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P15

  ..续本文上一页是说菩萨的眼睛,看见一世界的众生就像百千个蚊虫,在一个器皿之中叫唤,菩萨也是人成的,蚊虫也是个动物、人也是个动物,拿蛀虫比方人在世界上就是这么个样子,这是警觉世人,自己有极大的法身,自己不承认,要认这个小的,这是激发人要认得自己,这是说果位上的菩萨才能见这个样子,这里有先说因后说果的、有先说果后说因的,是怎么个意思?他哪边事情多就先说哪边,因地的事情经验的多,他就说因,怎么修行的、怎么炼成的,他要是果地上的事情多,他就先说果,前边他已经证到菩萨的果位了,这是他所见的,果位从哪里来的?有果必从因上来的,这底下说,「逢佛未几」,我在因地之中遇见佛,没有多少的时间,「得无生忍」,那时就证了无生忍的果位,「尔时心开」,那时候我心里头就大开圆解,心里明白了,这是先说果,「逢佛未几」,这是说因,「乃见东方不动佛国」,心一开悟,看的就远了,东方为群动之首,虽然是群动之首,然而还有不动的佛国,说到这里,这是表示动静一如,那时我才「为法王子」,这是说在因地行菩萨道,为法王子,「事十方佛」,侍奉十方的诸佛,「身心发光」,那时候我身也发光、心也发光,身是相分、心是见分,见相二分都发出光来,「洞彻无碍」,洞是空空洞洞的、彻是没有挡住的,都透彻了,一点障碍也没有,我证到这个地方,「佛问圆通」,佛问我圆通的道理,「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我观察风力无依,我这才醒悟了知觉的道路,「入三摩地」,入了正定正受,「合十方佛」,由此才与十方佛都合成一体,由这合成一体,「传一妙心」,仍然是普度众生,所传的就是一个不思议的心,大家要知道,说到这里就是说到究竟了,前边说妙,最后还是一个不思议的心,以这个法修,「斯为第一」,就算是第一。

  五空藏空大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虚空藏菩萨他自己说果位上的事,证到果位所得的功效,「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虚空是广大无边,藏是实实在在的有所藏,就叫藏,这虚空无所不包、无所不藏,无有边际,这是菩萨的别号;菩萨是略言,说全了是菩提萨埵,翻觉有情,他自己觉悟了,让世界上一切的人都得觉悟,这位菩萨身份很重,与佛相去不远,「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这是照旧的一定的仪礼,对佛表白说,「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到这里这是一段文,先说他证果的意思,后边再说因地是怎么参学的,这是佛吩咐弟子们各说各的因果来历,让法会大众听,以令后来人学,从座位起来对佛说,「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我在定光佛所得无边身,那时定光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师,他说我与如来很早就是同参道友,佛是早证菩提,各人根性不同,所以虚空藏菩萨还没成佛,他与释迦佛往昔在定光佛那个处所,就已经得了无边身,什么叫得无边身?他是观虚空成的道,所以说你无论观哪一法,或是观有情、或是观无情,观的功夫纯了,就可以证果,他是观虚空证的果,这虚空是无量无边的,他在恒河沙数劫以前,就得证无量无边的身体,「尔时手执四大宝珠」,就在定光佛的那个时候,就有了神通,得了无边身,这里有体有用,「手执四大宝珠」,并没有旁的,都是在自己的知见里头,怎么成的四大宝珠呢?在佛法里发明世间法,总不离见相二分,以这二分为根本,他说四大宝珠,这是以见分观相分现出来的,这相分是地、水、火、风,有形相的一分子,他观地、水、火、风的这个知见,这是无形相的,属于见分。所以由体得用,「尔时手执四大宝珠」,他这个时候是随意发动,随意就能做,「照明十方微尘佛剎」,这是四大宝珠的光明,能普照十方有微尘数的这些佛剎,佛住的地方叫剎,往往问出家人住在哪个宝剎,就是哪一个佛庙,释迦牟尼佛的剎就是这个娑婆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就像微尘数那么多,谁造的呢?就是他的见分,所有的佛剎离不开地、水、火、风,发明广大无边的这个意思,说这个道理,这都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事情,把这个理明白了,起这个观念,时候到了一样成佛,他这是说由体上显出用来,「又于自心现大圆镜」,这就是说根本智,于自己心性之中现出大圆镜智,转入识成四智,「内放十种微妙宝光」,就在大圆镜中放出来十种微妙宝光,微者不可分别、妙是不可思议,这种光明称为宝光,「流灌十方」,这个宝光流注灌满了十方,「尽虚空际」,把虚空的边际尽了,到什么地方?这个虚空当然是无边了,把这个娑婆世界就超出去了,到了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了,世界边上就有香水海,香水海里头就出来幢王剎,幢王刹也是佛的住处,高大无边了,这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了,这个虚空当然是什么世界都达到了,这就光说这么一点,无量无边的世界都能达到了,这是人人能做到的事。这不是说闲话,你要想发财致富也是关于因果,有做到、做不到的,你要成就自己根本上的事情,就是成佛这一个名字,人人都做得到,也不论是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人人有份,是怎么个意思呢?佛者觉也,就是个知觉,我们这个知觉都用错了,用错了就受苦,用对了就成佛,成佛是人的本份事,不像旁门外道,学那些奇奇怪怪的事,这是本份事,不算妄作妄为。佛特意的在法会之中,二十五位大士,小乘的圣人是罗汉、大乘的圣人是菩萨,还都没成佛,就在这时候让法会及将来的人照这个学,这是说从香水海里头出来的幢王剎,高到极点,这就不能说多高了,为一切幢之王,当下修庙的地方有十面的、有八面的,名字叫幢,剎是佛居住的地方,「诸幢王剎来入镜内」,这个镜是他自己本身发出去的,「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尽其虚空的边际,这就不可限量了,「诸幢王剎来入镜内」,他从心中发出的大圆镜,就是无量无边的光明,「涉入我身」,这个幢王剎他是在香水海里头,都「涉入我身」,虚空藏菩萨自己说,说与他的身体都交接在一块,因什么可以容纳呢?恐怕人不信,「身同虚空」,他观虚空观来观去的,这个身体就成了虚空,所以我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佛法,总拿这个身体当自己,不知道身体是自己所使唤的一个物,把自己放弃了,自己从来也没有生死,人自己误认了,这地方要不是佛给你说明白了,佛有这么大的身份、有这么大的智慧,谁肯信?就是这样,不信的人还很多,「不相妨碍」,说是香水海里的幢王剎,这么高、这么大,也是一样容纳在身体里头,「身能善入微尘国土」,转过来又说,我这个身体就是法身,善于入微尘数的国土,这国土是照着佛国说,你就说这四大部洲,我们在南瞻部洲,一个南瞻部洲还没站过来,要站过来才比如世界上微尘的那么一点,就是这么个样子,「广行佛事」,做什么呢?度化众生为佛事,虽然是这么样容纳一切,「得大随顺」,哪一样也没有违背、哪一样也没有做不到的,得这个广大的随顺,这是把果地上说完了,底下说他因什么到这个身分呢?有这个神通呢?底下说「此大神力」,这个最广大的神通智力,这个力都在这个智上,「由我谛观四大无依」,由哪来的呢?得有观念的功夫,这佛法用功,没有旁的,大家知道,你悟到哪种理,你就观念哪种理,就是观念的功夫,以观念为用功,没有点穴运气那些事情,这是说他因什么得果位,「由我谛观」,谛就是审察实了,观照「四大无依」,大指地、水、火、风,因什么呢?一切唯心造,就是因为人的妄心所起的,没有一定的依归、也没有一定的依止,打哪来的呢?「妄想生灭」,这一句话就给你说的彻底了,这人就是妄想,什么叫妄想呢?自己的事情不办,竟做身外不相干的事情,随着不相干的事情受苦,受乐的时候不多,苦的时候多,天上享乐的时候比人间多,天上寿命比人间长,到死的时候也不容易死,也是顶痛苦,这下一句话就彻底了,是「妄想生灭」,你就说这个虚空有多少的国土、佛现身,这统统都是一切唯心造,心就是妄想,佛就是妄想所造,有生有灭的,佛在哪个地方?大家要知道,这佛的国土,不管哪一位佛的国土,佛有恒河沙数之多,就远去了,国土的事情是从妄想上来的,「虚空无二」,也都是虚妄的,虚空是不可得、也不可见,就是个虚空,你看撑满了虚空是谁﹖就是自己的知觉,不是旁的,所以说「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国也是与这个虚空不二,所有一切一切的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数的世界发明出来,由这个观照的功夫成了虚空藏菩萨,所以这个虚空包藏一切,由这里得无生法忍,「佛问圆通」,佛问我得到圆满通达一切,从哪儿入手?「我以观察虚空无边」,从哪里入手啊?人人都能做到,没有这么长的工夫,没有这个信心,「我以观察处空无边」,我就是观这个,没有旁的巧法子,我以观念觉察虚空是无量无边,我这个心也是无量无边,由这里「入三摩地」,三摩地翻正定正受,得了正正当当的、完全的大定,得了相当的享受,「妙力圆明」,这个妙法的能力,就是在不思议的心,不思议的心的力量无量无边,「斯为第一」,这才算是佛法中修行的第一法,我以这个为第…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