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P12

  ..續本文上一頁」,阿難尊者對佛說,我自己雖然沒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我發願先度末劫一切的衆生,「世尊,此諸衆生,去佛漸遠」,到了末世,佛法就不興盛了,邪道振興了,後來的衆生慢慢的與佛道就遠離了,因什麼遠了?就是出了一分「邪師說法」,邪魔外道也傳法,太多了,「如恒河沙」,如恒河沙之多,不光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和恒河沙那麼多,除了佛這麼說,旁人誰敢這麼說?邪師出世說法,人心都離佛法遠了,欲想著那個時候度化衆生,「欲攝其心」,有什麼好法子「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道場一立,人人都知道邪正了,與魔的事情遠離開了,「于菩提心得無退屈」,在這裏發菩提心,也就不會退轉了。以下是佛贊許。

  

  叁無漏學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沈溺。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這段文是佛贊揚阿難問的對話,所以佛說,「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佛說你問的道理善之又善,「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沈溺」,你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你這是一份慈悲心,你要立「楞嚴道場」給世間人銷災免難,救護末劫沈溺在苦海的衆生,你既然替衆生問,當然我給你說,「汝今谛聽」,你審定實了,用心聽著,「當爲汝說」,當然我給你說一說,佛說到這裏,「阿難大衆,唯然奉教」,阿難與大衆唯然奉教。以下宣說根本成法,先總說。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佛告訴阿難,立道場以戒爲根本,「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你往常聽我說過,不是現在才聽到,毗奈耶就是律藏,學佛的人應當學佛的戒律,毗奈耶中宣說修行的法,有叁樣決定的真實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這是佛對他說立道場入手修行的這種道理,這個毗奈耶就是律部裏頭,宣說這個修行有叁種決定義,絲毫也不許錯的,「所謂攝心爲戒」,頭一樣就是持戒,心裏不要胡思亂想,把心收攝住了,這就叫戒,你要胡思亂想就是犯戒,怎麼個理呢?非戒不能修行,「因戒生定」,有一定的戒律,有許多不可以做的,你注意,記在心裏,時時的保守,把心攝住了,有什麼好處呢?「因戒生定」,修禅定的功夫,是以持戒爲根本,不受戒沒有定力,你有戒行心不亂想,自然就有定力,因有定力,「因定發慧」,自然的發出真正的智慧來,戒、定、慧叫叁學,學戒、學定、學慧這是叁次第學,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不管是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必得這麼入手,「是則名爲叁無漏學」,這個名字叫叁無漏學,詳細說就是身、口、意叁樣,身不守規矩、口隨便亂說、意隨便亂想,這都是漏落的地方,身所戒的叁樣是殺、盜、淫,口所戒的是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惡口是不遜之言、绮诘是不相幹的話、妄言是指空爲有、兩舌是鬥構兩頭,打官事鬧饑荒,意有叁:是貪心、瞋心、癡心,一共是十大惡,要把十大惡去了,就是十大善,下作惡這叫止惡,你要再行善事那更好了,十惡轉成十善,這就是修行的真法,這叫叁無漏學。以下別示四重以障無漏,先牒征,後詳示,初詳示淫戒。

  

  四種律儀

  

  一斷淫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叁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先標起來,底下詳細釋之,「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爲戒?」怎麼叫戒?以下先詳示淫戒,「若諸世界六道衆生」,設若是世界上六道的衆生,「其心不淫」,沒有淫欲心,「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若沒有這個心就脫出生死了,就不隨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你要修正定正受,根本上是爲出塵勞之苦,「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心不能除盡,你出不了塵,「縱有多智,禅定現前」,縱令你有頂大的智慧,有很深的禅定現前,「如不斷淫」,要不戒淫也不行,如果你不斷淫,「必落魔道」,將來你就落于魔道,魔也有品級,「上品魔王」,上品魔王做完了就得下地獄,不是成了魔王就好了,「中品魔民」,中品給魔王作老百姓,「下品魔女」,迷世間的人,「彼等諸魔亦有徒衆」,佛說像這些魔王也有許多徒弟,「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各各都說他們這個道理能成無上道,沒有比這個理再高的,佛告訴說,「我滅度後」,我要入滅以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以後末法之中魔民就多了,「熾盛世間」,在世間上就像火熾的那麼厲害,「廣行貪淫」,這些魔廣行淫欲,「爲善知識」,他的徒衆都叫他爲善知識,把世間人迷惑住了,這是佛囑咐別上他的當,「令諸衆生落愛見坑」,這愛見就是成淫欲的根本,這還有好嗎?「失菩提路」,佛對阿難說,我入滅後,你宣傳佛法,你要知道世間上是很危險的,入了愛見坑就失去菩提路,「汝教世人修叁摩地」,你要教化世間上的人修正定正受,「先斷心淫」,先斷淫欲心,不斷不能修,「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佛說的這些話,這是不許更改的,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教誨,別含糊了!「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禅定者」,佛對阿難說的最要緊的修行話,若想修行禅定,還不斷淫, 「如蒸沙石,欲其成飯」,說一個比喻就如同蒸沙子石頭,想煮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你經百千劫也不能煮成飯,「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根本沙子不是飯的根本,你要修行,根本這就不是修行的事情,拿這個做個比喻,「汝以淫身,求佛妙果」,佛對阿難說,你要想不斷淫欲,拿淫欲的身求佛不可思議的佛果是錯的,「縱得妙悟」,就算你有智慧開悟了,那也不行,「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叁塗,必不能出」,這裏佛說的比喻很沈重了,什麼叫叁塗?刀塗、血塗、火塗,豬羊雞鴨、魚鼈蝦蟹這都有叁種苦,以淫爲根本,叁塗之苦必定不能脫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你想修不生不滅的佛果,哪一條路能修證到?「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必定使令淫機身心俱都斷了,把這個斷性也斷沒有了,「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在佛的菩提果上才能希求冀望可以成就,「如我此說,名爲佛說」,照我這樣說才叫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不照此說就是波旬魔王之說。以下第二殺戒。

  

  二斷殺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爲大力鬼。中品則爲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爲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爲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衆生肉。名爲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叁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雲何是人。得出叁界。汝教世人修叁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爲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于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何大悲。取諸衆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上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叁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爲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此段說明戒殺,佛對阿難說,「又諸世界六道衆生」,世界六道的衆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要想修行先戒殺生,其心中不殺,自然就不隨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你修叁昧本應當出塵勞之苦,「殺心不除」,殺心要不除,「塵不可出」,塵勞之苦出不去,「縱有多智,禅定現前」,縱令你有多大的智慧,乃至禅定功夫現前,「如不斷殺」,如果不斷殺業,「必落神道」,必定落于鬼神之道,「上品之人爲大力鬼」,上品爲大力鬼神,「中品則爲飛行夜叉」,中品爲空中飛的夜叉,「諸鬼帥等」,諸鬼裏頭還有大帥領導他們,「下品當爲地行羅剎」,下品在地上行的叫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衆」,鬼神是個總名,他也收不少徒弟,「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各各都說將來成無上佛道,「我滅度後」,佛說我滅度以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這類的鬼神極多,「熾盛世間」,就像熾盛的火,盛行于世,「自言食肉得菩提路」,他說吃肉能可以得證佛的菩提果位,佛對阿…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