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
六弥勒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徧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此一科文是弥勒菩萨修唯识观,观识大,识就是人的认识,他专观念这个识,观识大他才证了补处的佛位,「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继释迦佛以后成佛的就是弥勒菩萨,那时叫龙华三会,弥勒就翻无能胜,他做慈善的事业很高超,没有胜过他的,他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忆往昔」,我回想过去的事情,「经微尘劫」,经微尘数多之时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那时有一尊佛出世名日月灯明佛,「我从彼佛而得出家」,我从日月灯明佛出的家,「心重世名」,那时候我心里喜好在世间有点名望才好,「好游族姓」,因此好交往富贵人家,大族大姓的人家,「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那时日月灯明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一切唯心造,心是体、识是用,体用不相离,我就依着这个观念心识的功夫,「入三摩地」,入了正定正受,得到功夫的显验,成就了,「历劫以来」,经历若干劫的时间,「以此三昧,事恒沙佛,由这里起侍奉了恒河沙数的这么多的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早先我好走大户人家,好和族姓交往,这时候我才歇下来,好名的心就没有了,「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等到然灯佛出现,我才得了这个没有比他再高上的正定正受,「乃至尽空如来国土」,由此乃至尽虚空如来的国土,「净秽有无」,世界上的是清净的、污秽的,是有、是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大家要知道,不是光弥勒菩萨的一个心变的,大家就是这一个心变,化化无尽、无量无边,一切唯心造,「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他对世尊说,我就是明了这个唯心唯识的道理,「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知道成佛都是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都是由心修成的,「今得授记,次补佛处」,现今我已经得授记,作补处的佛,释迦佛的佛法过去了就是弥勒佛,也就是将来的弥勒佛,「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道理,「我以谛观十方唯识」,十方的世界没有二种成的,无非就是一个识,「识心圆明」,识是用、心是体,体用不相离,圆满了、光明了,「入圆成实」,证这个圆成实性,「远离依他及徧计执」,人在世间上的迷惑,没有旁的,就是依他起性、徧计执性;依他起,你就说名字,都是依他起的,普徧的合计,把这个都可以销灭了,怎么叫依他起?人就对着我、我是对着人,我的名字就叫我,对外就是个人,有人就有我、有我就有人,都是对待起的名字,好对着坏、善对着恶,你不用开口,你一开口就是对待,要不就是徧计执,普徧的合计出来的,就执着住了,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真的,真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知识真心,心是体、识是用,用得对了,这就是真修行,「得无生忍」,得到无生忍的果位,「斯为第一」,我以这个为第一。
七势至根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大势至菩萨观根大悟道,地、水、火、风、空、根、识,这是七大,以这个根大为主,所以最后讲这个根大,在根大以前讲识大,「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大势至称为法王子,这是菩萨修到究竟处,佛为法王,他为法王子,去佛不远了,「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他同类有五十二位都是一样的修行,「即从座起」,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顶礼,对佛表白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我忆想在无量无边的时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那个时候有佛出世名叫无量光,无量无边的光明,这么一位佛,这是照一位佛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十二位佛在这一个劫上继续,在这一个劫中能成十二位佛,「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其最后的佛是第十二位的佛名超日月光,前十一位佛都叫无量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就指的超日月光佛,教导我念佛的正定正受,怎么个修法?底下就说修行的方法,修这个也得知道这个究竟的道理,「譬如有人,一专为亿,一人专忘」,一个人他念着念着就忘了,「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照着这两个人说,「若逢不逢」,见就如同没见着,「或见非见」,或见也可以说相逢见面,见又非见,他有一个念的、有一个不念的,念的可以相见、不念的不能相见,所以说或有见的、有不见的,「二人相忆」,这又转过来了,这是两个人互相念佛,你也忆念、我也忆念,「二忆念深」,这两个想着念佛的意思,越发的深了,「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这就离不开了,两个人念,当然是容易合在一块了,就如同形不离影,有影子就有形相、有形相就有影子,「不相乖异」,这是合一了。
上来这是说一个譬喻,底下叙说事实,「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上边说是两下里相念,自然是能相见,底下扣实了,十方的如来怜念众生,也就像母亲想念儿子,就这么恳切,「若子逃逝」,这儿子不与母亲亲近,他逃走了,逃到远处去了,「虽忆何为」,虽然他母亲想他,也做不到了,这是比喻佛想念众生快生到佛国去,如同母亲想儿子似的;世间人不知道,就如同儿子离开母亲,逃到远处去,母亲虽然忆想也做不到,转过来又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儿子若想念母亲,也如同母亲想念儿子的时候,「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当然是母子生生世世的不能离开了,这底下又扣实了,扣在众生身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若世间上众生的心,「忆佛念佛」,这地方就引到念佛上了,你忆佛是心里头想、念佛是口里头念,心里头想佛、口里头念佛,这还能有错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若是念佛念得恳切,现前就有见佛的,古德念佛,三次见佛,没往生的时候就见着佛了,当来佛来接引也必定见着佛,这是念佛的法门,「去佛不远」,离佛当然不远了,底下又合上容易,「不假方便」,不用什么方便的法,「自得心开」,念佛你要念常了,心里自然会开悟,那是一点不错,我都见过三个五个的,这底下又说了一个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个人要念佛,自然的就受佛的熏染,这比如染香人身上就有香气,念佛的人当然是有佛因,「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底下合这个比喻,拿这个香光庄严的,念佛的人就如同拿香光庄严,这是大势至菩萨说,「我本因地」,我修行由因才能克果,在我因地之中就是念佛,没有二个法,「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得着正定正受,「入无生忍」,是证的果位,「今于此界」,现今我在娑婆世界上,「摄念佛人」,收摄这个念佛的人,「归于净土」,把他们都收来,归到极乐世界,「佛问圆通」,佛要问我怎么得的圆通,「我无选择」,我对于上边所说的法门,我就没有选择,我就是唯独这一个念佛的法子,「都摄六根」,这六根、六尘、六识都可以修行,前边都说过了,地、水、火、风、空、识都说了,这就是一个根-空、根、识这是个根,后说的,这是一个凝结的地方、这是一个究竟的地方,所以在最后,「都摄六根」,念佛怎么能都摄六根?把这六根都收摄住了,怎么个摄法呢?一说大家就知道,不说也有能知道的,你念着佛的时候,眼睛观着佛,有佛像也观着佛、没佛像也观着佛,耳朵听着佛声,鼻子闻这香气,舌头反过来、反过去念佛号,身体礼拜恭敬佛,心里忆念一句佛号,六根都归在这一个地方,这是天然的,你要用旁的法,用不上,只可以一门深入,这六门都归在一块用,这多快呢﹗你就念这一句佛号,这六根都能够清净,「一根返源,六根清净」,在这个地方正合这个道理,这念佛修行的法,没有再超过去的,由这里我一味念着佛,「净念相继」,念佛求生净土,心里头没有旁的杂染,清净地念一句阿弥陀佛,继续不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