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P9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通达一切,「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他是有形相的东西,无有作为、无有圣人之性,云何获圆通?

  

  水性是流通不常,行流就止、行止就流,不定流到哪里去,「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当时就拣出去了,你观他不能成就,不是真实的,「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你想如如不动,你想观这个水,就不能行,不能得圆通。

  

  「若以火性观」,若以火性起观想的功夫,火是厌有的,有什么烧什么,他这种性不是真离开,若是「厌有非真离」,这个道理深微不好解,「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非是初发心人的方便,怎能得着圆通的道理?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动静是有对待的,「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有对待就不是无上的知觉,怎么还能得着圆通呢?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虚空是无有知觉的顽空,「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无有知觉与菩提觉道不相合,怎么成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观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都没有一定的存心所以虚妄不实,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世间上诸行是无常的,「念性元生灭」,观念之性也随着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因果有同的、有不同的,怎么能得着圆通呢?以下是显明此土入道所宜。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这是文殊菩萨对佛说明此国土修道,最相宜的法门,就是从耳根入手最为圆通,「清净在音闻」,佛的清净大法,就在音声上观自己的闻性,欲想取正定正受的好处,实实在在的用耳根的闻性,可以入佛法大海。以下明离苦得乐。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这说想离苦得乐,就要选择个好法子,最良最善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他观世间的音声悟的道,所以有求必应,无论多少人,称念观世音菩萨,皆能离苦得乐。就说我在民国三十六年从长春奔沈阳路上,天就要快黑了,东北天气冷,一到九月里就要穿薄棉衣裳,下起雨来,把衣服湿了,没有衣服换,坐一个厂车,那时坐的火车也没有了,顾车也顾不来,自己套一个车,一共六个人:一个赶车的、一个使用人,这是两个在家人,我一个、我的徒弟一个、还有一个徒孙、还有一个戒弟子,这不是说闲话,表示观世音菩萨的灵验,大雨又来了,一个雨点就有铜钱这么大,这也没有办法,道路又长、天气又冷,没有办法,就得念观世音菩萨,那时人心都诚,怕冻死,一齐念观世音菩萨,一边走一边念观世音菩萨,念了几十声,那雨点越下越紧,忽然把空中的云散开了,那时候日头平西了,太阳露出来了,把云彩批开了,两边下雨,当中这个道上不下雨,你说这个显验不显验呢?这是我们离开危险的一次,我说这个不算闲话,为的让大家听见,有这个灵验,不要空过,有危险事情,称念观世音菩萨准能得脱,那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经过的,不用说很多,旁人也有经过的,我也有看到的,立竿见影,所以文殊菩萨遵佛吩咐,选择二十四位都不适合此方根性,要论道德是一样的道德,说此方的教体从耳根入手,容易了脱生死之苦,得究竟之乐,说「良哉观世音」,就是很赞扬观世音菩萨,他因修这个法门得的名字,「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这位菩萨不是光在我们这个世界,于恒河沙的这么多个劫,久远久远了,入微尘的佛国,佛国是一位佛掌教着一个世界,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掌教,这个世界有百千亿日月,有四大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我们这是住在南瞻部洲,金钱世界循环来往,别的世界风俗不一样,能入微尘的国土,不光我们娑婆国土,「得大自在力」,这位菩萨修行得了大自在力,以「无畏施众生」,把大无畏的精神施与众生身上,让人人都离苦得乐,都没有畏怕恐惧的事情,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力,这个慈悲是怎么修行的呢?就是「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妙音是不可思议的音声,观世间上的音声,所以才寻声救苦,世间上的人无论哪个地方,你一念观世音菩萨就得救,这是文殊菩萨由二十五位大士都得了圆通,然而与娑婆世界相合的,就属于观世音菩萨,梵音就是清净的音声,应时而发,那个地方念菩萨圣号,就像海潮音,不能错时,你求时必应,「救世悉安宁」,救世间的人悉得安宁,有为难的事情,救他们都得安乐,普通的人也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念观世音菩萨就得救,「出世获常住」,你知道世间苦,要想出离世间,若能怎么样,也能叫你得到常住,常住就是永远不转变的好处,我们人在世间上都不能常住,活几十年,活百岁就不多,你要求出世法,菩萨准让你得着常住安乐,没有危险,领导你在佛法里成道,这是文殊菩萨对释迦佛说的话。以下说明观音所修的法门。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这段文是文殊菩萨对佛说观音所说的事情让大家听,先说个比喻,「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此四句话是文殊听见观世音菩萨说的修行法,拿这个闻听作修行的标准,比如一个人静坐,十方一时敲鼓,声音不落先后,都在一个时间听见,表示这个理真实不虚,道理就在闻上,闻是圆满真实的,闻性可以闻音声,拣择用耳根修行,那五样怎么就不好呢?不是不好,祇是用不上去,「目非观障外」,说眼不能观遮障以外的东西,这一样拣出来不要,「口鼻亦复然」,口里舌头和鼻子也是这样,「身以合方知」,身体非有冷热合在上头才知道,「心念纷无绪」,普通人的心里头纷纷乱乱的没有头绪,所以修行依这五样,不容易入手,拣出这五根就显出耳根管用,「隔垣听音响」,这耳根隔着墙都能听见十方敲鼓,「遐迩俱可闻」,远近都知道,「五根所不齐」,所以修行以耳根最超近,「是则通真实」,又说「音声性动静」,声音有动静,「闻中为有无」,闻中为有为无,动就有声、不动就无声,「无声号无闻」,没有声你就说没有闻,这就错了,「非实闻无性」,没有声你不应该说没有闻,这道理是人人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是闻性没有,你可以说无声,这是表示这个真理,「声无既无灭」,声音没有,闻性也没灭,「声有亦非生」,声音有,闻性也不是现生出来的,闻性是普徧十方,这是说闻性常在,「生灭二圆离」,没有生灭这二样,闻性是圆满的,离开了生灭一点不留,「是则常真实」,这才是常远的真实不虚,文殊菩萨对佛说,观世音菩萨修行的道理,「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纵使你在梦中思想,也不做为醒了就没有,在梦中当然是不同醒着的思惟,这是说闻性,永远不泯灭的,「觉观出思惟」,你若修行得从修性上入手,「觉观出思惟」,这是说普通人修行,都是修觉观的功夫观照,这观照出于思惟,观照未离开身心,「身心不能及」,未离开身心就达不到。

  

  说的圆、通、常这三样:圆是表般若德、通是表解脱德、常是表法身德,这是表三德。以下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初示其合机。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令此娑婆世界,一定有音声,耳朵认为好听,「众生迷本闻」,这个声音不是究竟的理,把自己的本闻就迷了,「循声故流转」,随着音声就堕落了,「阿难纵强记」,这说到阿难身上,他是听法当机众,佛说什么他记什么,也没有用处,「不免落邪思」,你想的那些邪念,都不是正理,「岂非随所沦」,岂不是随着声音沦溺,得怎么办呢?得「旋流获无妄」,你施转不随你的声音流动,你把那个闻性旋转过来,闻性别随声音转,你这才得着不虚妄,你学的那些都是虚而不实的,用不上。以下是劝其善修。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余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