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P8

  ..續本文上一頁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這裏是總顯滅妄歸真,總起來上邊說的都是虛妄的,我們住在世界上的動作都是虛妄的事情、都是無常的,這裏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上邊說迷妄才有虛空,這個空生在哪裏呢?這個空生在人的知覺裏頭,我們看這個虛空是無量無邊的大,看你和什麼比,虛空就是生在極大的知覺之中,底下說一個比喻,「如海一漚發」,虛空生在知覺裏,比如大海中起一個水泡,大家要知道,哪個人沒有知覺?都被事相迷住了,「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這麼多的有漏無常的國土,皆都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虛空好比海水裏的一個小水泡,漚要滅了虛空也滅了,漚滅如同虛空根本上就沒有了,這是個無常的,「況複諸叁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一塊都銷滅了,在虛空裏這麼多的世界就像一個建立在水泡似的這樣不實,所以就見出佛法的高超來了。以下是別顯歸真方便,先總示方便須擇。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

  

  這科文論到修行顯歸根的方便,分別選擇真實的道理,方便法這說「歸元性無二」,返本歸元的性理沒有二樣,「方便有多門」,方便法就多了,許多法門都可以歸入元本的真理,底下發明「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超凡入聖的道理沒有不通達的,怎麼都能通過去,通有順逆,順也能通、逆也能通,修行的法子可以順修、也可以逆修,皆能可以歸到本元性理,怎麼叫順逆皆方便?順是順著人情隨便就可以修行,隨著自己的身體需要,或靜坐參禅調息、研究經典入理都可以,怎麼叫逆?就是把身體看輕薄了,看這個身體是罪瘤,逆是要舍離這個身體,把身體看成臭皮囊,有種種不淨在身上,所以要棄舍他,這佛法講方便法門,你順也可、逆也可,皆能達到,「歸元性無二」,學有初學、有老學,「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若是初發心修行,入于叁昧,就是入正定正受,在這裏有分別,這是個人的根性不同,有快有慢,有的人一學很快成功,人就不同類了。這六句總法說起來是人的根本,大家從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由哪一法入手最方便,一定要有擇法的眼,然後好修行。以下正爲擇選方便門,先簡非,分四:一簡六塵、二簡五根、叁簡六識、四簡七大,今先簡六塵。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雲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雲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雲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雲何獲圓通。

  法稱爲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徧涉。雲何獲圓通。

  

  先說「色想結成塵」,就迷惑了,因色和想參雜一塊,不能精純明了、也不能透徹了,「精了不能徹」,就是迷惑,他在迷惑中哪能得到圓通的道理?「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在這上頭不容易得圓通,「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再說音聲,參雜語言,男的女的音聲都參在一塊,若但是語言一參雜,沒有旁的,這但是名句的氣味,這哪能叫圓通呢?「一非含一切」,一句語言不能含一切道理,「雲何獲圓通?」這不能證圓通,這也簡去,這個香味怎麼不能獲圓通?「香以合中知」,你必得香料與鼻子合在一塊才知道,「離則元無有」,離開就沒有了,這是無常的,覺香不覺香的心裏的知覺不能長久,一會兒就香、一會兒就不香,「不恒其所覺,雲何獲圓通?」不能恒其所覺,怎麼還能獲圓通呢?「味性非本然」,味是嘴裏吃的東西,味裏的性不定是苦、辣、酸、甜,不是本有的,總得把滋味擱在舌頭上才知道,這不是本然的,得兩下裏湊合,所以「要以味時有」,這個味放在舌頭上才有,若不然就沒有,「其覺不恒一」,知覺味不能長久,「雲何獲圓通?」「觸以所觸明」,再說觸塵必得兩下一塊碰,好比冷風熱氣,兩下裏碰在一塊,這才顯出來個觸,一個不能觸,「無所不明觸」,沒有所觸,不能叫觸,觸不在一塊,觸就不能成了,「合離性非定」,這個觸也有合的時候、也有離的時候,觸有感覺、不觸就沒有感覺,這個性沒有一定,「雲何獲圓通?」怎麼能獲圓通呢?

  

  「法稱爲內塵」,第六是法塵,稱內塵,前五塵落謝的影子,在心裏頭這叫法塵,「憑塵必有所」,憑這個塵必有能有所,「能所非徧涉」,能所是對待的,不能普徧涉及一切,「雲何獲圓通?」雲何獲圓通呢?以下簡五根。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雲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雲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雲何獲圓通?」眼的見性雖是洞然明亮了,你只是明前邊、不明後邊,前、後、左、右這是四維,虧了一半,這也不能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雲何獲圓通。」鼻息現前一出一入,這是個直道,現前沒有相交的氣息,支離得不能涉入,怎麼能得著圓通呢?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舌若沒有滋味入進去,他不能無故的知道苦、辣、酸、甜,因味才有知覺,若沒有味,就顯不出知覺來了,這哪能獲圓通呢?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這個身與前邊的觸,這兩樣都不是圓覺觀,沒有邊涯、沒有量際,不能冥會在一塊,怎麼能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說這個知的根雜和亂想,人的心裏參雜亂思亂想,「湛了終無見」,終沒有個清淨的時候,人的心都是如此,不是想這、就是想那,你這個思想的雜念脫不開,怎麼能得圓通的道理?這是眼五根應簡去耳根留在最後應選的,給觀世音菩薩留著。以下簡六識。

  

  識見雜叁和。诘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雲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雲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徧一切。雲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同通。

  

  這個識他自己不能成立,能見的是眼根、所見的是形色,見著了就認識,是長短方圓的形色、青黃赤白的顯色,能見、所見和在一塊,但是識沒有本體,「識見雜叁和」,這叁樣和在一塊才叫識,「诘本稱非相」,若要問這根本,這不是相,分不出正位來,他是參雜的,這個識他沒有本位,「自體先無定,雲何獲圓通?」識的體沒有一定,哪能得圓通呢?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說這個聞識洞徹十方,大因大果並用才能修成,「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初發心修這一法,不容易入門,怎麼能得圓通的道理?

  

  「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這是說修行觀想這個鼻子,讓這個心不動,把心攝住,住成了,不是識住,是心住,「住成心所住」,不是識的事情,「雲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說法這是播弄音文,開悟有先成就的,有不能開悟的,若不開悟,光知道這個文字沒有用處,「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這個名句是有漏之法,哪能獲圓通呢?

  

  「持犯但束身」,持戒犯戒單單的約束身,「非身無所束」,要離開身就沒有約束了,「元非徧一切,雲何獲圓通?」說其元根不能普徧一切,哪能以獲圓通呢?

  

  再說目犍連尊者,是意識修成的,他有神通,「神通本宿因」,然而他不是一世,而是多生多世修成,你初學的人用不上,多世的宿因才有神通,「何關法分別」,就是意識與這個法塵毫無關系也不能成就,「念緣非離物」,你現前的一念,最後的知識,念所緣的境未離開物像,你所緣的,你得有個物可想,「雲何獲圓通?」是以也不能獲圓通。以下是簡七大。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爲非聖性。雲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雲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雲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雲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雲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第一說地大,「若以地性觀」,堅凝在一塊成一個地球,「堅礙非通達」,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