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說菩薩的眼睛,看見一世界的衆生就像百千個蚊蟲,在一個器皿之中叫喚,菩薩也是人成的,蚊蟲也是個動物、人也是個動物,拿蛀蟲比方人在世界上就是這麼個樣子,這是警覺世人,自己有極大的法身,自己不承認,要認這個小的,這是激發人要認得自己,這是說果位上的菩薩才能見這個樣子,這裏有先說因後說果的、有先說果後說因的,是怎麼個意思?他哪邊事情多就先說哪邊,因地的事情經驗的多,他就說因,怎麼修行的、怎麼煉成的,他要是果地上的事情多,他就先說果,前邊他已經證到菩薩的果位了,這是他所見的,果位從哪裏來的?有果必從因上來的,這底下說,「逢佛未幾」,我在因地之中遇見佛,沒有多少的時間,「得無生忍」,那時就證了無生忍的果位,「爾時心開」,那時候我心裏頭就大開圓解,心裏明白了,這是先說果,「逢佛未幾」,這是說因,「乃見東方不動佛國」,心一開悟,看的就遠了,東方爲群動之首,雖然是群動之首,然而還有不動的佛國,說到這裏,這是表示動靜一如,那時我才「爲法王子」,這是說在因地行菩薩道,爲法王子,「事十方佛」,侍奉十方的諸佛,「身心發光」,那時候我身也發光、心也發光,身是相分、心是見分,見相二分都發出光來,「洞徹無礙」,洞是空空洞洞的、徹是沒有擋住的,都透徹了,一點障礙也沒有,我證到這個地方,「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的道理,「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我觀察風力無依,我這才醒悟了知覺的道路,「入叁摩地」,入了正定正受,「合十方佛」,由此才與十方佛都合成一體,由這合成一體,「傳一妙心」,仍然是普度衆生,所傳的就是一個不思議的心,大家要知道,說到這裏就是說到究竟了,前邊說妙,最後還是一個不思議的心,以這個法修,「斯爲第一」,就算是第一。
五空藏空大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妙力圓明。斯爲第一。
這一段文是虛空藏菩薩他自己說果位上的事,證到果位所得的功效,「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虛空是廣大無邊,藏是實實在在的有所藏,就叫藏,這虛空無所不包、無所不藏,無有邊際,這是菩薩的別號;菩薩是略言,說全了是菩提薩埵,翻覺有情,他自己覺悟了,讓世界上一切的人都得覺悟,這位菩薩身份很重,與佛相去不遠,「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這是照舊的一定的儀禮,對佛表白說,「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到這裏這是一段文,先說他證果的意思,後邊再說因地是怎麼參學的,這是佛吩咐弟子們各說各的因果來曆,讓法會大衆聽,以令後來人學,從座位起來對佛說,「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我在定光佛所得無邊身,那時定光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師,他說我與如來很早就是同參道友,佛是早證菩提,各人根性不同,所以虛空藏菩薩還沒成佛,他與釋迦佛往昔在定光佛那個處所,就已經得了無邊身,什麼叫得無邊身?他是觀虛空成的道,所以說你無論觀哪一法,或是觀有情、或是觀無情,觀的功夫純了,就可以證果,他是觀虛空證的果,這虛空是無量無邊的,他在恒河沙數劫以前,就得證無量無邊的身體,「爾時手執四大寶珠」,就在定光佛的那個時候,就有了神通,得了無邊身,這裏有體有用,「手執四大寶珠」,並沒有旁的,都是在自己的知見裏頭,怎麼成的四大寶珠呢?在佛法裏發明世間法,總不離見相二分,以這二分爲根本,他說四大寶珠,這是以見分觀相分現出來的,這相分是地、水、火、風,有形相的一分子,他觀地、水、火、風的這個知見,這是無形相的,屬于見分。所以由體得用,「爾時手執四大寶珠」,他這個時候是隨意發動,隨意就能做,「照明十方微塵佛剎」,這是四大寶珠的光明,能普照十方有微塵數的這些佛剎,佛住的地方叫剎,往往問出家人住在哪個寶剎,就是哪一個佛廟,釋迦牟尼佛的剎就是這個娑婆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就像微塵數那麼多,誰造的呢?就是他的見分,所有的佛剎離不開地、水、火、風,發明廣大無邊的這個意思,說這個道理,這都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事情,把這個理明白了,起這個觀念,時候到了一樣成佛,他這是說由體上顯出用來,「又于自心現大圓鏡」,這就是說根本智,于自己心性之中現出大圓鏡智,轉入識成四智,「內放十種微妙寶光」,就在大圓鏡中放出來十種微妙寶光,微者不可分別、妙是不可思議,這種光明稱爲寶光,「流灌十方」,這個寶光流注灌滿了十方,「盡虛空際」,把虛空的邊際盡了,到什麼地方?這個虛空當然是無邊了,把這個娑婆世界就超出去了,到了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了,世界邊上就有香水海,香水海裏頭就出來幢王剎,幢王刹也是佛的住處,高大無邊了,這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了,這個虛空當然是什麼世界都達到了,這就光說這麼一點,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達到了,這是人人能做到的事。這不是說閑話,你要想發財致富也是關于因果,有做到、做不到的,你要成就自己根本上的事情,就是成佛這一個名字,人人都做得到,也不論是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人人有份,是怎麼個意思呢?佛者覺也,就是個知覺,我們這個知覺都用錯了,用錯了就受苦,用對了就成佛,成佛是人的本份事,不像旁門外道,學那些奇奇怪怪的事,這是本份事,不算妄作妄爲。佛特意的在法會之中,二十五位大士,小乘的聖人是羅漢、大乘的聖人是菩薩,還都沒成佛,就在這時候讓法會及將來的人照這個學,這是說從香水海裏頭出來的幢王剎,高到極點,這就不能說多高了,爲一切幢之王,當下修廟的地方有十面的、有八面的,名字叫幢,剎是佛居住的地方,「諸幢王剎來入鏡內」,這個鏡是他自己本身發出去的,「流灌十方,盡虛空際」,盡其虛空的邊際,這就不可限量了,「諸幢王剎來入鏡內」,他從心中發出的大圓鏡,就是無量無邊的光明,「涉入我身」,這個幢王剎他是在香水海裏頭,都「涉入我身」,虛空藏菩薩自己說,說與他的身體都交接在一塊,因什麼可以容納呢?恐怕人不信,「身同虛空」,他觀虛空觀來觀去的,這個身體就成了虛空,所以我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佛法,總拿這個身體當自己,不知道身體是自己所使喚的一個物,把自己放棄了,自己從來也沒有生死,人自己誤認了,這地方要不是佛給你說明白了,佛有這麼大的身份、有這麼大的智慧,誰肯信?就是這樣,不信的人還很多,「不相妨礙」,說是香水海裏的幢王剎,這麼高、這麼大,也是一樣容納在身體裏頭,「身能善入微塵國土」,轉過來又說,我這個身體就是法身,善于入微塵數的國土,這國土是照著佛國說,你就說這四大部洲,我們在南瞻部洲,一個南瞻部洲還沒站過來,要站過來才比如世界上微塵的那麼一點,就是這麼個樣子,「廣行佛事」,做什麼呢?度化衆生爲佛事,雖然是這麼樣容納一切,「得大隨順」,哪一樣也沒有違背、哪一樣也沒有做不到的,得這個廣大的隨順,這是把果地上說完了,底下說他因什麼到這個身分呢?有這個神通呢?底下說「此大神力」,這個最廣大的神通智力,這個力都在這個智上,「由我谛觀四大無依」,由哪來的呢?得有觀念的功夫,這佛法用功,沒有旁的,大家知道,你悟到哪種理,你就觀念哪種理,就是觀念的功夫,以觀念爲用功,沒有點穴運氣那些事情,這是說他因什麼得果位,「由我谛觀」,谛就是審察實了,觀照「四大無依」,大指地、水、火、風,因什麼呢?一切唯心造,就是因爲人的妄心所起的,沒有一定的依歸、也沒有一定的依止,打哪來的呢?「妄想生滅」,這一句話就給你說的徹底了,這人就是妄想,什麼叫妄想呢?自己的事情不辦,竟做身外不相幹的事情,隨著不相幹的事情受苦,受樂的時候不多,苦的時候多,天上享樂的時候比人間多,天上壽命比人間長,到死的時候也不容易死,也是頂痛苦,這下一句話就徹底了,是「妄想生滅」,你就說這個虛空有多少的國土、佛現身,這統統都是一切唯心造,心就是妄想,佛就是妄想所造,有生有滅的,佛在哪個地方?大家要知道,這佛的國土,不管哪一位佛的國土,佛有恒河沙數之多,就遠去了,國土的事情是從妄想上來的,「虛空無二」,也都是虛妄的,虛空是不可得、也不可見,就是個虛空,你看撐滿了虛空是誰﹖就是自己的知覺,不是旁的,所以說「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國也是與這個虛空不二,所有一切一切的世界,無量無邊、恒河沙數的世界發明出來,由這個觀照的功夫成了虛空藏菩薩,所以這個虛空包藏一切,由這裏得無生法忍,「佛問圓通」,佛問我得到圓滿通達一切,從哪兒入手?「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從哪裏入手啊?人人都能做到,沒有這麼長的工夫,沒有這個信心,「我以觀察處空無邊」,我就是觀這個,沒有旁的巧法子,我以觀念覺察虛空是無量無邊,我這個心也是無量無邊,由這裏「入叁摩地」,叁摩地翻正定正受,得了正正當當的、完全的大定,得了相當的享受,「妙力圓明」,這個妙法的能力,就是在不思議的心,不思議的心的力量無量無邊,「斯爲第一」,這才算是佛法中修行的第一法,我以這個爲第…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