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P10

  ..續本文上一頁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這段文是文殊菩薩奉佛的命,告訴阿難尊者修行的方法,「阿難汝谛聽」,阿難!你審實聽著,「我承佛威力」,我是承佛成德慈悲的力量,「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這叁句話是佛法中的真言,略了兩個字,原本是「金剛王寶覺」,他因字句的限製,把寶覺二個字簡略去了,我承佛的威德慈力,宣說佛門中的真言,金剛王寶覺這是般若德、如幻是解脫德、不思議是法身德;這叁德是佛法中之秘密真言,全剛王是般若德,學佛的人必須要知道;如幻是解脫德,世間上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都不讓地纏住,都讓他解脫了;不思議是清淨法身德,叁德秘藏稱爲佛母真叁昧,叁德爲諸佛之母,都以叁德成佛,這是真正的正定、正受,叁昧是梵語,翻正定、正受,有正當的定力,得正當的享受,把佛法的要義說完了,又對阿難說,「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佛的叁德秘藏,你得研究,你得要深深的知道,你多學多聞,學得很多、聞得很多,沒有實在的修行,你雖聞微塵佛那麼多的教義,你都研究過,一切秘而不可見、密而不可分,不可思議的這個法門,你都研究過,你沒真實修行,雖然多見多聞,你用不上,是怎麼回事呢?你有欲漏未除,漏就如同器皿盛著水,都滲漏了,保存不住!欲是欲望,六根欲六塵,你心裏還貪六塵,被塵勞所染,你就漏落了、就墮落了;眼欲見色、耳朵欲聞聲、鼻子欲聞香、舌頭欲嘗味、身欲感受、心裏頭欲分別,這就是漏相,你不把這個先除去,你怎麼能學佛法?「蓄聞成過誤」,蓄者存也,你存一些多見多聞,你能學不能用,這是修行極大的過處,你把自己的修行就耽誤了,「將聞持佛佛」,你得實行實作,將你所聞的、所受持的佛所說的佛法,這兩個字叫持佛佛,你持佛所說的佛法,你記住佛法的言語,你不會用,「何不自聞聞」,你既然知道受持佛法,怎麼不照著行?你「何不自聞聞」,返聞聞自性,你自己聞你自己的聞性,這才是修行;你拿這個聞,竟聽人說的話,隨著話轉了,這就成了過誤了;你聞你自己的聞性,佛法講明心見性,你見不著性,盲修瞎煉,借著耳聞這個聞性,聞是個名相,聞是一句話,「聞非自然生」,你別著在名相上,你聞這個聞性,這個聞不是自然有的,他是假借有的,「因聲有名字」,因外頭有聲音,你拿耳朵聞著了,這個名字就是這麼起的,聞不是自然有的,是借外邊的聲音而有,「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這是告訴他修行的法子,說耳聞是因外邊有聲音,這是對待法,佛法是超倫絕待的,沒有倫次、沒有對待,你在對待裏該怎麼辦呢?「旋聞與聲脫」,你把這個聞得旋轉過來,別跟著聲音跑,你這個聞跟著聲音跑,越跑越遠,你就永遠是世間法,不會修行,旋轉過聞,還得與聲音脫離,這個地方借著聞性就可以開悟了,「能脫欲誰名?」你問能脫的是誰?旋轉過聞來,雖然與聲音脫了,你還有個聞,要沒有聲也就沒有聞,因聲有聞、因聞有聲,這是個對待法,一面去了兩面就脫了,是聞與聲音脫了,聞與聲不相幹了,修行就在這個地方注意,「能脫欲誰名?」能脫的這個你想給他立個什麼名字?這個名字就沒有了,就顯出你的不可思議、無名無相的本性了,道理就在這裏,這是不說之說,顯這個意思,「一根既返源」,聞性與聲音脫了,你一個性根返源,就不挂著外邊的聲音了,借著聞顯這個性,能脫的名字也沒有,「見聞如幻翳」,人的眼見不認能見之性,光認所見之相,這個見聞如同眼中有了雲翳,「叁界若空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叁界,空中沒有花,因他眼上有雲翳,就見著有花,你別拿著相當真,「聞複翳根除」,若能聞複元性,見這些相都是雲翳的根,聞要複元,翳根也就除了,「塵銷覺圓淨」,六根一銷了,這個時候這個本覺就圓融無礙、清淨無染了,到這裏就算到了極點了,就照著淨說,「淨極光通達」,淨到了極點,還是表示性,性光通達一切,「寂照含虛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包含著虛空,這說性的功能,虛空還在寂照的性裏頭,「卻來觀世間」,若是這麼一說,觀察世間的事情,「猶如夢中事」,完全是做夢的事,「摩登伽在夢」是夢中的事情,「誰能留汝形」,這是對著阿難說,阿難之前讓摩登伽女纏了一氣,佛叫文殊把他救回來了,摩登伽是在夢中,你要是醒著,他能留你形嗎?你就是在夢中,才叫他把你留下,「如世巧幻師」,如同世間上變戲法的幻化師,就比如無明,「幻作諸男女」,就由無明裏頭生出世間上的人類來,這是從無明裏幻化出來的,這也代表世間上一切的動物,世間人拿這個就當真的,男女是相,就性上說統統都能成佛,「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這是說幻化師,他幻化出男女之相,「雖見諸根動」,你看這六根都是活動的,這都是無明的這一個機關抽的能力,「息機歸寂然」,你把一線抽的這個機息了,歸了寂然,沒有了,「諸幻成無性」,不但無相,性也沒有了,「六根亦如是」,六根也就是這麼個意思,「元依一精明」,元來是一個精明之性,由明變成無明了,「分成六和合」,由精明一變化,分成世界上有相的,就是人的六根,「一處成休複」,一處要成了休息,複元了,「六用皆不成」,就在一個無明的根不動,這六用皆都不能成用,「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要能了了諸塵,心裏頭要是一念清淨,這些塵垢都銷化了,這是成了自己本有的自性,成就這個圓融無礙、光明清淨的不可思議,「余塵尚諸學」,余者還有余塵,尚且還得修學,「明極即如來」,到了明極才夠上如來藏妙真如性。以下結其真實。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這一段文是結其真實,文殊菩薩說到這裏,結成經的真實道理,對大衆及阿難說,「旋汝倒聞機」,旋是轉過來、汝是指著阿難及諸大衆、倒是顛倒、聞是聞聽、機是機關,你們都顛倒了,拿聞性去聞聲音,聲音是一個生滅法,聞性隨著就成了生滅法,就脫不了生滅,若想脫離生死的道理,得把這個習慣性去了,「反聞聞自性」,你反過你那個聞,聞性別隨著聲音跑,你自己聞自己那個聞性,這才是不生不滅的道理,人煉什麼有什麼,你天天煉生死,當然是有生死;轉過來你煉不生死,當然就沒有生死,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有證據啊!說自己的這個自性不容易見,怎麼個理呢?他無形無相,你若是說有著,又是著相;沒著,你又不知道,所以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明心見性的道理就在這裏,因什麼這個性是要緊? 「性成無上道」,你要想成無上的佛道,非見性不能成無上的佛道,以上說的圓通的法門,你就照著圓通的法門論,「圓通實如是」,圓融無礙、通達十方,沒有不到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人的性,性徧滿一切世界乾坤,一性一切性,諸佛衆生、草木金石統統都有性,沒有性從哪來的?怎麼生的?人要反聞聞自性,能超近!旁的就不容易,經說到這個地方,這是最要緊的地方,不怕多說,不怕多研究,「反聞聞自性」,打根本上把他細細的研究,人的這個聞性是從聲音立的名字,外邊有聲、我的耳根有聞,因聞聞聲、因聲取聞,這是個對待法,沒有聲音也就沒有聞了,所以沒有聞,誰知道有聲音?這個道理得要深深的要研究,大家坐這兒聽經,要不研究出真實的道理,那不是把自己就冤枉了嗎?所以這個聞借著聲音起的、聲音籍著聞起的,沒有聞就沒有聲、沒有聲就沒有聞,互相假籍,是個對待法,佛法總得認得這個超倫絕待,這麼一說是個對待法,聞要怎麼著實?怎麼著義呢?你還非借著他不能明白,你還不能用他,耳朵聞的力量借著聲音起的、聲音借著聞起的,這是個對待法,對待法是不長久的,佛法是超倫絕待,得怎麼辦呢?總得還要借著這個聞,籍著聲音顯出聞、籍著聞才顯出有聞性,把聞去了,完全就是個性,這個地方這就是點眼的地方,我剛才說的這個,大家把這個記住了,各人回到自己家裏,或是早晨、或是晚上,不用老大的工夫,幾分鍾的工夫,頂少五分鍾,比量比量,倒是怎麼回事情?這個經才沒有白聽,你聽完了就過去了,那是白耽誤工夫,那是爲什麼呢?所以講經也得講給人聽、告訴人,你糊裏糊塗的,講完了就算完了,你得讓人明白才行啊,明白了,還得想辦法讓人用得上才對呀,沒有用講了幹什麼呢?所以啊,借著聲音起聞性、借著聞性見自己本有的性,所以,返過聞來聞自己的聞性,因什麼這麼要緊呢?「性成無上道」,要緊就在這幾個字,要不怎麼叫明心見性呢?性是不可思議的,你思議就不是,你把這個心用來用去,用的有定力了,自然就沒有思議了,你自己也得常常的比量,常常的煉一煉,他不會白聽經、也不會白用功,性能成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道,「圓通實如是」,前邊說的二十五圓通,沒有旁的,實在就是這麼個理。底下是贊美法性以喻勸修。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此是微塵佛」,此是指的反聞聞自性,微塵數的這麼多的佛,「一路涅槃門」,是無量無邊的佛都是走這一條路,涅是不生、盤是不滅,這是不生不死的一個門徑,大家不要看輕了,慢慢的比量,幾分鍾的功夫還沒有嗎?自己比量比量,比量常了就行了,借著聲音顯出聞、借著聞顯出性,你得借著一樣,不借著一樣,你找不著,就是這一條路,沒有二條路,「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過去諸如來他由這個法門成就,現在還有沒成就的,當下雖然沒究竟,已經入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