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这段文是文殊菩萨奉佛的命,告诉阿难尊者修行的方法,「阿难汝谛听」,阿难!你审实听着,「我承佛威力」,我是承佛成德慈悲的力量,「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三句话是佛法中的真言,略了两个字,原本是「金刚王宝觉」,他因字句的限制,把宝觉二个字简略去了,我承佛的威德慈力,宣说佛门中的真言,金刚王宝觉这是般若德、如幻是解脱德、不思议是法身德;这三德是佛法中之秘密真言,全刚王是般若德,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如幻是解脱德,世间上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都不让地缠住,都让他解脱了;不思议是清净法身德,三德秘藏称为佛母真三昧,三德为诸佛之母,都以三德成佛,这是真正的正定、正受,三昧是梵语,翻正定、正受,有正当的定力,得正当的享受,把佛法的要义说完了,又对阿难说,「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佛的三德秘藏,你得研究,你得要深深的知道,你多学多闻,学得很多、闻得很多,没有实在的修行,你虽闻微尘佛那么多的教义,你都研究过,一切秘而不可见、密而不可分,不可思议的这个法门,你都研究过,你没真实修行,虽然多见多闻,你用不上,是怎么回事呢?你有欲漏未除,漏就如同器皿盛着水,都渗漏了,保存不住!欲是欲望,六根欲六尘,你心里还贪六尘,被尘劳所染,你就漏落了、就堕落了;眼欲见色、耳朵欲闻声、鼻子欲闻香、舌头欲尝味、身欲感受、心里头欲分别,这就是漏相,你不把这个先除去,你怎么能学佛法?「蓄闻成过误」,蓄者存也,你存一些多见多闻,你能学不能用,这是修行极大的过处,你把自己的修行就耽误了,「将闻持佛佛」,你得实行实作,将你所闻的、所受持的佛所说的佛法,这两个字叫持佛佛,你持佛所说的佛法,你记住佛法的言语,你不会用,「何不自闻闻」,你既然知道受持佛法,怎么不照着行?你「何不自闻闻」,返闻闻自性,你自己闻你自己的闻性,这才是修行;你拿这个闻,竟听人说的话,随着话转了,这就成了过误了;你闻你自己的闻性,佛法讲明心见性,你见不着性,盲修瞎炼,借着耳闻这个闻性,闻是个名相,闻是一句话,「闻非自然生」,你别着在名相上,你闻这个闻性,这个闻不是自然有的,他是假借有的,「因声有名字」,因外头有声音,你拿耳朵闻着了,这个名字就是这么起的,闻不是自然有的,是借外边的声音而有,「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是告诉他修行的法子,说耳闻是因外边有声音,这是对待法,佛法是超伦绝待的,没有伦次、没有对待,你在对待里该怎么办呢?「旋闻与声脱」,你把这个闻得旋转过来,别跟着声音跑,你这个闻跟着声音跑,越跑越远,你就永远是世间法,不会修行,旋转过闻,还得与声音脱离,这个地方借着闻性就可以开悟了,「能脱欲谁名?」你问能脱的是谁?旋转过闻来,虽然与声音脱了,你还有个闻,要没有声也就没有闻,因声有闻、因闻有声,这是个对待法,一面去了两面就脱了,是闻与声音脱了,闻与声不相干了,修行就在这个地方注意,「能脱欲谁名?」能脱的这个你想给他立个什么名字?这个名字就没有了,就显出你的不可思议、无名无相的本性了,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不说之说,显这个意思,「一根既返源」,闻性与声音脱了,你一个性根返源,就不挂着外边的声音了,借着闻显这个性,能脱的名字也没有,「见闻如幻翳」,人的眼见不认能见之性,光认所见之相,这个见闻如同眼中有了云翳,「三界若空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空中没有花,因他眼上有云翳,就见着有花,你别拿着相当真,「闻复翳根除」,若能闻复元性,见这些相都是云翳的根,闻要复元,翳根也就除了,「尘销觉圆净」,六根一销了,这个时候这个本觉就圆融无碍、清净无染了,到这里就算到了极点了,就照着净说,「净极光通达」,净到了极点,还是表示性,性光通达一切,「寂照含虚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包含着虚空,这说性的功能,虚空还在寂照的性里头,「却来观世间」,若是这么一说,观察世间的事情,「犹如梦中事」,完全是做梦的事,「摩登伽在梦」是梦中的事情,「谁能留汝形」,这是对着阿难说,阿难之前让摩登伽女缠了一气,佛叫文殊把他救回来了,摩登伽是在梦中,你要是醒着,他能留你形吗?你就是在梦中,才叫他把你留下,「如世巧幻师」,如同世间上变戏法的幻化师,就比如无明,「幻作诸男女」,就由无明里头生出世间上的人类来,这是从无明里幻化出来的,这也代表世间上一切的动物,世间人拿这个就当真的,男女是相,就性上说统统都能成佛,「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这是说幻化师,他幻化出男女之相,「虽见诸根动」,你看这六根都是活动的,这都是无明的这一个机关抽的能力,「息机归寂然」,你把一线抽的这个机息了,归了寂然,没有了,「诸幻成无性」,不但无相,性也没有了,「六根亦如是」,六根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元依一精明」,元来是一个精明之性,由明变成无明了,「分成六和合」,由精明一变化,分成世界上有相的,就是人的六根,「一处成休复」,一处要成了休息,复元了,「六用皆不成」,就在一个无明的根不动,这六用皆都不能成用,「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要能了了诸尘,心里头要是一念清净,这些尘垢都销化了,这是成了自己本有的自性,成就这个圆融无碍、光明清净的不可思议,「余尘尚诸学」,余者还有余尘,尚且还得修学,「明极即如来」,到了明极才够上如来藏妙真如性。以下结其真实。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一段文是结其真实,文殊菩萨说到这里,结成经的真实道理,对大众及阿难说,「旋汝倒闻机」,旋是转过来、汝是指着阿难及诸大众、倒是颠倒、闻是闻听、机是机关,你们都颠倒了,拿闻性去闻声音,声音是一个生灭法,闻性随着就成了生灭法,就脱不了生灭,若想脱离生死的道理,得把这个习惯性去了,「反闻闻自性」,你反过你那个闻,闻性别随着声音跑,你自己闻自己那个闻性,这才是不生不灭的道理,人炼什么有什么,你天天炼生死,当然是有生死;转过来你炼不生死,当然就没有生死,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有证据啊!说自己的这个自性不容易见,怎么个理呢?他无形无相,你若是说有着,又是着相;没着,你又不知道,所以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什么这个性是要紧? 「性成无上道」,你要想成无上的佛道,非见性不能成无上的佛道,以上说的圆通的法门,你就照着圆通的法门论,「圆通实如是」,圆融无碍、通达十方,没有不到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性,性徧满一切世界乾坤,一性一切性,诸佛众生、草木金石统统都有性,没有性从哪来的?怎么生的?人要反闻闻自性,能超近!旁的就不容易,经说到这个地方,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不怕多说,不怕多研究,「反闻闻自性」,打根本上把他细细的研究,人的这个闻性是从声音立的名字,外边有声、我的耳根有闻,因闻闻声、因声取闻,这是个对待法,没有声音也就没有闻了,所以没有闻,谁知道有声音?这个道理得要深深的要研究,大家坐这儿听经,要不研究出真实的道理,那不是把自己就冤枉了吗?所以这个闻借着声音起的、声音籍着闻起的,没有闻就没有声、没有声就没有闻,互相假籍,是个对待法,佛法总得认得这个超伦绝待,这么一说是个对待法,闻要怎么着实?怎么着义呢?你还非借着他不能明白,你还不能用他,耳朵闻的力量借着声音起的、声音借着闻起的,这是个对待法,对待法是不长久的,佛法是超伦绝待,得怎么办呢?总得还要借着这个闻,籍着声音显出闻、籍着闻才显出有闻性,把闻去了,完全就是个性,这个地方这就是点眼的地方,我刚才说的这个,大家把这个记住了,各人回到自己家里,或是早晨、或是晚上,不用老大的工夫,几分钟的工夫,顶少五分钟,比量比量,倒是怎么回事情?这个经才没有白听,你听完了就过去了,那是白耽误工夫,那是为什么呢?所以讲经也得讲给人听、告诉人,你糊里糊涂的,讲完了就算完了,你得让人明白才行啊,明白了,还得想办法让人用得上才对呀,没有用讲了干什么呢?所以啊,借着声音起闻性、借着闻性见自己本有的性,所以,返过闻来闻自己的闻性,因什么这么要紧呢?「性成无上道」,要紧就在这几个字,要不怎么叫明心见性呢?性是不可思议的,你思议就不是,你把这个心用来用去,用的有定力了,自然就没有思议了,你自己也得常常的比量,常常的炼一炼,他不会白听经、也不会白用功,性能成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圆通实如是」,前边说的二十五圆通,没有旁的,实在就是这么个理。底下是赞美法性以喻劝修。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此是微尘佛」,此是指的反闻闻自性,微尘数的这么多的佛,「一路涅槃门」,是无量无边的佛都是走这一条路,涅是不生、盘是不灭,这是不生不死的一个门径,大家不要看轻了,慢慢的比量,几分钟的功夫还没有吗?自己比量比量,比量常了就行了,借着声音显出闻、借着闻显出性,你得借着一样,不借着一样,你找不着,就是这一条路,没有二条路,「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过去诸如来他由这个法门成就,现在还有没成就的,当下虽然没究竟,已经入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