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識緣名色」,名色是人投胎,有這麼個名字和形色,一做胎就叫名色,「名色緣六入」,一做胎就有六入,不叫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緣觸」,六根觸六塵,不加分別就叫觸,「觸緣受」,一生下來就吃奶、穿衣,「受緣愛」,他吃母親的奶就愛他母親,「愛緣取」,長大了不光愛他母親,愛什麼取什麼,「取緣有」,取什麼有什麼就著住了,「有緣生」,他今生有什麼習慣來生就有受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再生下來,又經過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有生必有老死,該怎麼辦呢?最後是憂悲苦惱,一共十二支,過去的二支,無明、行、識,現在的名色至有七支,生、老死二支是未來的,這叫十二因緣,「若諸有學,斷十二緣」,想修行斷這十二因緣,不順生死轉,就修還滅門,你把十二因緣斷了,無明滅乃至生滅、老死滅,一滅一切滅,這是十二因緣還滅門,順則生凡、逆則生聖,「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在這裏勝妙境界現圓了,「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我就往彼面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得解脫。
四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願力,「若諸有學,得四谛空」,設若有學人欲「得四谛空」,還沒成就,未能到無學位,先解四谛,苦、集、滅、道叫四谛;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的因果,怎麼個理呢?人要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我們人在世間上有諸般的痛苦,大端就有八苦,零星的苦那就說不盡了,八苦是什麼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八苦是人人脫不了的。生下來就哭,老了六根不遂,病不是好受的事情,臨死如活馬去皮,更不好受,誰也免不了;「愛別離苦」,恩愛的夫妻,死一個,這也是苦,「怨憎會苦」,你越怨恨他、討厭他,天天還要聚會,還得一塊做事,這也是苦;「求不得苦」,想求的得不到也是苦;「五蘊熾盛苦」,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蘊是有形有色的身體,他不能獨立,就得享受衣、食、住,這個享受是從哪裏來的?得想主意爲衣、食、住,你得實行實做,人家行你不能行,還得學知識,有這個色身就連帶著後邊的四樣,這叫「五蘊熾盛苦」,熾是拿火熾在身上,燒的難過,我們爲了衣、食、住,哪個人沒有痛苦?大家想想,佛說的四谛法,這苦谛是從哪裏來的?自己招來的,知苦要斷集,知道是苦,不要再招集苦因,知苦斷集這個道理,怎麼斷呢?就是慕滅修道,你想滅苦就得修道,你羨慕寂滅,就要滅有歸空,怎麼滅法?得修道,不修道不能滅苦,你滅了凡情,寂滅才現出,「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把生滅法滅完了,才成寂滅之道,先是銷滅、後是寂滅,都是一個字,這一個滅字做兩樣講,修到「勝性現圓」,勝了理欲交征,他心裏得到這個理,他把心裏所欲的這個苦勝過了,這是勝性,依著慕道的心把苦因苦果都給他放下了,一定修寂滅的功夫,修寂滅的這就叫道,修道就把世間的妄想滅了,妄想是個根,不把它滅了,苦是去不掉的,「勝性現圓」,勝理勝過私欲,世間的欲望不讓生長起來,所以才能修道,他因有修道的思想,還沒修到圓滿,「我于彼前,現聲聞身」,所以觀世音菩薩于彼面前現聲聞身,聲聞是小乘聖人的一個名字,他還沒離開佛說法的聲,他沒離開耳朵那個聞,他聽佛說法,做有爲法解,聲聞是小乘的根性,不能直接入真空之理,「而爲說法」,觀世音菩薩現身爲他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真谛的道理,「令其解脫」,令其解脫苦惱。
應現天身七
一 梵王身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這段文說的高等的凡夫,「若諸衆生」,設若衆生,「欲心明悟」,他這個心欲想著明白醒悟,不明心見性,這是欲界凡夫,他但求明悟,欲界想明白色界天的理和無色界天的理,「不犯欲塵」,不犯六欲的塵,六欲是眼欲色、耳欲聲、鼻欲香、舌欲味、身上欲觸、心裏頭欲法,這是說欲界欲想到色界上去,不犯六欲之塵,這是欲愛的心,「欲身清淨」,欲想身清淨的得生到色界上去,這個清淨不是佛法的清淨,這還是凡夫在色界天的清淨,所以人要知道,直接頓入的學佛法,不受這些個拘束,不用這些個次第,這是說不明白佛法的人,他想升到天界,就覺著不得了,「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觀世音菩薩說,我在他面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得一步一步的來,他這是有次序,他不懂佛法,菩薩就現梵王身,說梵王天的法,他這是離開欲界到色界的初一步,大家想想,這與成佛道相差多遠,你直接給他說佛法他不信,就得爲他說梵天的修行法,那是講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離生喜樂,他是離開欲界生歡喜心,「離生喜樂地」沒有定力,要學「定生喜樂地」,得著定,還有喜樂的心,有喜也不對,我離開這個歡喜,叫「離喜妙樂地」,到了妙樂上,離喜妙樂,還有樂,有樂還不對,「舍念清淨地」,把樂的這個念頭都舍了,這才清淨,這是色界十八天的階級,大家得要知道,覺著這個實在不錯了,所以菩薩現梵王身,滿他的願,「而爲說法,令其解脫」,解脫欲界之苦,生到色界上去,這是一段「離生喜樂地」叁層,是初禅,「定生喜樂地」叁層,是二禅,「離喜妙樂地」叁層,是叁禅,「舍念清淨地」九層,是四禅,一共十八層天。
二 帝釋
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設若有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欲界天王是帝釋天,常說叁十叁天在須彌山的中腰,南八天、北八天、東八天、西八天,帝釋居中,在須彌山頂,這叫叁十叁天,他欲統領著叁十叁天,觀世音菩薩就在他面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他這個願力。
叁自在天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自在天是欲界的有頂天,在欲界天的頂上叫自在天,「欲身自在,遊行十方」,這是他的願力,觀世音菩薩就現身爲他說法,令其成就。
四大自在天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若有衆生,欲身得自由自在,任運的飛行虛空,他以空中飛行這是成道了,其實這是凡夫,觀世音菩薩現大自在天身,爲他說法,令他成就他的願力,大自在天,是色界有頂天,是色界十八層天頂。
五天將軍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設若世間有這種人,他愛統治鬼神,救護國土,觀世音菩薩現身在他的面前現天大將軍身爲他說法,成就他的志願。衆生心裏各有所好,他心裏喜愛統領鬼神,這個鬼神不是兩樣,鬼是鬼、神是神,有一種就叫鬼神,這是一個名字,在世界上任運遊行的,這一類鬼神非常多,都是任運的、散亂逍遙的,什麼事情都能做,若有衆生,他愛統領鬼神,有什麼好處呢?爲救護國家的疆土,菩薩也滿他的願,「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這個天大將軍,是管四天王的兵,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帝釋天在須彌山頂。
六四天王
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統世界」,若諸衆生,愛統理世界,「保護衆生」,保護世界上一切所有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這個天還在地居天,忉利天就是帝釋天,在叁十叁天,位在須彌山頂,這二種天都叫地居天,雖然是高,還沒離開地皮,山還在地上,觀世音菩薩現四天王身爲其說法,成就其愛護世界、保衛衆生的志願。
七天王太子
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或爲四天王,或爲四天王的太子,愛驅使鬼神,都有五戒十善的因,就能感生四王天的果,菩薩爲其說法,令他成就驅使鬼神的志願。
應現國民十二
一 人王
若諸衆生。樂爲人王。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說現國王身爲治國安邦的衆生說法,成就其所願。
二長者
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菩薩隨類現身,爲族姓者,現長者身,說世間善法引入佛道,令其成就。
叁居士
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現居士身爲說叁皈、五戒、六度萬行等法,令其成就佛道。
四宰官
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設有衆生,愛治理國土,「剖斷邦邑」,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