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通達一切,「有爲非聖性,雲何獲圓通?」他是有形相的東西,無有作爲、無有聖人之性,雲何獲圓通?
水性是流通不常,行流就止、行止就流,不定流到哪裏去,「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當時就揀出去了,你觀他不能成就,不是真實的,「如如非覺觀,雲何獲圓通?」你想如如不動,你想觀這個水,就不能行,不能得圓通。
「若以火性觀」,若以火性起觀想的功夫,火是厭有的,有什麼燒什麼,他這種性不是真離開,若是「厭有非真離」,這個道理深微不好解,「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非是初發心人的方便,怎能得著圓通的道理?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動靜是有對待的,「對非無上覺,雲何獲圓通?」有對待就不是無上的知覺,怎麼還能得著圓通呢?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虛空是無有知覺的頑空,「無覺異菩提,雲何獲圓通?」無有知覺與菩提覺道不相合,怎麼成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觀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存心乃虛妄,雲何獲圓通?」都沒有一定的存心所以虛妄不實,雲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世間上諸行是無常的,「念性元生滅」,觀念之性也隨著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因果有同的、有不同的,怎麼能得著圓通呢?以下是顯明此土入道所宜。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
這是文殊菩薩對佛說明此國土修道,最相宜的法門,就是從耳根入手最爲圓通,「清淨在音聞」,佛的清淨大法,就在音聲上觀自己的聞性,欲想取正定正受的好處,實實在在的用耳根的聞性,可以入佛法大海。以下明離苦得樂。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這說想離苦得樂,就要選擇個好法子,最良最善的,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他觀世間的音聲悟的道,所以有求必應,無論多少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皆能離苦得樂。就說我在民國叁十六年從長春奔沈陽路上,天就要快黑了,東北天氣冷,一到九月裏就要穿薄棉衣裳,下起雨來,把衣服濕了,沒有衣服換,坐一個廠車,那時坐的火車也沒有了,顧車也顧不來,自己套一個車,一共六個人:一個趕車的、一個使用人,這是兩個在家人,我一個、我的徒弟一個、還有一個徒孫、還有一個戒弟子,這不是說閑話,表示觀世音菩薩的靈驗,大雨又來了,一個雨點就有銅錢這麼大,這也沒有辦法,道路又長、天氣又冷,沒有辦法,就得念觀世音菩薩,那時人心都誠,怕凍死,一齊念觀世音菩薩,一邊走一邊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幾十聲,那雨點越下越緊,忽然把空中的雲散開了,那時候日頭平西了,太陽露出來了,把雲彩批開了,兩邊下雨,當中這個道上不下雨,你說這個顯驗不顯驗呢?這是我們離開危險的一次,我說這個不算閑話,爲的讓大家聽見,有這個靈驗,不要空過,有危險事情,稱念觀世音菩薩准能得脫,那是實實在在的,我自己經過的,不用說很多,旁人也有經過的,我也有看到的,立竿見影,所以文殊菩薩遵佛吩咐,選擇二十四位都不適合此方根性,要論道德是一樣的道德,說此方的教體從耳根入手,容易了脫生死之苦,得究竟之樂,說「良哉觀世音」,就是很贊揚觀世音菩薩,他因修這個法門得的名字,「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這位菩薩不是光在我們這個世界,于恒河沙的這麼多個劫,久遠久遠了,入微塵的佛國,佛國是一位佛掌教著一個世界,此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掌教,這個世界有百千億日月,有四大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我們這是住在南瞻部洲,金錢世界循環來往,別的世界風俗不一樣,能入微塵的國土,不光我們娑婆國土,「得大自在力」,這位菩薩修行得了大自在力,以「無畏施衆生」,把大無畏的精神施與衆生身上,讓人人都離苦得樂,都沒有畏怕恐懼的事情,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這個慈悲是怎麼修行的呢?就是「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妙音是不可思議的音聲,觀世間上的音聲,所以才尋聲救苦,世間上的人無論哪個地方,你一念觀世音菩薩就得救,這是文殊菩薩由二十五位大士都得了圓通,然而與娑婆世界相合的,就屬于觀世音菩薩,梵音就是清淨的音聲,應時而發,那個地方念菩薩聖號,就像海潮音,不能錯時,你求時必應,「救世悉安甯」,救世間的人悉得安甯,有爲難的事情,救他們都得安樂,普通的人也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念觀世音菩薩就得救,「出世獲常住」,你知道世間苦,要想出離世間,若能怎麼樣,也能叫你得到常住,常住就是永遠不轉變的好處,我們人在世間上都不能常住,活幾十年,活百歲就不多,你要求出世法,菩薩准讓你得著常住安樂,沒有危險,領導你在佛法裏成道,這是文殊菩薩對釋迦佛說的話。以下說明觀音所修的法門。
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
聞中爲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這段文是文殊菩薩對佛說觀音所說的事情讓大家聽,先說個比喻,「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此四句話是文殊聽見觀世音菩薩說的修行法,拿這個聞聽作修行的標准,比如一個人靜坐,十方一時敲鼓,聲音不落先後,都在一個時間聽見,表示這個理真實不虛,道理就在聞上,聞是圓滿真實的,聞性可以聞音聲,揀擇用耳根修行,那五樣怎麼就不好呢?不是不好,祇是用不上去,「目非觀障外」,說眼不能觀遮障以外的東西,這一樣揀出來不要,「口鼻亦複然」,口裏舌頭和鼻子也是這樣,「身以合方知」,身體非有冷熱合在上頭才知道,「心念紛無緒」,普通人的心裏頭紛紛亂亂的沒有頭緒,所以修行依這五樣,不容易入手,揀出這五根就顯出耳根管用,「隔垣聽音響」,這耳根隔著牆都能聽見十方敲鼓,「遐迩俱可聞」,遠近都知道,「五根所不齊」,所以修行以耳根最超近,「是則通真實」,又說「音聲性動靜」,聲音有動靜,「聞中爲有無」,聞中爲有爲無,動就有聲、不動就無聲,「無聲號無聞」,沒有聲你就說沒有聞,這就錯了,「非實聞無性」,沒有聲你不應該說沒有聞,這道理是人人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是聞性沒有,你可以說無聲,這是表示這個真理,「聲無既無滅」,聲音沒有,聞性也沒滅,「聲有亦非生」,聲音有,聞性也不是現生出來的,聞性是普徧十方,這是說聞性常在,「生滅二圓離」,沒有生滅這二樣,聞性是圓滿的,離開了生滅一點不留,「是則常真實」,這才是常遠的真實不虛,文殊菩薩對佛說,觀世音菩薩修行的道理,「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縱使你在夢中思想,也不做爲醒了就沒有,在夢中當然是不同醒著的思惟,這是說聞性,永遠不泯滅的,「覺觀出思惟」,你若修行得從修性上入手,「覺觀出思惟」,這是說普通人修行,都是修覺觀的功夫觀照,這觀照出于思惟,觀照未離開身心,「身心不能及」,未離開身心就達不到。
說的圓、通、常這叁樣:圓是表般若德、通是表解脫德、常是表法身德,這是表叁德。以下誨敕當機谛聽學行,初示其合機。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令此娑婆世界,一定有音聲,耳朵認爲好聽,「衆生迷本聞」,這個聲音不是究竟的理,把自己的本聞就迷了,「循聲故流轉」,隨著音聲就墮落了,「阿難縱強記」,這說到阿難身上,他是聽法當機衆,佛說什麼他記什麼,也沒有用處,「不免落邪思」,你想的那些邪念,都不是正理,「豈非隨所淪」,豈不是隨著聲音淪溺,得怎麼辦呢?得「旋流獲無妄」,你施轉不隨你的聲音流動,你把那個聞性旋轉過來,聞性別隨聲音轉,你這才得著不虛妄,你學的那些都是虛而不實的,用不上。以下是勸其善修。
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余塵…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