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
佛對阿難說,「若必自然」,設若必定有個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把他甄別明了,分別明白了,得有個自然的本體,不能說一句空話就算了,「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你且觀察觀察,我給你說的這個妙明的這個見性,妙!是不可思議!心裏不能思、口裏不能議,這個名字才叫妙;你思想不到、你議論不來,你心裏頭是個明明白白的,這叫妙明,妙明就是你的見、聞、覺、知的一個性,這個「妙明見中」,我給你說的,讓你不思議的這個明明白白的這個見、聞、覺、知之中,你這個地方,我給你說明白了,你不能接受,是「以何爲自?」你說這個自然,拿什麼東西當自?「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你看這個世間上頭,明、暗、空、塞這四相,不是光明的就是黑暗的、不是虛空就是壅塞,就是這種境界,這是佛說的,「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你說自然,以明爲自然吶?以黑暗爲自然吶?「以空爲自?以塞爲自?」以空爲自然吶?以不空的地方、以壅塞的地方爲自然吶?這是問他四個問題,你有沒有理由可說?
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佛對阿難解說「若明爲自」,你要是拿光明當自然,也說不通,若以光明爲自然,「應不見暗」,若是拿光明當做自然之體,得常住不滅,可以說以明爲自然之體,應當看不見暗,黑暗來了,暗能奪明,有黑暗,就沒有光明了,你怎麼拿明爲自然的體呢?這不是說不通嗎?「若複以空爲自體者」,若拿虛空當你這個自然的體,虛空要當了自然的體,「應不見塞」,壅塞的地方就沒有虛空了,你以空爲自然之體,應當不見塞,你怎麼還能見著壅塞的地方?若見著壅塞的地方,你說以空爲體就說不通,「如是乃至」,就從這裏推算,乃至就是超略之辭,「諸暗等相」,這黑暗的,種種的黑暗相,「以爲自者」,拿這個當自然之體,「則于明時,見性斷滅」,你拿黑暗的當自己的體,有光明的時候,這個暗性就沒有了,就不能見著暗,有明就沒有暗,「雲何見明?」你怎麼還見著明呢?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阿難又轉過來說,以上佛說自然不對,底下又說因緣,因緣和自然是反對的,其實也不對,「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聽佛這麼一說,必定是不可思議看見的這個性體,見性的本體,不是自然,還是我早先跟佛學的因緣就對了,「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阿難說,我今發明這個見性,不是自然的,從因緣上生的,但是我心裏還是不明白,咨請如來把這個義理,實實在在的說一說,「是義雲何合因緣性?」阿難問佛說,見性不是自然就是因緣了,這個義理怎麼能合上因緣性呢?請佛說一說-
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這是佛問他四個問題,佛說這個見性,阿難疑惑自然有的,也不是因著這個、也不是攀緣那個有的,怎麼有的呢?他自然就有的,佛給他破除了,他又轉過來說,怎麼能合因緣性呢?佛就對他說,這個意思我先說出來,大家好往這上頭會,佛說「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你現在因著你眼睛看見的物件,有個對相,對著你的眼睛,你見著了,既是因緣,「吾複問汝」,我再問問你,因著你看見的這個性現在你的前邊,說「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明、暗、空、塞,這是人的眼睛的對相,不是見明就是見暗、不是空就是不空,這叫做壅塞,這叫塞,這四樣你既然說因緣有的,我先說這個因,你是因明、是因暗、是因空、因塞有這個見呢?佛叫阿難,阿難!這四個問題我問問你,「若因明有」,設若是因著明才有見,「應不見暗」,因明你的見體現前,這就是你的見,黑暗的時候,就不明了,就沒有見了,沒有了見,你怎麼還見著暗呢?你怎麼說因明有的呢?因明也說不過去;你見著暗就沒有明了,你這個體也就沒有了,說因明有體不能成立,轉過來說,「如因暗有」,說你這個見性,是因著黑暗有的,「應不見明」若因暗有見性,在光明的時候就沒有暗了,你這個見所現的這個本體就沒有了,就不應當見這個明了,你怎麼還見著明呢?底下就不用挨著說,「如是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詞,「因空因塞,同于明暗」,不用一樣一樣說。
複次阿難。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上邊說完了因,底下還要說緣,這因緣是兩個意思,因比如種子、緣是外邊的助緣,指著對方說-所緣的境界,「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地?緣塞有見?」也是四個問題啊,是緣什麼有的?是什麼幫助有的?你說一說,阿難!「若緣空有」,若是空的助緣有的,「應不見塞」,塞就沒有見的體了,「若緣塞有」,若說攀緣的這個塞相有了見,「應不見空」,空也就見不著了,爲什麼還見著空呢?若是見著空,就不是因壅塞的地方有的,「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這是一樣啰,不用挨著說了。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這個地方才顯出來,也不是因明、也不是因暗、也不是因空、也不是因塞,怎麼有的呢?「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地方佛給他說開了,說你說的那些全不對,「當知如是」,說你應當知道如就是、不如就不是,就是這麼句話,「當知如是」,是什麼呢?這又勉強點出來了,「精覺妙明」,精是精純不雜,說這個東西很精致,一點雜樣也沒有,純粹的,叫精純、精致,覺呢?就是知覺,在印度,佛說的話就叫般若,精純不雜、一塵不染這就是解脫德;純粹的知覺,他一塵不染,叫般若德,明白了這個精純不雜,是什麼精純不雜?你那個知覺不要參雜,你看我們人的知覺,大家想一想,會心想一想,哪個人不參雜?你這個知覺參雜多少東西?這一天想多少東西、想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參雜,大家要知道,佛法就是一個心法啊!不是還有個什麼東西叫佛法,佛者,覺也,就是個知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我們人的知覺都用雜亂了、用錯了,自個兒把自個兒迷惑了,這怨誰啊?說到不精啊,人可不錯啊!學問也好,不精啊!就是不純粹,有參雜,我們這個人心裏參雜什麼?參雜世界上聲色貨利、榮辱得失、成敗利害,就是這十二個字都包括了,這是人心裏頭參雜的,連我也在內,哪個人沒有呢?我要沒有,我也就成佛了,我告訴你說吧!大家這個地方要注意啊!這是結構的地方,就比如蓋房子,前邊預備材料,材料預備完了,好做下一步的安排,脫梁、抱柱啊,都把他安排好了,這個地方得要向一塊安排,房子要成了,畫龍點睛,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說「當知如是」,其實如是這兩個字就對了,什麼叫如是?如,各如本位,什麼就是什麼,又是起個名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對、那個又不對,人我是非,弄了一肚子煩惱,回頭什麼也得不到,像我這個歲數,不久一瞪眼就完了,什麼也落不著,人人都如此,哪個人免了呢?
佛告訴人,就是讓人認得自己有一個不生不死的,從來也沒生過、從來也沒死過,人人都不認得,佛可憐人啊,在世界上,人一生下來就哭,哪個小孩生下來不哭?哪個人死,誰家不哭啊?這個苦惱事很多,不知道所以然,因什麼你這麼苦呢?佛出世就爲說這個,把這個道理給人說明白了,就因爲你那個心用錯了,心是什麼?心就是個知覺、就是個明白,就是我明白了,你明白沒明白自己,你是明白世間上那個成敗利害,你是明白那個,你哪明白你自己這個明白呢?你明白自己的明白不就對了嗎?哪個人不明白?哪個人認得自己的明白?大家想一想,連我也在內啊!你看我說的這麼響啊!你們一會兒就忘了,「當知如是」,如就是本位,自己不住本位,這底下又解釋,「精覺妙明」,明白就是了,不是你那個明白,這個明白得要精,別雜亂!別雜亂你這個明白,道理就在這兒!你不是明白了嗎?你要明白所有的事情,你就糊塗了,就沒明白!哪個人能夠認識自己這個本有的明白?都不認得啊!所以,這個地方都在世間上受苦了,不管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一樣受苦,生的時候苦,死的時候還得苦,這二種苦都脫不過的,平常有病,唉呀哼聲的還不算,就是這二種就夠受的,人都怕這個,都怕苦,苦不是好事。所以,佛在這個地方,全明白了,都給說破了,底下就指出來了,如是,如能是,如就是事實,這底下還得解釋,要不就還不明白,「精覺妙明」,精純不雜,什麼不雜呢?才剛說的,就是你的知覺明白,不參雜旁的東西,這還不是現成的事情,不用求人吶!求張叁、求李四,不是那個事情,求自個兒,你要明白了,哪一天不都明白,你明白都是參雜啊!弄錯了!精啊!你得精純,什麼東西精純?你那個明白要純純粹粹的、別參雜旁的,這都叫精,底下呢?這個精要覺啊,你覺悟啊,你覺悟自己啊,這個精就是解脫德,撂下一切,精純了,純粹的就是我這個明白,這個地方就叫解脫了,哪一樣也沾不上了,我們人都被名利栓住了,哪個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