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P2

  ..续本文上一页执着了,到了这个地方不执着了,「所入既寂」,所入的这个定力,入了定了﹗已经寂然不动了,有动显静、有静显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明明了了的,这个地方也没有动相、也没有静相,这是说自己得的效验。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这段文是观世音菩萨诉说自己圆满修行的道理,他又叙说他起初修行的时候,他是跟着观世音佛学法,依闻、思、修证三摩地,依闻性修行也最合此方人的机缘,所以观世音诉说他修行入手的法门。观世音佛指教从闻上修行,自己保住了自己,不随着声音转,我们普通人耳朵的闻性都随着声音转了,把声音撂下,保住自己的闻性,在闻性上起思惟,不断的思惟这个闻性,要这么样修行就容易入手,最简单、也最容易明白,「初于闻中」,起初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入于闻性之流,普通的人都随着声音转了,起初的我就入于闻性的这一流,就亡去声音所污染的了,我们人不考虑自己的闻性,都着在声音上了,「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入寂然不动,这个动静二相,由这里心里明明了了的,不随着声音转了,「如是渐增」,如是由浅入深,渐增至「闻所闻尽」,这功夫得渐渐增长,就照着这个「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地方正是圆破色阴,超劫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是五浊的世界,五样浑浊,这五样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有色的身体,有身体就得享受衣、食、住,享受就得发生思想,有思想就得有行为,行什么事就有什么认识,普通人都是这么样,世界就从这五蕴上起的,人受苦也在五蕴上,人人都如此,这个世界就浑浊了,你要享受、我也要享受,你想舒服、我也想舒服,这就造成五浊的恶世。自古以来世界的现相都摆在这里,色蕴愈重,这个时劫就浑浊了,把色蕴破了才能超出劫浊,由这里「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说破完了色阴,这个阴也有翻蕴,就是积蓄的,日积月累,五蕴是鸠摩罗什翻的,五阴也是在唐朝翻的,所以存古还是五蕴,色蕴就是明白这个圆理了,明白这个圆理破除这个色蕴,就能超出劫浊,就不受色蕴的苦缚,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是承上边说的,就这么样的修行,渐渐增长这个功夫,「闻所闻尽」,能闻的闻、所闻的这个相都尽了,能闻、所闻都没有了,这个功夫用的深入了,这一段文是圆破受蕴,超出见浊,「尽闻不住」,能闻、所闻都销灭了,我不住果,再往前进步,「觉所觉空」,能觉和所觉都空了,这都是一步步的功夫,大家要注意,就会修行,能觉、所觉都没有了,功夫用到这里,「空觉极圆」,连空带觉一切都圆满了,这是破想蕴,超烦恼浊,「空所空灭」,能空的法、所空的法都灭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也灭了、灭相也已经灭了,这是对待的生灭,底下是正受的生灭,「寂灭现前」,功夫到了这里,万法皆空,得大自在,寂灭是寂而不动,现前是成就大用,这是圆破行蕴,超众生浊。底下是圆破识阴,以圆满的功夫破除识阴,阴是遮藏之义,把识阴破了,超命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多大岁数,到时候命就没有了,这是叫命浊,把这个浊也超出去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在这时候忽然之间把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超出去了,世间法是凡夫、出世间法是二乘圣人,这是大乘佛法,到这个时候「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是圆满光明,功夫用到这儿得大自在,「获二殊胜」,得着两种殊胜的好处,是什么呢?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这是观世音菩萨说,「一者,上合十方诸佛」,头一样,往上说契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人人都有本有的妙,佛证果,证得不可思议的安乐,「本妙觉心」根本上就是不思议的一个知觉的心,我修习这个,他对释迦佛说,「与佛如来同一慈力」,都同是一样大慈悲的力量。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是观世音菩萨所证的果位,「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这六道有天道,也是凡夫,比人间福报大,第二是人道,第三是阿修罗道,这算三善道,都有善根;还有三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不但上合诸佛慈力,还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这就是见出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怎么个理呢?「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这种愿力,我与六道众生一样,有悲哀的事情、痛苦的事情,一味的仰望诸佛拯救,我们世间人谁有痛苦的事情不可解,一念观世音菩萨就解脱了,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怕你不念,你一念,当时的危难就解除,众生悲哀,我也是一样悲哀,众生仰望着诸佛普救、我也是仰望着诸佛普救。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这一段文是总起来发明全体大用,「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这是观世音菩萨供养观世音佛,「蒙彼如来」,蒙彼观世音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授给我如幻,世间上一切万事万物,无非是如幻如化,转眼就成空,用这个意思「闻熏闻修」,我起初用这个闻性,由这里开的悟,还是用这个闻性来熏、用闻性来修行,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个闻性,以这个闻性为本位,才成了「金刚三昧」,这个金刚三昧就能破无明见佛性,由这个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我以这个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令我身成三十二应」,令我得成三十二应身,现一切相度一切众生,「入诸国土」,不是光在一个娑婆世界,其余的诸佛国土,我都去度化众生。

  

  三十二应

  

  应现圣乘四

  

  一 菩萨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一段文,这是观世音菩萨应化身,示现三十二应身,「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这里说菩萨入三摩地,这三摩地有深有浅,大乘也有三摩地、小乘也有三摩地,这是大乘里头的三摩地,这是示现四圣法界,三十二应的头一应,若诸菩萨他已经入了正定正受的地位,「进修无漏」,这个佛法到了究竟上,得修无漏行,这个漏大端有三:欲漏、色漏、无色漏。有漏就是凡夫,欲漏是欲界天,有六层: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欲界天都有男婚女配;色界十八天: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十八层色界天人用的功夫,都有阶级,离生喜乐地有三层、定生喜乐地有三层、离喜妙乐地有三层、舍念清净地有九层,一共十八层天,这都在有漏里头,还有形色没尽,欲漏是有男女婚配没尽;无色漏有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层天漏在空里头,空是无色漏,这个地方要醒悟这个道理,能把这三种漏都脱离了,这才能到无漏的地位,这个地方在本位上说,「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的大法,漏尽一通,这就要成佛了,他进修无漏,不能说完全的无漏,也就快到了无漏的地步,还要加工进步的修,「胜解现圆」,他这个优胜解悟的这个理,发现圆融无碍了,没有缺欠的地方,就在这一点就圆满了,观世音菩萨说,「我现佛身」,这位菩萨就是等觉的菩萨了,与佛差不多了,与佛差一个阶级了,等觉以上就是妙觉果海的佛位,观世音菩萨缺现前这一念还没清净,「我现佛身,而为说法」,漏尽通了,这个地方才可以胜解现圆,优胜的地方现出圆融无碍的境界,这是最末后的一着,说这个究竟无漏的大法,该怎么样呢?「令其解脱」,他还有欲漏未尽,没得解脱,若漏尽通了,这就完全了,这是说等觉的菩萨。

  

  二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这说有学位,和无学位就差一步,有学虽有欲漏未尽,「寂静妙明」,到了寂然不动、静而无声,到了寂静的地方,怎么叫妙明?心里明明白白的,入了寂静,他这个明还不能着在寂静上,妙是不作寂静的思想议论,不可思议才叫妙、才叫明,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这个地方引出「寂静妙明」,大家想想,也不是口议、也不是心思,这叫妙明,在这个地方可以设身处地比量比量,怎么叫妙明?虽然他没到无学位,在有学位上,到了寂静妙明的境界,「胜妙现圆」,他这个不思议的境界圆满了,「我于彼前」,我在他现前指点他,「现独觉身」,独觉是出于无佛世,他自己独自觉悟的,独觉是依着缘觉立的名字,缘觉是依十二因缘法悟道,听佛说十二因缘,二者都是中乘圣人,有修独觉者,我「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三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这个有学不是平常的讲法,有学问,佛教讲有学是还有应当学的还没学,还有可学的,学到无学位,再没有可学的了,就成了,是这么个讲法,「断十二缘」,断了这十二种因缘,这十二种因缘是人生死的一条大路,关乎三世,前世有无明为因,到现世做无明的事又是因,做来世的结果,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三世,分十二个因缘,头一个因缘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糊涂!由「无明缘行」,由无明就做糊涂事,「行缘识」,行什么事就有什么认…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