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
六彌勒識大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徧計執。得無生忍。斯爲第一。
此一科文是彌勒菩薩修唯識觀,觀識大,識就是人的認識,他專觀念這個識,觀識大他才證了補處的佛位,「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繼釋迦佛以後成佛的就是彌勒菩薩,那時叫龍華叁會,彌勒就翻無能勝,他做慈善的事業很高超,沒有勝過他的,他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憶往昔」,我回想過去的事情,「經微塵劫」,經微塵數多之時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那時有一尊佛出世名日月燈明佛,「我從彼佛而得出家」,我從日月燈明佛出的家,「心重世名」,那時候我心裏喜好在世間有點名望才好,「好遊族姓」,因此好交往富貴人家,大族大姓的人家,「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那時日月燈明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一切唯心造,心是體、識是用,體用不相離,我就依著這個觀念心識的功夫,「入叁摩地」,入了正定正受,得到功夫的顯驗,成就了,「曆劫以來」,經曆若幹劫的時間,「以此叁昧,事恒沙佛,由這裏起侍奉了恒河沙數的這麼多的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早先我好走大戶人家,好和族姓交往,這時候我才歇下來,好名的心就沒有了,「至然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等到然燈佛出現,我才得了這個沒有比他再高上的正定正受,「乃至盡空如來國土」,由此乃至盡虛空如來的國土,「淨穢有無」,世界上的是清淨的、汙穢的,是有、是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大家要知道,不是光彌勒菩薩的一個心變的,大家就是這一個心變,化化無盡、無量無邊,一切唯心造,「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他對世尊說,我就是明了這個唯心唯識的道理,「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知道成佛都是從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都是由心修成的,「今得授記,次補佛處」,現今我已經得授記,作補處的佛,釋迦佛的佛法過去了就是彌勒佛,也就是將來的彌勒佛,「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道理,「我以谛觀十方唯識」,十方的世界沒有二種成的,無非就是一個識,「識心圓明」,識是用、心是體,體用不相離,圓滿了、光明了,「入圓成實」,證這個圓成實性,「遠離依他及徧計執」,人在世間上的迷惑,沒有旁的,就是依他起性、徧計執性;依他起,你就說名字,都是依他起的,普徧的合計,把這個都可以銷滅了,怎麼叫依他起?人就對著我、我是對著人,我的名字就叫我,對外就是個人,有人就有我、有我就有人,都是對待起的名字,好對著壞、善對著惡,你不用開口,你一開口就是對待,要不就是徧計執,普徧的合計出來的,就執著住了,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真的,真的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知識真心,心是體、識是用,用得對了,這就是真修行,「得無生忍」,得到無生忍的果位,「斯爲第一」,我以這個爲第一。
七勢至根大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大勢至菩薩觀根大悟道,地、水、火、風、空、根、識,這是七大,以這個根大爲主,所以最後講這個根大,在根大以前講識大,「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勢至稱爲法王子,這是菩薩修到究竟處,佛爲法王,他爲法王子,去佛不遠了,「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和他同類有五十二位都是一樣的修行,「即從座起」,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我憶想在無量無邊的時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那個時候有佛出世名叫無量光,無量無邊的光明,這麼一位佛,這是照一位佛說,「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十二位佛在這一個劫上繼續,在這一個劫中能成十二位佛,「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其最後的佛是第十二位的佛名超日月光,前十一位佛都叫無量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彼佛就指的超日月光佛,教導我念佛的正定正受,怎麼個修法?底下就說修行的方法,修這個也得知道這個究竟的道理,「譬如有人,一專爲億,一人專忘」,一個人他念著念著就忘了,「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就照著這兩個人說,「若逢不逢」,見就如同沒見著,「或見非見」,或見也可以說相逢見面,見又非見,他有一個念的、有一個不念的,念的可以相見、不念的不能相見,所以說或有見的、有不見的,「二人相憶」,這又轉過來了,這是兩個人互相念佛,你也憶念、我也憶念,「二憶念深」,這兩個想著念佛的意思,越發的深了,「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這就離不開了,兩個人念,當然是容易合在一塊了,就如同形不離影,有影子就有形相、有形相就有影子,「不相乖異」,這是合一了。
上來這是說一個譬喻,底下敘說事實,「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上邊說是兩下裏相念,自然是能相見,底下扣實了,十方的如來憐念衆生,也就像母親想念兒子,就這麼懇切,「若子逃逝」,這兒子不與母親親近,他逃走了,逃到遠處去了,「雖憶何爲」,雖然他母親想他,也做不到了,這是比喻佛想念衆生快生到佛國去,如同母親想兒子似的;世間人不知道,就如同兒子離開母親,逃到遠處去,母親雖然憶想也做不到,轉過來又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兒子若想念母親,也如同母親想念兒子的時候,「母子曆生不相違遠」,這當然是母子生生世世的不能離開了,這底下又扣實了,扣在衆生身上,「若衆生心,憶佛念佛」若世間上衆生的心,「憶佛念佛」,這地方就引到念佛上了,你憶佛是心裏頭想、念佛是口裏頭念,心裏頭想佛、口裏頭念佛,這還能有錯嗎?「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若是念佛念得懇切,現前就有見佛的,古德念佛,叁次見佛,沒往生的時候就見著佛了,當來佛來接引也必定見著佛,這是念佛的法門,「去佛不遠」,離佛當然不遠了,底下又合上容易,「不假方便」,不用什麼方便的法,「自得心開」,念佛你要念常了,心裏自然會開悟,那是一點不錯,我都見過叁個五個的,這底下又說了一個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個人要念佛,自然的就受佛的熏染,這比如染香人身上就有香氣,念佛的人當然是有佛因,「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底下合這個比喻,拿這個香光莊嚴的,念佛的人就如同拿香光莊嚴,這是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我修行由因才能克果,在我因地之中就是念佛,沒有二個法,「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得著正定正受,「入無生忍」,是證的果位,「今于此界」,現今我在娑婆世界上,「攝念佛人」,收攝這個念佛的人,「歸于淨土」,把他們都收來,歸到極樂世界,「佛問圓通」,佛要問我怎麼得的圓通,「我無選擇」,我對于上邊所說的法門,我就沒有選擇,我就是唯獨這一個念佛的法子,「都攝六根」,這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修行,前邊都說過了,地、水、火、風、空、識都說了,這就是一個根-空、根、識這是個根,後說的,這是一個凝結的地方、這是一個究竟的地方,所以在最後,「都攝六根」,念佛怎麼能都攝六根?把這六根都收攝住了,怎麼個攝法呢?一說大家就知道,不說也有能知道的,你念著佛的時候,眼睛觀著佛,有佛像也觀著佛、沒佛像也觀著佛,耳朵聽著佛聲,鼻子聞這香氣,舌頭反過來、反過去念佛號,身體禮拜恭敬佛,心裏憶念一句佛號,六根都歸在這一個地方,這是天然的,你要用旁的法,用不上,只可以一門深入,這六門都歸在一塊用,這多快呢﹗你就念這一句佛號,這六根都能夠清淨,「一根返源,六根清淨」,在這個地方正合這個道理,這念佛修行的法,沒有再超過去的,由這裏我一味念著佛,「淨念相繼」,念佛求生淨土,心裏頭沒有旁的雜染,清淨地念一句阿彌陀佛,繼續不斷,「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