解者」,我是大開圓解,佛法我是一悟到底了,前邊說這個人的執著,「是人」就是指的這個人,「則墮因所因執」,你就執著有能有所,這佛法要能所雙亡,本知覺現前,能知所知、能做所做,這都是對待法,佛法是超倫絕待,這是最要緊的,得要知道,你還有對待哪能到了究竟呢?這說「是人則墮」,他要照他自己心思著,以爲大開圓解都到了家,把自己就誤了,「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墮在有能因、有所因的執著了,這是佛警戒說的,「娑毗迦羅,所歸冥谛,成其伴侶」,說到這裏佛就給說開了,印度有兩種外道:一個娑毗、一個叫迦羅,這兩種外道就是有這種修行,是人則墮因所因執,能因所因這個東西是從哪裏來的?有能因、有所因,娑毗迦羅這兩種外道,他是以這個爲歸宿,所歸的冥谛,雖然不是明正大路,也在冥冥之中證了真理,谛是當真理講,把這個理研究明白了,所歸的冥谛,他以這個就是到頭了。佛底下又說,你們跟著我修行的人,要是不聽我上來所說的話,你就是歸了娑毗、迦羅所歸的冥谛,就與他們「成其伴侶」,與這個外道一樣了,「迷佛菩提」,你把佛的大覺大悟的道理就迷失了,菩提爲智德、涅槃爲修德,「亡失知見」,由這裏亡失了正知正見,該怎麼樣呢?「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由這裏一錯到底,這是十個,說頭一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他有所得的心,就有能得的果,「成所歸果」,歸這個外道的結果,就違背遠離了佛的圓通的大道理,「背涅槃城,生外道種」,違背涅槃的地方,從這裏生出外道的種子。

  

  

  

  二 成能事果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所歸。覽爲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衆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酰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爲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這一段文是第二能非能執爲名,他這都是指著修行人,他疑惑修行能到了這個身份,其實沒能到,他以爲能到,這叫能非能執,他覺著能是非能,是什麼呢?就是個執著性,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有旁的說,就是破人的執著性,有執著的人就不能向上學了,這是吃虧的地方,你的知識有多少?你那個能力有多大?就把自己耽誤了,這段文他以爲自己有能耐,執著在非能,就不能做到了,佛對阿難說,「又善男子」,是自己把自己耽誤了,「窮諸行空」,他窮究道理,到了行空的地方,色、受、想、行、識五蘊上行空,所行的無非是個空,沒有實在的,「已滅生滅」,已經把這個生也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