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六)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觀音耳根

  

叁十二應

  

應現聖乘四

  

一菩薩

  

二獨覺

  

叁緣覺

  

四聲聞

  

應現天身七

  

一梵王身

  

二帝釋

  

叁自在天

  

四大自在天

  

五天將軍

  

六四天王

  

七天王太子

  

應現國民十二

  

一人王

  

二長者

  

叁居士

  

四宰官

  

五術士

  

六比丘

  

七比丘尼

  

八優婆塞

  

九優婆夷

  

十內政女人

  

十一童男

  

十二童女

  

應現天龍等九

  

一天衆

  

二龍衆

  

叁藥叉

  

四幹達婆

  

五阿修羅

  

六緊那羅

  

七摩呼羅伽

  

八常人衆

  

九非人衆

  

妙應通結

  

十四無畏

  

一苦惱

  

二火燒

  

叁水溺

  

四鬼害

  

五刀兵

  

六鬼見

  

七枷鎖

  

八賊盜

  

九貪淫

  

十瞋恚

  

十一癡暗

  

十二求男

  

十叁求女

  

十四持名

  

無畏通結

  

四不思議

  

一妙容說咒

  

二妙形說咒

  

叁博施懇求

  

四供佛利生

  

耳根通結

  

法音自演

  

選擇圓通

  

文殊偈頌

  

發心度生

  

叁無漏學

  

四種律儀

  

一斷淫

  

二斷殺

  

叁斷盜

  

四斷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觀音耳根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此一節文是第二十五圓通,這是最後,到了結構的地方,所以必要多說,佛說這部經,注意還是在耳根圓通上,第二十五是耳根圓通,是因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耳根靈,所以由耳根上修圓通接近,是這麼個道理,要不怎麼把耳根擱在最後,這是多多的發揮發揮,讓人明白,人人都會修行,「爾時」,就在大勢至菩薩說完,隨跟著他接續著說,「觀世音菩薩」,菩薩兩個字,說具足了就叫菩提薩埵,翻中國話就叫覺有情,他自己覺悟了,再覺悟一切沒開悟的有情衆生,簡略言之就叫菩薩,這位菩薩的別名叫觀世音,他是尋聲救苦,聽見哪裏有苦難的事情,你一念觀世音菩薩,當時就得救,這種事情我就經過不少,實實在在是靈驗,他觀世間上的音聲,尋聲救苦,原題的本名字叫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各有本位,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著佛頂禮,這是最恭敬的禮,「而白佛言」,對佛表白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我回想在往昔無數的恒河沙劫,時間太長了,「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就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名叫觀世音佛,這位菩薩是後來才用的名字,叫觀世音菩薩,佛法不講犯聖諱,佛還願意因你這個名字,把我這個名字提起來了,是這麼個道理;這時候我們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怕犯聖諱,在那很久劫以前,「我于彼佛」,我于觀音佛前,「發菩提心」,怎麼叫菩提心?我自己覺悟了,「發菩提心」,再覺悟世間上一切有情的衆生,我讓他轉情歸理,是叫一切衆生覺悟,認識自己,「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彼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這是一入手修行,從聞性發起思惟的觀念,聞、思這兩個字擱在一塊,就叫修行。人在世界上,都觀念聲色,都著在形相上,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都迷在六塵上,不認識自己了,自己就是見、聞、覺、知;教你見自見、知自知,人自己不承認,就認識眼、耳、鼻、舌、身、意是我,豈不知見、聞、覺、知才是我。由聞、思、修,聞著這種道理,轉過來觀念,聞自己這個聞,就是這麼一句話,這個聞是常常的不斷思惟,這個思惟就是觀念,時時不忘我這個聞性,回生換熟,把見、聞、覺、知都放棄了,都著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這是我們人錯的地方、吃虧的地方。佛出世沒有旁的,就是教人轉過來自己認識自己,因爲人都習慣了,拿眼、耳、鼻、舌、身、意當自己的,怎麼辦呢?你得轉過這個觀念來,你時時觀念見自見、聞自聞、覺自覺、知自知就對了。從聞思上,就是從聞性上,不是從聞聽見我說什麼話,不是這個,什麼話都不用管,他說話我就聞見了,就照著我這個聞說,不講他說的話有什麼動機,就從這個聞上,你要知道這個聞是他自己,你得常常的思惟,別忘了,我們這個人時時這個我忘不了,拿著我的就當了我啦,這個身體是我的身體,是我使喚的物,拿這個當了自己了,自己不認得自己,這個地方才說「從聞思修」,從聞常常的思惟、觀念,以聞爲聞,也可以說觀念自己這個聞性,從聞這裏思惟不斷,以這個就叫修行,「從聞思修」,修得有效驗,「入叁摩地」,先得正定正受,觀念自己的聞性,不打妄想,就有正當的享受,正定、正受這叫叁摩地。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聞中」,起初我在聞性之中,得著效驗,什麼效驗呢?「入流亡所」,入了聞性之流,聞性是無生死的,「入流亡所」,怎麼叫亡所呢?亡其所知,佛法不讓人起執著性,我們人所執著的都是有生死的,無生死的地方就不知道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入流亡所」,入什麼流?入聞性的流,有什麼好處?就亡其所,他沒有所執著的地方,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入既寂」,這個所入既然已經寂靜無聲,當然是有動靜才顯出聲音,動靜這二相不生出動靜的這個分別相來,就觀這個未有的聞;聞分叁樣,有所聞、能聞、本聞,這個聲音是所聞的,所聞必有個能聞的,能所雙亡,都把他去了,都亡了才好,這是「入流亡所」,佛法就是破執著性,你一入聞性之流,就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