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父(寶燈法師)打過般舟叁昧,九十天真不睡覺,也就過來了,二十一天這還算輕,佛說有發這樣心修行的人,「我自現身」,有他的誠心所感,我自然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摩頂授記,安慰他,「令其開悟」,讓他開悟佛法。以下阿難問示道場軌則。
建立道場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阿難白佛言」,阿難對佛表白說,「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我承蒙如來無上的慈悲教誨,「心已開悟」,人的心裏已經都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自己已經知道因地修、果地證,無學的道理,無學的這個法門,這個地方很難明白,若無學還成什麼學?還成什麼道?無學還能成道,要緊就在這個地方,佛法的究竟是一個無學的法門,學的全不是,因爲人的佛性本來就是佛,你自己不承認自己,就迷惑了,因什麼不承認?就認得自己有形有相的這個身體,這是大錯的地方,身體口是無常的,人總不諒解。到了究竟就是一個無學,究竟是個現成的,學就錯了,「無學道成」,不用學,學就不能成,大家在這裏注意,學的就不是,他是個現成的,不用學,自己不認識,認識自己,這個道是個現成的,這句話是最要緊,人哪天不對面?「終朝常對面,相親不相識」,很親近的就是不認識,他就是自己,這個道理得著實的注意,把心沈下來,你認識了就不用學了,若是現學成的、現練出來的都不是,就是自己不認識自己,認識了怎麼還學,你得去習氣毛病,你自己放不下,誰替你放下?就在這一句話上要注意,「終朝常對面,相親不相識」,阿難尊者自己醒悟了,所以請問佛,「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末世修行建立有規模的道場,怎麼結界才合乎世尊的清淨規則?以下是佛答立壇的方法。
一 香土塗地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沈水蘇合。熏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爲粉。合上成泥。以塗場地。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末法時劫世間上的人願意建立道場修行,怎麼才合佛的清淨規則?「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它食山中肥膩的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它吃的草料也好、飲的水也好,所以「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拿大力白牛的糞和這栴檀香粉以泥其地,把地泥平了,「若非雪山」,若非雪山的大白牛,就不可以用,「其牛臭穢,不堪塗地」,那就得用另一個方法,「別于平原」,特別的找一個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往深挖到五尺以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沈水蘇合,熏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取其黃土和上十種香料,栴檀、沈水、蘇合、熏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等十種香料,「細羅爲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拿十種香料和成泥塗道場的地皮,這是立道場的事相,一說都可以知道了,要往理上一推,這裏有所表示,雪山表法性的理體、大力白牛表本覺之智,「山中肥膩的香草和雪山的水」,表性體中本具的諸功德,大白牛糞表示性裏本具的叁因妙修,叁因是正因的理性、緣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這叁性是表妙修的一法,栴檀香表示人人本具的不造作的妙戒,泥地表真因,好有真果。若非是雪山的白牛,不可以用表示世間的生滅法爲本修因,不能圓成果地的修證,雪山的白平表示天然的理性,平原表示平常的六受用根,是眼六根受色等六塵,這叫六受用根,表示平常的事,穿地五尺表示破五陰,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人有色蘊身,就得有享受,有享受就得有思想,有思想還得實行,如果不能實行做事,還得學知識,這五樣是要緊的,非用不可,有五陰這是容易在世間受苦的根本,把五陰破除了才能修行。黃土表中和之氣,拿它表六根門頭中道的佛性,這句話也最要緊,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是什麼?就是中道佛性,大家修行向哪裏去修?道在眼前,你觀也是觀這個地方,常常在六根門頭觀中道佛性,這是真修行,和十種香料表示受持十種戒法:一是不缺戒、二是不破戒、叁是不穿戒、四是不雜戒、五是隨道戒、六是無著戒、七是智所贊戒、八是自在戒、九是隨定戒、十是具足戒,這十種戒拿十種香比喻,怎麼叫第一不缺戒?你無論十戒或二百五十戒,或是十重四十八輕戒,你受多少,照樣受持不能缺,你受了五戒,你守四戒,這叫缺戒,這就不對;第二不破戒,你受了不殺害生命戒,你見他礙事你把他害死了,這叫破戒;第叁不穿戒,穿是破了又破戒,往深處做那更不好了;第四不雜戒,你受了佛戒不要再參雜外道的戒律;第五隨道戒,就是一邊修道、一邊持戒,這宗旨相宜了。第六無著戒,戒有開遮持犯,應當開的要開,比如受了五戒不飲酒,有了病應該用黃酒做引子,你要執著不用,應當開的不開也算犯戒、應當持的不持也算犯戒,這要知道;我遇見一位老先生,他腳趾頭生了一個丁,有一個藥方子能治好,我治好了很多位,要用黃酒,他一聽,說:「我在佛門二十多年,酒煙不入口,我決不吃這個藥」,我勸他因病可以吃,佛法許可的,他不聽,以後就爛死了,第七智所贊戒,自己持戒,你再贊揚持戒的好處,能說持戒的道理,這叫智所贊戒;第八自在戒,自在戒就容易了,不用使勁的用心持戒,是任運的,人在哪裏,戒就在哪裏,不用注意就守好了;第九隨定戒,你用功有定力,這個戒好守了,戒定相隨;第十具足戒,深知無作妙戒之體,無持無犯的道理叫具足戒。以下說明供養方法,先說壇中供物。
二 壇式莊嚴
方圓丈六。爲八角壇。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沈水。無令見火。
正文說完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這說在壇中供奉的儀式裏頭都含著意思,這得說一說,金、銀、銅、木所做的器皿,有財力多的人用金銀、財力不多的人用銅木,是量力而爲,因名相表示一定的義理,蓮花表因果同時,旁的花有先開花後有果、有的先有果後有花,唯有蓮花有花就有果,花果同時,這個理表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不分老少,因果不能相離的,佛性就是一個因,因裏頭就含著果、果裏頭就含著因,表因果同時,所道者,更表示這個理不是因果,能成一切的因果,這裏頭都含著。缽名應量器,是僧人吃飯的碗就叫缽,碗是敝口的、缽是收口的,佛在世時托缽化齋,也有給稀的、也有給漿的,缽是收口的,不能向外灑,是這麼個意思;缽就是應量器,表事理相應,八月的露水表中道的妙定,水中隨安所有花葉是表中道妙慧,佛法不偏左、不偏右,講的是中道,也不高、也不低,也不前、也不後,表中道的妙慧不落一邊,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智慧,「取八圓鏡,各安其方」,表衆生本有大定的智光,以八正道而得安住,「圍繞花缽」,表妙智恒以妙理,一個智一個理,有智慧就得有真理,以智爲因、以理爲果,「鏡外建立十六蓮花,十六香爐」,表示從性所起的慧花戒香,人有智慧表示蓮花開現,實在的好處得著香氣,戒是實體,花是暫現,各十六數是表自行因果,以八正道說,自行化他各不離八正道,「間華鋪設莊嚴」,表示戒慧互爲莊嚴,「香爐純燒沈水,無令見火」,不讓它見火,光要煙,表示持無相的妙戒,持戒不露于相。
叁 供獻時享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爲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麋。蘇合。密姜。純酥。純蜜。于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每以食時。若在中夜。用蜜半升。用酥叁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于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取白牛乳…並諸砂糖」,這是表示稱性所出的禅悅法味,這也是由八正道入手修行,「各各十六」,表一一正行,各具自行化他,自行也是八正道、化他也是八正道,這二種八正道就爲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表示以禅悅味供奉無上諸佛菩薩,「每以食時,若在中夜」,佛是過午不食,時時都在中夜,夜間供奉也是正中,白天也是上午,一一皆表中道,中道是不前不後、不左下右、不偏不倚,「取蜜半升,用酥叁合」,蜜爲花之精,采花之精成蜜,酥爲乳之精,這都是表味之上味,用半升是中數、用叁合是成數,表中道積聚叁德,修行離不開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壇前別安一小火爐」,表妙觀察智,是轉識成智,就是人的第六意識,第七叫傳送識,第八叫阿賴耶識,也叫根本識,每個人都有八個識,八識的力用都在第六意識上,眼、耳、鼻、舌、身,這是前五識,他要轉識成智,轉成所作智,成其所作,前五識做完了就沒有事了,第六識叫心猿、第七識叫意馬,沒有停止的時候,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前五識和意識,這是說到妙觀察智圓通妙理,人要修行全仗著他,妙觀察智用的相應,爲能觀之智,二十五位聖人都是妙觀察作成的,「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兜樓婆香就是白毛香,用它煎水浴炭,把炭洗了表示正助二行,洗是幫助,洗淨了這是正行,表示人洗心離欲、捐去妄塵,這都要具足,「然令猛…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