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六)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观音耳根

  

三十二应

  

应现圣乘四

  

一菩萨

  

二独觉

  

三缘觉

  

四声闻

  

应现天身七

  

一梵王身

  

二帝释

  

三自在天

  

四大自在天

  

五天将军

  

六四天王

  

七天王太子

  

应现国民十二

  

一人王

  

二长者

  

三居士

  

四宰官

  

五术士

  

六比丘

  

七比丘尼

  

八优婆塞

  

九优婆夷

  

十内政女人

  

十一童男

  

十二童女

  

应现天龙等九

  

一天众

  

二龙众

  

三药叉

  

四干达婆

  

五阿修罗

  

六紧那罗

  

七摩呼罗伽

  

八常人众

  

九非人众

  

妙应通结

  

十四无畏

  

一苦恼

  

二火烧

  

三水溺

  

四鬼害

  

五刀兵

  

六鬼见

  

七枷锁

  

八贼盗

  

九贪淫

  

十瞋恚

  

十一痴暗

  

十二求男

  

十三求女

  

十四持名

  

无畏通结

  

四不思议

  

一妙容说咒

  

二妙形说咒

  

三博施恳求

  

四供佛利生

  

耳根通结

  

法音自演

  

选择圆通

  

文殊偈颂

  

发心度生

  

三无漏学

  

四种律仪

  

一断淫

  

二断杀

  

三断盗

  

四断妄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观音耳根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一节文是第二十五圆通,这是最后,到了结构的地方,所以必要多说,佛说这部经,注意还是在耳根圆通上,第二十五是耳根圆通,是因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耳根灵,所以由耳根上修圆通接近,是这么个道理,要不怎么把耳根搁在最后,这是多多的发挥发挥,让人明白,人人都会修行,「尔时」,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随跟着他接续着说,「观世音菩萨」,菩萨两个字,说具足了就叫菩提萨埵,翻中国话就叫觉有情,他自己觉悟了,再觉悟一切没开悟的有情众生,简略言之就叫菩萨,这位菩萨的别名叫观世音,他是寻声救苦,听见哪里有苦难的事情,你一念观世音菩萨,当时就得救,这种事情我就经过不少,实实在在是灵验,他观世间上的音声,寻声救苦,原题的本名字叫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各有本位,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着佛顶礼,这是最恭敬的礼,「而白佛言」,对佛表白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我回想在往昔无数的恒河沙劫,时间太长了,「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就在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名叫观世音佛,这位菩萨是后来才用的名字,叫观世音菩萨,佛法不讲犯圣讳,佛还愿意因你这个名字,把我这个名字提起来了,是这么个道理;这时候我们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怕犯圣讳,在那很久劫以前,「我于彼佛」,我于观音佛前,「发菩提心」,怎么叫菩提心?我自己觉悟了,「发菩提心」,再觉悟世间上一切有情的众生,我让他转情归理,是叫一切众生觉悟,认识自己,「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彼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一入手修行,从闻性发起思惟的观念,闻、思这两个字搁在一块,就叫修行。人在世界上,都观念声色,都着在形相上,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都迷在六尘上,不认识自己了,自己就是见、闻、觉、知;教你见自见、知自知,人自己不承认,就认识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岂不知见、闻、觉、知才是我。由闻、思、修,闻着这种道理,转过来观念,闻自己这个闻,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个闻是常常的不断思惟,这个思惟就是观念,时时不忘我这个闻性,回生换熟,把见、闻、觉、知都放弃了,都着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这是我们人错的地方、吃亏的地方。佛出世没有旁的,就是教人转过来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都习惯了,拿眼、耳、鼻、舌、身、意当自己的,怎么办呢?你得转过这个观念来,你时时观念见自见、闻自闻、觉自觉、知自知就对了。从闻思上,就是从闻性上,不是从闻听见我说什么话,不是这个,什么话都不用管,他说话我就闻见了,就照着我这个闻说,不讲他说的话有什么动机,就从这个闻上,你要知道这个闻是他自己,你得常常的思惟,别忘了,我们这个人时时这个我忘不了,拿着我的就当了我啦,这个身体是我的身体,是我使唤的物,拿这个当了自己了,自己不认得自己,这个地方才说「从闻思修」,从闻常常的思惟、观念,以闻为闻,也可以说观念自己这个闻性,从闻这里思惟不断,以这个就叫修行,「从闻思修」,修得有效验,「入三摩地」,先得正定正受,观念自己的闻性,不打妄想,就有正当的享受,正定、正受这叫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闻中」,起初我在闻性之中,得着效验,什么效验呢?「入流亡所」,入了闻性之流,闻性是无生死的,「入流亡所」,怎么叫亡所呢?亡其所知,佛法不让人起执着性,我们人所执着的都是有生死的,无生死的地方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入闻性的流,有什么好处?就亡其所,他没有所执着的地方,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所入既寂」,这个所入既然已经寂静无声,当然是有动静才显出声音,动静这二相不生出动静的这个分别相来,就观这个未有的闻;闻分三样,有所闻、能闻、本闻,这个声音是所闻的,所闻必有个能闻的,能所双亡,都把他去了,都亡了才好,这是「入流亡所」,佛法就是破执着性,你一入闻性之流,就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