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七▪P2

  ..续本文上一页父(宝灯法师)打过般舟三昧,九十天真不睡觉,也就过来了,二十一天这还算轻,佛说有发这样心修行的人,「我自现身」,有他的诚心所感,我自然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摩顶授记,安慰他,「令其开悟」,让他开悟佛法。以下阿难问示道场轨则。

  

  建立道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阿难白佛言」,阿难对佛表白说,「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我承蒙如来无上的慈悲教诲,「心已开悟」,人的心里已经都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自己已经知道因地修、果地证,无学的道理,无学的这个法门,这个地方很难明白,若无学还成什么学?还成什么道?无学还能成道,要紧就在这个地方,佛法的究竟是一个无学的法门,学的全不是,因为人的佛性本来就是佛,你自己不承认自己,就迷惑了,因什么不承认?就认得自己有形有相的这个身体,这是大错的地方,身体口是无常的,人总不谅解。到了究竟就是一个无学,究竟是个现成的,学就错了,「无学道成」,不用学,学就不能成,大家在这里注意,学的就不是,他是个现成的,不用学,自己不认识,认识自己,这个道是个现成的,这句话是最要紧,人哪天不对面?「终朝常对面,相亲不相识」,很亲近的就是不认识,他就是自己,这个道理得着实的注意,把心沉下来,你认识了就不用学了,若是现学成的、现练出来的都不是,就是自己不认识自己,认识了怎么还学,你得去习气毛病,你自己放不下,谁替你放下?就在这一句话上要注意,「终朝常对面,相亲不相识」,阿难尊者自己醒悟了,所以请问佛,「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末世修行建立有规模的道场,怎么结界才合乎世尊的清净规则?以下是佛答立坛的方法。

  

  一 香土涂地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上成泥。以涂场地。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末法时劫世间上的人愿意建立道场修行,怎么才合佛的清净规则?「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它食山中肥腻的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它吃的草料也好、饮的水也好,所以「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拿大力白牛的粪和这栴檀香粉以泥其地,把地泥平了,「若非雪山」,若非雪山的大白牛,就不可以用,「其牛臭秽,不堪涂地」,那就得用另一个方法,「别于平原」,特别的找一个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往深挖到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取其黄土和上十种香料,栴檀、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等十种香料,「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拿十种香料和成泥涂道场的地皮,这是立道场的事相,一说都可以知道了,要往理上一推,这里有所表示,雪山表法性的理体、大力白牛表本觉之智,「山中肥腻的香草和雪山的水」,表性体中本具的诸功德,大白牛粪表示性里本具的三因妙修,三因是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这三性是表妙修的一法,栴檀香表示人人本具的不造作的妙戒,泥地表真因,好有真果。若非是雪山的白牛,不可以用表示世间的生灭法为本修因,不能圆成果地的修证,雪山的白平表示天然的理性,平原表示平常的六受用根,是眼六根受色等六尘,这叫六受用根,表示平常的事,穿地五尺表示破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人有色蕴身,就得有享受,有享受就得有思想,有思想还得实行,如果不能实行做事,还得学知识,这五样是要紧的,非用不可,有五阴这是容易在世间受苦的根本,把五阴破除了才能修行。黄土表中和之气,拿它表六根门头中道的佛性,这句话也最要紧,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是什么?就是中道佛性,大家修行向哪里去修?道在眼前,你观也是观这个地方,常常在六根门头观中道佛性,这是真修行,和十种香料表示受持十种戒法:一是不缺戒、二是不破戒、三是不穿戒、四是不杂戒、五是随道戒、六是无着戒、七是智所赞戒、八是自在戒、九是随定戒、十是具足戒,这十种戒拿十种香比喻,怎么叫第一不缺戒?你无论十戒或二百五十戒,或是十重四十八轻戒,你受多少,照样受持不能缺,你受了五戒,你守四戒,这叫缺戒,这就不对;第二不破戒,你受了不杀害生命戒,你见他碍事你把他害死了,这叫破戒;第三不穿戒,穿是破了又破戒,往深处做那更不好了;第四不杂戒,你受了佛戒不要再参杂外道的戒律;第五随道戒,就是一边修道、一边持戒,这宗旨相宜了。第六无着戒,戒有开遮持犯,应当开的要开,比如受了五戒不饮酒,有了病应该用黄酒做引子,你要执着不用,应当开的不开也算犯戒、应当持的不持也算犯戒,这要知道;我遇见一位老先生,他脚趾头生了一个丁,有一个药方子能治好,我治好了很多位,要用黄酒,他一听,说:「我在佛门二十多年,酒烟不入口,我决不吃这个药」,我劝他因病可以吃,佛法许可的,他不听,以后就烂死了,第七智所赞戒,自己持戒,你再赞扬持戒的好处,能说持戒的道理,这叫智所赞戒;第八自在戒,自在戒就容易了,不用使劲的用心持戒,是任运的,人在哪里,戒就在哪里,不用注意就守好了;第九随定戒,你用功有定力,这个戒好守了,戒定相随;第十具足戒,深知无作妙戒之体,无持无犯的道理叫具足戒。以下说明供养方法,先说坛中供物。

  

  二 坛式庄严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正文说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说在坛中供奉的仪式里头都含着意思,这得说一说,金、银、铜、木所做的器皿,有财力多的人用金银、财力不多的人用铜木,是量力而为,因名相表示一定的义理,莲花表因果同时,旁的花有先开花后有果、有的先有果后有花,唯有莲花有花就有果,花果同时,这个理表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不分老少,因果不能相离的,佛性就是一个因,因里头就含着果、果里头就含着因,表因果同时,所道者,更表示这个理不是因果,能成一切的因果,这里头都含着。钵名应量器,是僧人吃饭的碗就叫钵,碗是敝口的、钵是收口的,佛在世时托钵化斋,也有给稀的、也有给浆的,钵是收口的,不能向外洒,是这么个意思;钵就是应量器,表事理相应,八月的露水表中道的妙定,水中随安所有花叶是表中道妙慧,佛法不偏左、不偏右,讲的是中道,也不高、也不低,也不前、也不后,表中道的妙慧不落一边,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智慧,「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表众生本有大定的智光,以八正道而得安住,「围绕花钵」,表妙智恒以妙理,一个智一个理,有智慧就得有真理,以智为因、以理为果,「镜外建立十六莲花,十六香炉」,表示从性所起的慧花戒香,人有智慧表示莲花开现,实在的好处得着香气,戒是实体,花是暂现,各十六数是表自行因果,以八正道说,自行化他各不离八正道,「间华铺设庄严」,表示戒慧互为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不让它见火,光要烟,表示持无相的妙戒,持戒不露于相。

  

  三 供献时享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麋。苏合。密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用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取白牛乳…并诸砂糖」,这是表示称性所出的禅悦法味,这也是由八正道入手修行,「各各十六」,表一一正行,各具自行化他,自行也是八正道、化他也是八正道,这二种八正道就为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表示以禅悦味供奉无上诸佛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佛是过午不食,时时都在中夜,夜间供奉也是正中,白天也是上午,一一皆表中道,中道是不前不后、不左下右、不偏不倚,「取蜜半升,用酥三合」,蜜为花之精,采花之精成蜜,酥为乳之精,这都是表味之上味,用半升是中数、用三合是成数,表中道积聚三德,修行离不开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坛前别安一小火炉」,表妙观察智,是转识成智,就是人的第六意识,第七叫传送识,第八叫阿赖耶识,也叫根本识,每个人都有八个识,八识的力用都在第六意识上,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他要转识成智,转成所作智,成其所作,前五识做完了就没有事了,第六识叫心猿、第七识叫意马,没有停止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前五识和意识,这是说到妙观察智圆通妙理,人要修行全仗着他,妙观察智用的相应,为能观之智,二十五位圣人都是妙观察作成的,「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兜楼婆香就是白毛香,用它煎水浴炭,把炭洗了表示正助二行,洗是帮助,洗净了这是正行,表示人洗心离欲、捐去妄尘,这都要具足,「然令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