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P7

  ..续本文上一页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得佛心」,我得了佛的本心,以心印心,以佛的心印证我的心,我因此受供养,「证于究竟」,我证到究竟上,佛心就是我心,我受供养,「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不但供养现在法会上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不但供养十方的如来佛,以及法界六道众生,再者众生求什么得什么,余者六道众生,这是指着人说,「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世间上人不明白佛法,就以为眷属是要紧的,没有妻的求妻、没有儿子的求儿子,像这种事情,你要求观世音菩萨就能做到,若论出世间法,「求三昧得三昧」,求三昧入正定,就能得三昧之乐,「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是求长生不死也可以,你都从闻熏闻修入手,「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辞,简单说「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这是佛的果位,涅槃是不生不灭,也皆满求者之愿,因为观世音菩萨证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有求皆应。以下是牒证结答。

  

  耳根通结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这是重迭上边的话,到这里结成了,「佛问圆通」,佛问我怎么成就圆通的道理,「我从耳门圆照三昧」,我修行的法子,以耳根为入门,由此才圆满正定正受,定慧圆明这就成佛了,「缘心自在」,攀缘的心是凡夫心,怎么还能自在?是转凡成圣,因攀缘的心才知道人的本心,由攀缘心得自在,「因入流相」,这才入流,亡所执,入圣人之流,「得三摩提」,由这里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成就菩提佛果,以耳根入手为第一,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彼佛如来」,是指着观世音菩萨初修的时候,接受观世音佛的大法,那位观世音佛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善于受得这个圆融无碍、通达一切的大法门,「于大会中」,就是观世音如来的大会之中,「授记人为观世音号」,于我授记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由我观听这个闻性普徧十方都圆融无碍,光明一切处皆能普照,「故观音名,徧十方界」,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名徧满十方世界,无所不知。以下是世尊放光现瑞的总印。

  

  法音自演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尔时,就在观世音菩萨向佛说完得道因缘以及度化众生之事,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从其五体同时放出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远灌十方微尘数的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及法王子,后补佛位的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彼诸十方如来亦于五体同时放出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从微尘数佛的地方来灌释迦牟尼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顶及阿罗汉之顶,「林木池沼」,不但灌诸佛圣之顶以及林木池沼,多数为林、少数为木,死水为池、活水为沼,「皆演法音」,连这个矿物、植物都演出佛法的音声,「交光相罗」,这个光明都相交罗列在一块,「如宝丝网」,就像拿宝贝结成的丝网,就在这时,「是诸大众」,法会大众,「得未曾有」,未曾见过的事,这是头一次见,「一切普获金刚三昧」,这时诸尊菩萨及阿罗汉都得着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就在这个时候天上就像下雨一样降百宝呈的莲华,「青黄赤白」,分成四色: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若按色相表示,青色表智慧、黄色表和平、赤色表敬爱、白色表清净,这四色莲花表成佛的四十个位,青表十位、黄表十行、赤表十回向、白表十地,等觉是后补的佛、妙觉是佛的本位,一共四十二位,雨的花有青、黄、赤、白,「间错纷糅」,不是堆在一块,都间断开了,不是红色都是红色、黄色都是黄色,红的里头有黄、黄的里头有白,纷纷的还不离开、还在一块,这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珍珠,都成了这七宝的色,「此娑婆界」,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这两个字就翻堪忍,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忍受痛苦,因苦就想求乐,这娑婆世界成佛的人也很多,想离苦得乐就得修道,成究竟的安乐就是成佛,次一等就是菩萨、罗汉、缘觉,这都是得安乐的地方,这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谛法门,在这时,「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大地、山河俱都现不出来了,被祥瑞的宝光都遮住了,「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唯独就看见十方像微尘数的国土,这都是借着佛的神通,连圣人及罗汉都看见了,「合成一界」,合成一个世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这梵音咏诗歌唱,自然的敷奏。以上是十种瑞,一本尊放光瑞,二诸佛放光瑞,为自他交互对,三无情演法瑞,四宝光交罗瑞,为依正圆融对,五众会获益瑞,六天雨四华瑞,为法位相应对,七空成宝色瑞,八大地不现瑞,为空果俱销对,九国土合一瑞,十梵呗敷奏瑞,为法报冥同对。以下是佛敕文殊简择圆通。

  

  选择圆通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这一段文是佛敕文殊菩萨拣择圆通的法门,以上二十五种圆通法门选择哪一种,能可以让阿难开悟,到了等觉位的菩萨称为法王子,佛为无上的法王,他是首位太子,再上一步就是成佛了,「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佛对他说你观见这二十五位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什么叫无学呢?所学的都学完了,没有可学的了,这叫无学,诸大菩萨是大乘的菩萨,自利利人,阿罗汉也开了佛的知见,自得到佛法的利益,还未利人,「各说最初成道方便」,在他们各人身上说他们起初成道入手的方便法,「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各人都说自己修行的法门是真正实在的圆通,怎么叫圆过呢?这个佛法修的到了圆融无碍、通达十方,这是说明心见性的这个性,就能这么大,「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佛说他们修行实在没有分别优劣的地方,虽然是没有优胜下劣,可是修行有前有后,有先成果、有后成道,先后可就差别了,证的果位同,成的时候有早有晚,由这上头有差别了,这是佛对文殊菩萨说,「我今欲令,阿难开悟」,阿难还没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这二十五法哪一法与阿难的根性相当?不但为他一个人,还有相兼的事情,「兼我灭后」,相兼着我入灭以后,「此界众生」,当我在世,我可以教化随我学,我入灭以后,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入菩萨乘」的大法,「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这是佛让文殊菩萨选择一个方法,让阿难开悟,以及后来的人修学。以下文殊受命简择。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这段文是文殊奉佛的慈悲指示,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先向佛顶礼,然后承佛的威神,说偈对佛。以下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文殊偈颂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这段是颂真如不变之体,以表真源,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觉就如同大海一样。这是拿海做个比喻,人人都知道,海是又深又大,这是无可比的,其实比这个海大了多少万倍,「觉海性澄圆」,借着海明这个觉,觉的性是澄圆,澄是寂而不动、圆是圆满常照,这个觉性深渊广大,澄是寂而不动、圆是圆照十方,这是说这个体,底下这句「圆澄觉元妙」,这是说人的本性,他圆明普照的时候,他里头还有个寂静的性,简单说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元妙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是说人的根本。底下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先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生所」,元本的这个明是常照,从元出流,发生这一切,世界怎么有的?这是说个大概,「所立照性亡」,这根本上出了一个能照,有能照必有所照,有了能照、所照,这个觉照的性就没有了,人就从这里迷惑了,这是说发源的地方,「迷妄有虚空」,因迷妄才有虚空,我们当下眼前看见的虚空,就是因真性一迷而有,「依空立世界」,有相的世界,依无相的虚空而建立,「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由根本的觉上发生出思想,想澄这个观想不动,在这里就成为有形有相的国土,他这个想里头还有知觉,知觉就是世间上一切的众生,这是说由净生染,由真空里生出虚妄的世界,世界是个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说他虚妄,到时候他会破坏,不能常住,这就把这个意思说完了。又说世界变化的意思,随净缘从流溯源,先总显灭妄归真。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