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14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六樣,這都叫塵,你要把他看平了呢,你沒有分外的心,好,我也沒有愛;不好,也沒有厭煩,就這麼回事,要在這個地方平等了。佛法是平等,人都偏向,愛哪一樣,他就哪一樣都中意,哪一樣要不愛了,他就扔到一邊去了,這是人吃虧的地方,「此見妙明」,妙明與空塵,「亦複如是」也就是妙明和空塵沒有一個是非,這話又講回去了,「無是亦無非是」,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是,你要這麼,就看平等了,就照著一個見性說吧!見、聞、齅、嘗、覺、知六個,就不說這六個了;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六個,也是不說,就說一個空塵。這個空啊,我們眼睛看的虛空啊,這也在相以內,這有形有相的,也在塵裏頭,說這個空啊和這個塵,這都是個對相,見聞是個能對的、空塵是所對的,能對對著所對,這個地方,要按佛說,他統統的就是一個,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哪個是是?哪個是非呢?「無是也與非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這兩句文繼續上文,上文「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是承著這兩句話說的,「佛言,此見妙明」,就是說人的眼有見性,人的眼怎麼會見呢?都會看見吶,這就是指著這個見,人人都有看見的見,那可說是妙明,不是起分別的那個明明白白的那個明,說我明白了,我們人這個明白都是照著心裏頭素常那個思想,或者說個講解,比喻說的話我明白了,普通人說的話叫明白,底下說這個妙明-

  

  「此見妙明」,人人都有這個見性,人人有見性,可只知道這麼用、這麼使喚,不知道根本上是一個妙明,要知道是妙明,這個見就沒有用錯了,不知道是妙明就用錯了,怎麼個意思呢?這個妙明是不做分別、不做思想議論,沒有思想議論、沒有分別的心,光剩下這個明明白白的這個心,這個名字叫妙。這個妙明,一共是兩大分子,這是一個知見的一分子,這個見字是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代表,眼睛見、耳朵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感覺、心裏頭知道,都在這個見上,這個見要知道妙呢,是一妙一切妙!齅、嘗、覺、知都是妙!「佛說,此見」,人人都有看見這個見,這個知見,人都是用在分別上了,怎麼叫分別呢?所見、能見就錯了,你不知道自己根本上有個見,我們這個人要根本上沒有見都不會見了。你假比看見了,說這是個佛像,你這是見,見就是所見的,人家說是個佛像,我也去認得這也是個佛像,這是有個分別的見,這個地方不妙,根本上這個見,本有這個見,不是所見,不是所見的相,你假比見了佛像,那也是所見的相,你見人的相貌,你見了世界、宇宙、山河大地,各有各相,這都是所見,所見從哪裏來的呢?你有能看見的見,有個能見,因有所見,你才顯出能見;因有能見,你才顯出所見,能見和所見是對待法,人都著在所見上,能見的不知道,本見更不知道。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本見,就叫妙明,我們人都是所見,所看見的這算見,也不知道所看見的你見著了,是誰見著呢?他不知道有個能見,能見與所見才顯出一個見,從哪來的呢?根本上沒有個見吶,人不知道啊!我們人所以迷惑,都迷惑在這個所見上了,都知道這個所見。見有叁種:本見、能見、所見,我們人都用這個所見,余的都不知道啦,這是我們人吃虧的地方,所以,我們這個名字都叫凡人,凡就是大凡普通的這個人,都是那麼地,他也這麼地、我也這麼地;你要把這個見明白了,你就是賢人;你要能用這個見,就是聖人;你要用到究竟,就是佛,這都在這上面,大家要知道,「此見妙明」從哪來的?怎麼就知道「此見妙明」啊,說「與諸空塵,亦複如是」,這個見是個妙明,他見什麼東西、對著什麼都有個對相,「與諸空塵」,空塵是形相的一分子,見是知見上的一分子,這是兩分,「此見妙明,與諸空塵」,空是虛空,塵是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叫塵,連虛空也叫塵,這都是塵上的相,這算一分子,一共是兩分子:知見是一分子、形相是一分子;「此見妙明」是一分子,這是個見分,「與諸空塵」這也是一分子,這是個相分,見分、相分這二分,人都分開了,不但分開了,還著在一面了,把這個見分不管了,管什麼呢?就管眼前所看見的見,看見什麼、所見什麼都錯了!世界上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樣,眼見的有形有色的東西,長短方圓、青黃赤白這都叫色,耳朵聞的聲音這也叫色,都在色裏頭,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六塵,眼睛見的色、耳朵聞的聲音、鼻子聞的香臭、舌頭嘗的什麼苦辣酸甜、身上感覺的痛癢酸麻、心裏頭分別的是非邪正,這統統都叫塵,都叫這個塵把人的知覺、知見迷惑了,人都在這上頭造業,連我也在內,這是講經講到這兒了,要不講這個,也就迷惑了,也都著在這個形相上了,何況還不講呢?不是更迷惑了,這是佛給說開了。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這個諸不是虛空就是形相,有形相都叫塵,連虛空也叫塵,這是兩分子,底下還有一句話「亦複如是」,「亦複如是」指什麼說?也是這麼地,「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這是兩個意思,怎麼說成一樣?要向上邊找,這個文殊,這是人名-文殊菩薩,我就是一個文殊,沒有兩個文殊,還有一個文殊?還有個是文殊嗎?或者還說是文殊、還說非文殊嗎?這一個人不就說兩半了嗎?本來就是一個,人人都可以承認了,哪個人不承認呢?是一個!你就是兩個名字,也是一個!拿這個做一個比例,說這句話有什麼用處呢?比例什麼呢?比例這個見!「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簡單說,知見的一分子,空塵算一分子、形相是一分子,這兩分子,說這些個啰嗦話幹什麼呢?爲什麼呢?就說這兩樣就是一樣,就這麼一句話,誰承認呢?這兩樣就是一樣,世界上誰承認呢?這兩樣成一樣,連知見這一分子都不認得了,光認得形相這一分子,假如說,這個身體走動,你知道這個身子是誰啊?這是我的身體啊!這是你的身體,要你知道是我的呢?這是誰啊?就不問了,不知道了,這就是一個見分。

  

  這個見分和相分本來就是一個,可是人都忘了,忘在一邊了,把這個見分忘了,光用這個相分,這個身體就是我,不錯!就是這個。所以,這兩種是一種事情,人都撇開一面,把這個見分-知見的一分子撇開了,迷惑了,不承認了,完全的都著在形相這一分子,著在空塵上,這是人的錯處。佛說法都是讓人知道,這兩分子就是一分子,你別光是認得一邊,你要認得一邊去,這就錯了,事情愈弄愈痛苦。這個理,佛在這個地方一直都說了,上來也說了不少,這個地方也得說一說,不說,這文就連不上了。文殊,就是一個文殊,沒有第二個文殊,「實無是非二相」,沒有個是文殊、沒有個非文殊,沒有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你知道這個文殊,沒有個是文殊、沒有個非文殊,當然是一個了,你要知道是一個,你還不知道啊!見分和相分還是一個,本是一個,你偏到一邊去了,「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也就是你這個文殊,就是一個文殊,沒有一個是文殊、沒有一個非文殊,「亦複如是」,也是這個樣,這還不明白啊?說這個樣該怎麼樣?有什麼好處呢?道理就在這兒!「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這個真實的道理都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說「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根本上就是不思議!「此見妙明」,根本上他就是一個妙明,你要問明白了這個妙明就是無上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位,在這個地方你要看真了、在這個地方你要觀念成了,就能成佛,這誰能知道呢?佛把這些話說開了,說「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沒有比他再高上的這種覺道,菩提這兩個字翻知覺的這個大道理,這底下,無上的菩提啊,怎麼解釋呢?說「淨圓真心」,沒有什麼東西,就是人的心,人人都有心,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哪個人沒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心就是知覺,佛者覺也,自己不覺悟,這底下,引到這個地方,上邊說「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底下把這個說完了,底下又說「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根本上就是一個不分別、不起思想的一個明白,這個明白不是我們所明白、能明白,這個明白是本有的明白,就是叫妙明,沒有分別心,光是一個明白,大家聽了這個話記住了,常常可以演習演習,也沒有分別心,這個明白什麼樣呢?你自己看看,看看自己的明白,你這麼一看沒有什麼,什麼也沒有,就是明白,你還要明白個什麼東西呢?到這個地方得要注意,「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淨是清清淨淨的,圓滿一點也不少、一點也不虧,真實不虛的,就是人的這個心,哪個人沒有心?我們人的心都自己用錯了,心就不認得心了,怎麼不認得心呢?人這個心啊,你要是求實,都是以緣影爲心,心裏頭攀緣的影子,拿這個當心,好比我說的這個話,他說是不錯,他說「此見妙明」,我就心裏頭記住了這個「此見妙明」,你知道「此見妙明」,這是個聲音,這是個名字,你知道「此見妙明」的這個,他是真心,大家要知道,他把這個「此見妙明」都擱在一塊,擱在一塊還不錯啊,光認得「此見妙明」,他說他明白了,其實拿這個迷惑了,拿這個顯時是你的知覺是不分別、不起思議的那個明白,這才是無上的佛果,「淨圓真心」,就是清淨沒有汙染,我們這個人的心都染了,拿聲色貨利把心都染了,圓是一樣也不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是從外頭得來的,自己本有的就是一個真心,真心不妄用,我常說,人都拿著影子當心,我說句話吧,光把這話記住,沒把這個理也記住了,心裏有這麼個影子,這叫緣影爲心,不應當用的時候用,這是個妄想心,這都在所知覺上,隨著所知覺迷惑,連能知覺都做不到,這地方說的本有的知覺,沒有這些啰嗦,說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說到這兒,底…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