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七)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持戒发愿
建立道场
一香土涂地
二坛式庄严
三供献时享
四悬像轨则
五镜光相对
六三七持咒
七镜中佛现
八百日证果
重请说咒
五会真言
神咒功德
众生奉咒
一书带平安
二出世避毒
三助发神明
四同佛生处
五成就功行
六灭除罪业
七所求随愿
八销灾免难
九镇诸恶星
十保护修学
会众密护
悬示修路
二颠倒因
一众生颠倒
二世界颠倒
十二类生
一卵生
二胎生
三湿生
四化生
五有色
六无色
七有想
八无想
九非有色
十非无色
十一非有想
十二非无想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持戒发愿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这一段文是结成前边,佛叫阿难,「汝问摄心」,你前面所问的收摄心里、不起妄想,「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这是一个修学的妙门,人要修学佛道,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门径,从这个妙门里能入手,「求菩萨道」,菩萨道是大乘法度化众生,阿罗汉是小乘法,独善其身,不能度化众生,求菩萨道这就是修行的一个妙门,「要先持此四种律仪」,应该先受持这四种律仪,上文说过,淫、杀、盗、妄这四个字最要紧,所以这叫四种律仪,律就是戒律、修行的法律,仪就是仪式、威仪、仪轨,「皎如冰霜」,这四种律仪你得受持的清清净净的,皎白如冰之亮、如霜之白,一点污染也没有才能行,要能持到这个样子,「自不能生一切枝叶」,自然不能生出一切枝叶,连习气、小毛病都不能生,何况大毛病呢?这毛病就是「心三口四,生必无因」,心三就是贪、瞋、痴三心,口四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绮语是尽说败风俗的话,恶口是开口就伤人,两舌是斗构两头,心里的三种毛病也就没有了、嘴里的四种毛病也就没有,就因这四种戒律守的真,所以心三口四这七种毛病生不出来,「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这是说四种根本戒守好了,一切戒都圆满了,「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你的心就不会去缘外边的六尘,以色、香、味、触四尘最要紧,「一切魔事,云何发生?」一切魔障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了。以下正明诵咒治习,先略示应持。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词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设若有多生多世的坏习气,他不能销灭这些毛病,他的习气深,不能灭除淫、杀、盗、妄,佛有无量的慈悲,想方法对阿难说,你想度化人行菩萨道的事情,「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你教业障深重的人,诵持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你得一心无二,「斯是如来无见顶相」,这个咒是如来的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佛顶是什么样?因为佛的头顶会放光,内心无作无为的心佛,由头顶上发现出来,坐着宝莲华,所说的佛的心咒,宿习要是不断就得诵持此咒。以下显益。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这是佛比较这个神咒的能力,让阿难知道「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说你与摩登伽女是多生多劫的恩爱因缘,不是一生一世的习气毛病,「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佛说我一宣说这个神咒,你们两个人的爱心永远脱离了,不但如此,你们还都成了阿罗汉了,了脱分段生死,你看神咒的力量多大,这是现在的显验,再向深一步说,「彼尚淫女」,摩登伽女他尚且还是淫女,「无心修行」,他也没有修行的心,他就是这么大的业障,「神力冥资」,一听见神咒,在冥冥之中不可见的地方,借神咒的力量资助他,「速证无学」,把爱欲除净了,当时就证到四果阿罗汉,佛说这个话让阿难不要看轻了佛说的神咒,不知修行的淫女尚藉咒力速证四果,再一比况,你这知道修行的人,要受持此咒,那灵验更大了,「云何汝等在会声闻」,你们都是声闻,因闻佛声悟道,「求最上乘」,求无上的佛乘,「决定成佛」,决定能成佛,这是赞扬神咒,「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比如以尘土扬于顺风,不但没有害,而且很顺利,「有何艰险?」还有什么艰险?你要受持这个咒都妥当了。以下略示道场方法的方便。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徧。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末世要设立道场,得先持比丘清净的戒律,要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出家人称沙门,沙门翻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贫瞋痴的意思,天天的修戒、修定、修慧就能销灭贪、瞋、痴,有修行的憎人才够得上称沙门,最少受戒十年才够格称为第一沙门,「以为其师」,也才可以为人之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设若没遇着清净的第一沙门,「汝戒律仪,必不成就」,你受戒也不能成就,「戒成已后」,你若受清净僧的戒律以后,「着新净衣」,就得穿干净的衣服,「然香闲居」,受戒时先要燃香供佛,或在头上、或在臂上燃完了香,在一个静室居住,「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徧」,诵此心佛所说的神咒一百零八遍。以下示正修。
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然后结界」,然后结坛场的边界,「建立道场」,在这儿就可以建立道场了,「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求十方现住的这些诸佛,「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放大悲的光明来灌修行人的头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白衣指的是在家居士、檀越是布施的人,因布施而超越贫穷,故曰檀越,「心灭贪淫」,所有的出家众在家众灭除贪心、淫心,「持佛净戒」,心若不净就不能持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你出入往返还总得沐浴,「六时行道」,六时就是午前三时、午后三时,当下出家人修行都是定于六时行道,「如是不寐」,不寐是不睡觉,「经三七日」,经二十一天,这才能行,正式发大心的出家人,打般舟三昧,九十天不睡觉,我们的当家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