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15

  ..續本文上一頁下就說「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妄是做錯了,虛妄的,你要有這麼一個菩提心,本來就是佛心,因什麼不成佛呢?妄!你是妄作、妄爲、妄想,不應當想的都想了,心用錯了,「妄爲色空」,妄爲有形色、有空,這是相分,誰知道這個形色虛空呢?形色虛空這是個相分,見、聞、覺、知這是個見分,這兩樣就迷惑了,你要光知道這個見聞,要撂下這個色空,這是小乘的聖人,這還是得個偏空理;你知道這個色空就是聞見、聞見就是色空,他就是一體,你不起這個分別,這就是中道,這是佛的知見。上頭拿兩樣引出來了,說「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也是一體,說一體得說一體的好處,「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這就對了。

  

  底下又說人的不對,說你們這都是本真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因什麼你用錯了?妄作、妄爲、妄想,「妄爲色空,及與聞見」,拿你那個所聞、所知、所見,妄爲外邊有色有空,你要不起這個分別,連色空帶聞見,統統都是無上的菩提,大家這個地方得要知道,說到這裏,我們爲什麼都弄了兩樣呢?說這個色空是色空、見聞是見聞,也有說聞見的,聞見是聞見,這是怎麼回事呢?佛又給說開了,說你們這個聞見和色空本是一個,你怎麼看成兩個呢?說個比喻,「如第二月」,空中本是一個月,你的眼睛有了毛病,你就看出兩個月來,或者你把這個眼一捏啰,捏成了,一看看花了,看成兩個了。所以,一看成兩個月,這是你的病眼,究竟是一個月,你說這個色和空算一面的形相,見聞和色空這是一個,離了見聞沒有色空、離了色空沒有見聞,大家要知道,這個理在哪兒評論呢?見聞是個知覺、色空是個形相,一個形相、一個知覺,我們這個人誰都承認,知覺不錯,無形無相有知覺,形相沒有知覺,這是兩樣,豈不知這就是一樣,佛出世才給人說明白了,怎麼知道就是一樣?得說出個憑據來,這兩樣你一比量,根本上就是一樣,怎麼比量呢?你離了知覺就沒有這個色塵、離開色塵就沒有知覺,你們諸位打打這個算盤,他這兩樣是並起的,你要是單起,倒是先有形相?還是先有知覺?這個話你就說不通,讓你自己來說,若是說先有形相,形相在先,要沒有知覺,誰知道形相?你怎麼說先有形相呢?諸位想想是不是?再轉過來,說先有知覺,沒有形相,若是沒有形相,你知道個什麼東西?你覺什麼東西?你們諸位打這個算盤,這兩樣是一塊起的,離了知覺沒有形相、離了形相沒有知覺,這個道理,所以佛說是一個,這個道理你把他研究真了,不是馬馬虎虎的,說了就算了,你要知道這個道理,你還分別什麼?你就不必分別了,他本是一體,一個月你看成兩個月,這怨誰呢?這不是眼睛有病,看錯了!「妄爲色空,及與聞見」,這個色空是一個相分、聞見是知見的一分子,我們人總疑惑著知見是知見、形色是形色,其實離了形色沒有知見、離了知見沒有形色;人啊,遇到色是色、見是見,分開了,這是虛妄的,「妄爲色空,及與聞見」,這是怎麼回事情呢?比喻「如第二月」,色和空本是一體,好比一個月,你看成兩個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一個月你看成兩個月,你眼睛還有毛病,這本是一個,這表示什麼呢?這個形色、虛空和見聞本是一體,上頭表示過一次了,離開見聞就沒有色空、離開色空就沒有見聞,一個形相、一個知覺,色空是個形相、見聞就是個知覺,你離開知覺,哪兒還有形相?誰承認他是形相?離開形相,知覺就沒有寄托的地方,知覺在哪兒寄托呢?這兩種東西根本上就是一種,說「如第二月」,就如同本是一個月,你看成兩個月亮,你能說「誰爲是月?又誰非月?」哪兒算是真月?哪兒是假月?說到這兒佛又叫-

  

  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文殊,但一月真」,見聞與色空本是兩樣,你要是知道這個理,這兩樣就是一樣,「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在這其中,自然的就沒有哪個是月、哪個非月,你在其中你要說,哪個是見聞?哪個是色空?離了色空沒有聞見、離了聞見沒有色空,打根本上解決,「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佛知道法會大衆不明白這個理,佛說他們不對,說「是以汝今」,指法會大衆,你們現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觀見是一個有知覺的,塵是指著色空,這種種的發明,發明這個道理太多啦,然而都不實,「名爲妄想」,完全都是妄想;怎麼個理呢?「不能于中出是非是」,你不能在這裏頭逃出去,不是是就是非、不是非說是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元來本是一個精純不二的、不可分別、不可思議的一個妙覺明性,不分別的這麼一個知覺,明明白白這麼一個天性,你要知道這個,「故能今汝,出指非指」,所以才能使令你,出這個是非這兩門,有所指、非有所指,所以,沒有是非,他本是一體,這是第七番辨見,這是「無是,亦無非是」,也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是,顯見性爲真,就是一個見性,見就是知見、性就是一個理性,你要明白開這個理,哪還有個是非?無是、也沒有個非是,這個地方是第七番顯見性爲真,究竟這個見性是個真的。

  

  九、顯見超情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這段文是第八番顯見性,揀出外道說自然的理,駁佛不是自然。阿難尊者這個地方有疑惑,就專請佛,「阿難白佛言」,對佛表白說,「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誠然實實在在,如我佛爲說法之王,說這個道理,「覺緣遍十方界」,佛剛才說的這個道理,覺就是見聞、緣是指的色空,這是兩分子:一個相分、一個見分;覺就是知覺的一分子、緣就是色空的一分子,這是簡單的文,所說的覺緣,這兩分子:一個見分、一個相分,這兩分「遍十方界」,普遍十方的這個世界,「湛然常住」,湛者如同極清淨的水,稱爲湛然,沒有旁的參雜,常住不改不變,「性非生滅」,就說覺緣,這個見相二分,要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一體,他遍十方界,湛然清淨,常住之性不改不變,沒有生滅,「性非生滅」,雖然是這樣,「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這又是有這麼一個疑問,先說佛說這個見相二分遍滿十方,這個道理說得很透徹,外道也有這種說法,是怎麼個分別呢?「覺緣遍滿十方」,這是佛說的,常住的性非生滅,佛說的道理遍滿十方、常住不生不滅的,外道也這麼說,與他有什麼分別?「與先梵志娑毗迦羅」,印度的外道,名叫先梵志,他講的外道的道理叫娑毗迦羅,娑毗迦羅是外國話,就是外道的名字,「所談異谛」,所談的理,翻中國話叫冥谛,什麼叫冥谛?冥是幽暗之中,不可知、不可見的地方,有個真理,這叫冥谛,這是一分,還有一種外道,「投灰等諸外道種」,這個投灰,是講究有多少東西都燒了,一亮火就沒有了,外道的老師還要打火上走過去,這是投灰外道的行爲,「說有真我遍滿十方」,他還有個言說,他這一套誰能信呢?他也得說出個理來,他說有個真我,說人身是假我,人不認得身上還有個真我,這個真我遍滿十方界,這兩種外道都說「遍十方界」,佛說「覺緣遍十方界」,「有何差別?」不知有何分別?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這是阿難尊者疑惑,上來說的這兩種外道與佛說的遍滿十方相類,又說世尊早先曾在楞伽山爲大慧菩薩講演過這種道理,楞伽翻中國話叫不可登,是挪叉鬼王爲這個山的山王,爲什麼這個山叫不可登呢?這個山與旁的山不同,上頭大底下窄,所以叫不可登,有神通之類如鬼、神才可以登上去,凡夫上不去,「敷演斯義」,阿難尊者說,佛在那個地方已說過這種義理,「彼外道等,常說自然」,他說的冥谛、真我都是帶著自然性,他是自然的,「我說因緣」,那時候我跟著佛學的,我說的世間上起始的道理,總是一個因緣,說這因緣果報的事情,「非彼境界」,我說的與他們外道的境界不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我這麼一看,佛說的知覺性,是自然的,也是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這是真實的,遠離一切虛妄、一切顛倒,「似非因緣」,似乎不是我早先跟著佛學的那個因緣了,他一看不是因緣就是自然了,既然是自然,「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佛怎麼還得開導指示出來?他說自然,我覺著也像自然似的,這不是和外道成了一樣,所以,「雲何開示?」從這裏怎麼能開導指示「不入群邪」呢?也得說這個自然的理,不和外道一樣才對,才能「獲真實心,妙覺明性」,這才能得真實的心、不可思議的知覺明性,阿難心裏疑惑這個道理,請佛分別開示。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

  

  佛對阿難說,「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我現今如是開導指示這個方便的法,爲的讓你容易明白,就是真實的告訴你,你不能接受,「汝猶未悟」,你還沒開悟,你光聽見我說的話,你就誤解了,又「惑爲自然」,你這一迷惑,你也把我說的這個法,這個「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你又當了自然了,這個自然這是以什麼爲體?這是一句空話,什麼東西叫個自然呢?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