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道衆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得佛心」,我得了佛的本心,以心印心,以佛的心印證我的心,我因此受供養,「證于究竟」,我證到究竟上,佛心就是我心,我受供養,「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不但供養現在法會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衆生」,不但供養十方的如來佛,以及法界六道衆生,再者衆生求什麼得什麼,余者六道衆生,這是指著人說,「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世間上人不明白佛法,就以爲眷屬是要緊的,沒有妻的求妻、沒有兒子的求兒子,像這種事情,你要求觀世音菩薩就能做到,若論出世間法,「求叁昧得叁昧」,求叁昧入正定,就能得叁昧之樂,「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是求長生不死也可以,你都從聞熏聞修入手,「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辭,簡單說「求大涅槃,得大涅槃」,這是佛的果位,涅槃是不生不滅,也皆滿求者之願,因爲觀世音菩薩證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有求皆應。以下是牒證結答。
耳根通結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叁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叁摩提。成就菩提。斯爲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這是重疊上邊的話,到這裏結成了,「佛問圓通」,佛問我怎麼成就圓通的道理,「我從耳門圓照叁昧」,我修行的法子,以耳根爲入門,由此才圓滿正定正受,定慧圓明這就成佛了,「緣心自在」,攀緣的心是凡夫心,怎麼還能自在?是轉凡成聖,因攀緣的心才知道人的本心,由攀緣心得自在,「因入流相」,這才入流,亡所執,入聖人之流,「得叁摩提」,由這裏得叁摩提,「成就菩提,斯爲第一」,成就菩提佛果,以耳根入手爲第一,這時候觀世音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彼佛如來」,是指著觀世音菩薩初修的時候,接受觀世音佛的大法,那位觀世音佛贊歎我「善得圓通法門」,善于受得這個圓融無礙、通達一切的大法門,「于大會中」,就是觀世音如來的大會之中,「授記人爲觀世音號」,于我授記爲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由我觀聽這個聞性普徧十方都圓融無礙,光明一切處皆能普照,「故觀音名,徧十方界」,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名徧滿十方世界,無所不知。以下是世尊放光現瑞的總印。
法音自演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叁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爾時,就在觀世音菩薩向佛說完得道因緣以及度化衆生之事,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從其五體同時放出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遠灌十方微塵數的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及法王子,後補佛位的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彼諸十方如來亦于五體同時放出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從微塵數佛的地方來灌釋迦牟尼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頂及阿羅漢之頂,「林木池沼」,不但灌諸佛聖之頂以及林木池沼,多數爲林、少數爲木,死水爲池、活水爲沼,「皆演法音」,連這個礦物、植物都演出佛法的音聲,「交光相羅」,這個光明都相交羅列在一塊,「如寶絲網」,就像拿寶貝結成的絲網,就在這時,「是諸大衆」,法會大衆,「得未曾有」,未曾見過的事,這是頭一次見,「一切普獲金剛叁昧」,這時諸尊菩薩及阿羅漢都得著金剛叁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就在這個時候天上就像下雨一樣降百寶呈的蓮華,「青黃赤白」,分成四色: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若按色相表示,青色表智慧、黃色表和平、赤色表敬愛、白色表清淨,這四色蓮花表成佛的四十個位,青表十位、黃表十行、赤表十回向、白表十地,等覺是後補的佛、妙覺是佛的本位,一共四十二位,雨的花有青、黃、赤、白,「間錯紛糅」,不是堆在一塊,都間斷開了,不是紅色都是紅色、黃色都是黃色,紅的裏頭有黃、黃的裏頭有白,紛紛的還不離開、還在一塊,這時「十方虛空,成七寶色」,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珍珠,都成了這七寶的色,「此娑婆界」,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這兩個字就翻堪忍,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忍受痛苦,因苦就想求樂,這娑婆世界成佛的人也很多,想離苦得樂就得修道,成究竟的安樂就是成佛,次一等就是菩薩、羅漢、緣覺,這都是得安樂的地方,這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谛法門,在這時,「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大地、山河俱都現不出來了,被祥瑞的寶光都遮住了,「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唯獨就看見十方像微塵數的國土,這都是借著佛的神通,連聖人及羅漢都看見了,「合成一界」,合成一個世界,「梵呗詠歌,自然敷奏」,這梵音詠詩歌唱,自然的敷奏。以上是十種瑞,一本尊放光瑞,二諸佛放光瑞,爲自他交互對,叁無情演法瑞,四寶光交羅瑞,爲依正圓融對,五衆會獲益瑞,六天雨四華瑞,爲法位相應對,七空成寶色瑞,八大地不現瑞,爲空果俱銷對,九國土合一瑞,十梵呗敷奏瑞,爲法報冥同對。以下是佛敕文殊簡擇圓通。
選擇圓通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這一段文是佛敕文殊菩薩揀擇圓通的法門,以上二十五種圓通法門選擇哪一種,能可以讓阿難開悟,到了等覺位的菩薩稱爲法王子,佛爲無上的法王,他是首位太子,再上一步就是成佛了,「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佛對他說你觀見這二十五位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什麼叫無學呢?所學的都學完了,沒有可學的了,這叫無學,諸大菩薩是大乘的菩薩,自利利人,阿羅漢也開了佛的知見,自得到佛法的利益,還未利人,「各說最初成道方便」,在他們各人身上說他們起初成道入手的方便法,「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各人都說自己修行的法門是真正實在的圓通,怎麼叫圓過呢?這個佛法修的到了圓融無礙、通達十方,這是說明心見性的這個性,就能這麼大,「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佛說他們修行實在沒有分別優劣的地方,雖然是沒有優勝下劣,可是修行有前有後,有先成果、有後成道,先後可就差別了,證的果位同,成的時候有早有晚,由這上頭有差別了,這是佛對文殊菩薩說,「我今欲令,阿難開悟」,阿難還沒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這二十五法哪一法與阿難的根性相當?不但爲他一個人,還有相兼的事情,「兼我滅後」,相兼著我入滅以後,「此界衆生」,當我在世,我可以教化隨我學,我入滅以後,這娑婆世界的衆生「入菩薩乘」的大法,「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這是佛讓文殊菩薩選擇一個方法,讓阿難開悟,以及後來的人修學。以下文殊受命簡擇。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這段文是文殊奉佛的慈悲指示,他從座位上站起來,先向佛頂禮,然後承佛的威神,說偈對佛。以下頌真如不變之體,以標真源。
文殊偈頌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這段是頌真如不變之體,以表真源,世界是從哪裏來的?人的知覺就如同大海一樣。這是拿海做個比喻,人人都知道,海是又深又大,這是無可比的,其實比這個海大了多少萬倍,「覺海性澄圓」,借著海明這個覺,覺的性是澄圓,澄是寂而不動、圓是圓滿常照,這個覺性深淵廣大,澄是寂而不動、圓是圓照十方,這是說這個體,底下這句「圓澄覺元妙」,這是說人的本性,他圓明普照的時候,他裏頭還有個寂靜的性,簡單說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元妙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這是說人的根本。底下頌真如隨緣之能以明染淨,先頌隨染緣從源出流。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元明照生所」,元本的這個明是常照,從元出流,發生這一切,世界怎麼有的?這是說個大概,「所立照性亡」,這根本上出了一個能照,有能照必有所照,有了能照、所照,這個覺照的性就沒有了,人就從這裏迷惑了,這是說發源的地方,「迷妄有虛空」,因迷妄才有虛空,我們當下眼前看見的虛空,就是因真性一迷而有,「依空立世界」,有相的世界,依無相的虛空而建立,「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由根本的覺上發生出思想,想澄這個觀想不動,在這裏就成爲有形有相的國土,他這個想裏頭還有知覺,知覺就是世間上一切的衆生,這是說由淨生染,由真空裏生出虛妄的世界,世界是個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說他虛妄,到時候他會破壞,不能常住,這就把這個意思說完了。又說世界變化的意思,隨淨緣從流溯源,先總顯滅妄歸真。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