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了,到了這個地方不執著了,「所入既寂」,所入的這個定力,入了定了﹗已經寂然不動了,有動顯靜、有靜顯動,「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明明了了的,這個地方也沒有動相、也沒有靜相,這是說自己得的效驗。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這段文是觀世音菩薩訴說自己圓滿修行的道理,他又敘說他起初修行的時候,他是跟著觀世音佛學法,依聞、思、修證叁摩地,依聞性修行也最合此方人的機緣,所以觀世音訴說他修行入手的法門。觀世音佛指教從聞上修行,自己保住了自己,不隨著聲音轉,我們普通人耳朵的聞性都隨著聲音轉了,把聲音撂下,保住自己的聞性,在聞性上起思惟,不斷的思惟這個聞性,要這麼樣修行就容易入手,最簡單、也最容易明白,「初于聞中」,起初在聞性之中,「入流亡所」,入于聞性之流,普通的人都隨著聲音轉了,起初的我就入于聞性的這一流,就亡去聲音所汙染的了,我們人不考慮自己的聞性,都著在聲音上了,「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入寂然不動,這個動靜二相,由這裏心裏明明了了的,不隨著聲音轉了,「如是漸增」,如是由淺入深,漸增至「聞所聞盡」,這功夫得漸漸增長,就照著這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地方正是圓破色陰,超劫濁,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是五濁的世界,五樣渾濁,這五樣是什麼呢?色、受、想、行、識,色是有形有色的身體,有身體就得享受衣、食、住,享受就得發生思想,有思想就得有行爲,行什麼事就有什麼認識,普通人都是這麼樣,世界就從這五蘊上起的,人受苦也在五蘊上,人人都如此,這個世界就渾濁了,你要享受、我也要享受,你想舒服、我也想舒服,這就造成五濁的惡世。自古以來世界的現相都擺在這裏,色蘊愈重,這個時劫就渾濁了,把色蘊破了才能超出劫濁,由這裏「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是說破完了色陰,這個陰也有翻蘊,就是積蓄的,日積月累,五蘊是鸠摩羅什翻的,五陰也是在唐朝翻的,所以存古還是五蘊,色蘊就是明白這個圓理了,明白這個圓理破除這個色蘊,就能超出劫濁,就不受色蘊的苦縛,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是承上邊說的,就這麼樣的修行,漸漸增長這個功夫,「聞所聞盡」,能聞的聞、所聞的這個相都盡了,能聞、所聞都沒有了,這個功夫用的深入了,這一段文是圓破受蘊,超出見濁,「盡聞不住」,能聞、所聞都銷滅了,我不住果,再往前進步,「覺所覺空」,能覺和所覺都空了,這都是一步步的功夫,大家要注意,就會修行,能覺、所覺都沒有了,功夫用到這裏,「空覺極圓」,連空帶覺一切都圓滿了,這是破想蘊,超煩惱濁,「空所空滅」,能空的法、所空的法都滅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也滅了、滅相也已經滅了,這是對待的生滅,底下是正受的生滅,「寂滅現前」,功夫到了這裏,萬法皆空,得大自在,寂滅是寂而不動,現前是成就大用,這是圓破行蘊,超衆生濁。底下是圓破識陰,以圓滿的功夫破除識陰,陰是遮藏之義,把識陰破了,超命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多大歲數,到時候命就沒有了,這是叫命濁,把這個濁也超出去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在這時候忽然之間把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超出去了,世間法是凡夫、出世間法是二乘聖人,這是大乘佛法,到這個時候「十方圓明」,十方世界都是圓滿光明,功夫用到這兒得大自在,「獲二殊勝」,得著兩種殊勝的好處,是什麼呢?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這是觀世音菩薩說,「一者,上合十方諸佛」,頭一樣,往上說契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人人都有本有的妙,佛證果,證得不可思議的安樂,「本妙覺心」根本上就是不思議的一個知覺的心,我修習這個,他對釋迦佛說,「與佛如來同一慈力」,都同是一樣大慈悲的力量。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這是觀世音菩薩所證的果位,「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這六道有天道,也是凡夫,比人間福報大,第二是人道,第叁是阿修羅道,這算叁善道,都有善根;還有叁惡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不但上合諸佛慈力,還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這就是見出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怎麼個理呢?「與諸衆生,同一悲仰」,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這種願力,我與六道衆生一樣,有悲哀的事情、痛苦的事情,一味的仰望諸佛拯救,我們世間人誰有痛苦的事情不可解,一念觀世音菩薩就解脫了,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怕你不念,你一念,當時的危難就解除,衆生悲哀,我也是一樣悲哀,衆生仰望著諸佛普救、我也是仰望著諸佛普救。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這一段文是總起來發明全體大用,「由我供養觀音如來」,這是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佛,「蒙彼如來」,蒙彼觀世音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授給我如幻,世間上一切萬事萬物,無非是如幻如化,轉眼就成空,用這個意思「聞熏聞修」,我起初用這個聞性,由這裏開的悟,還是用這個聞性來熏、用聞性來修行,時時刻刻不離開這個聞性,以這個聞性爲本位,才成了「金剛叁昧」,這個金剛叁昧就能破無明見佛性,由這個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我以這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令我身成叁十二應」,令我得成叁十二應身,現一切相度一切衆生,「入諸國土」,不是光在一個娑婆世界,其余的諸佛國土,我都去度化衆生。
叁十二應
應現聖乘四
一 菩薩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這一段文,這是觀世音菩薩應化身,示現叁十二應身,「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這裏說菩薩入叁摩地,這叁摩地有深有淺,大乘也有叁摩地、小乘也有叁摩地,這是大乘裏頭的叁摩地,這是示現四聖法界,叁十二應的頭一應,若諸菩薩他已經入了正定正受的地位,「進修無漏」,這個佛法到了究竟上,得修無漏行,這個漏大端有叁:欲漏、色漏、無色漏。有漏就是凡夫,欲漏是欲界天,有六層: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欲界天都有男婚女配;色界十八天: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十八層色界天人用的功夫,都有階級,離生喜樂地有叁層、定生喜樂地有叁層、離喜妙樂地有叁層、舍念清淨地有九層,一共十八層天,這都在有漏裏頭,還有形色沒盡,欲漏是有男女婚配沒盡;無色漏有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層天漏在空裏頭,空是無色漏,這個地方要醒悟這個道理,能把這叁種漏都脫離了,這才能到無漏的地位,這個地方在本位上說,「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的大法,漏盡一通,這就要成佛了,他進修無漏,不能說完全的無漏,也就快到了無漏的地步,還要加工進步的修,「勝解現圓」,他這個優勝解悟的這個理,發現圓融無礙了,沒有缺欠的地方,就在這一點就圓滿了,觀世音菩薩說,「我現佛身」,這位菩薩就是等覺的菩薩了,與佛差不多了,與佛差一個階級了,等覺以上就是妙覺果海的佛位,觀世音菩薩缺現前這一念還沒清淨,「我現佛身,而爲說法」,漏盡通了,這個地方才可以勝解現圓,優勝的地方現出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最末後的一著,說這個究竟無漏的大法,該怎麼樣呢?「令其解脫」,他還有欲漏未盡,沒得解脫,若漏盡通了,這就完全了,這是說等覺的菩薩。
二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這說有學位,和無學位就差一步,有學雖有欲漏未盡,「寂靜妙明」,到了寂然不動、靜而無聲,到了寂靜的地方,怎麼叫妙明?心裏明明白白的,入了寂靜,他這個明還不能著在寂靜上,妙是不作寂靜的思想議論,不可思議才叫妙、才叫明,就是一個明明白白的,這個地方引出「寂靜妙明」,大家想想,也不是口議、也不是心思,這叫妙明,在這個地方可以設身處地比量比量,怎麼叫妙明?雖然他沒到無學位,在有學位上,到了寂靜妙明的境界,「勝妙現圓」,他這個不思議的境界圓滿了,「我于彼前」,我在他現前指點他,「現獨覺身」,獨覺是出于無佛世,他自己獨自覺悟的,獨覺是依著緣覺立的名字,緣覺是依十二因緣法悟道,聽佛說十二因緣,二者都是中乘聖人,有修獨覺者,我「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叁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這個有學不是平常的講法,有學問,佛教講有學是還有應當學的還沒學,還有可學的,學到無學位,再沒有可學的了,就成了,是這麼個講法,「斷十二緣」,斷了這十二種因緣,這十二種因緣是人生死的一條大路,關乎叁世,前世有無明爲因,到現世做無明的事又是因,做來世的結果,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叁世,分十二個因緣,頭一個因緣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糊塗!由「無明緣行」,由無明就做糊塗事,「行緣識」,行什麼事就有什麼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