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17

  ..續本文上一頁不讓名利栓住了?連我也好名,你說這法師講的好,我願意聽,我這就樂了;他說你講什麼東西,胡說八道的,我心裏頭就不願意了,這統統的都是參雜,都不精;這是個解脫德,世間上的事情都撂下了,這才精,什麼精?你就是明白才精啊!說一個人很精明,誰配得起啊?覺呢?你得覺悟這個精,誰覺悟?連我這個說的都不肯覺悟,精覺,連精覺這兩個字也不可分別啊!這個叫精、那個叫覺,又錯了!覺就是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智慧;精就是解脫德,一塵不染;妙就是法身德;你要有了明白了,就有般若、有智慧了,般若智慧一塵不染了,你就不沾不染,就脫離了,完完全全就是一個般若、就是一個明白。精、覺、妙,精是解脫德、覺是般若德、妙是法身德,這叁德沒有什麼,就是你心裏那個明白,這個明白也要精、也要覺、也要妙,精、覺、妙叁樣,一樣也不可缺,就是這個明白,這個明白不是像你阿難那樣,一會兒又是因、又是緣、又是自然,你弄這麼一套,你還會明白佛法了嗎?說「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也不是你說的因緣、也不是自然,不是因緣、不是自然,就是非了,還「非不自然,無非不非」,也沒有個非、也沒有個不非,那麼哪個是呢?也無是、也非是,全都不對,全沒有了,你心裏能發楞了,眼睛發直了,這是什麼?這個地方就是自己,大家要認得,你還上哪裏去認?你那個心沒有路了,都把你堵住了,這條路也不讓你走、那條路也不讓你走,心就楞了,我就沒有辦法了,你沒有辦法就對了,你要有辦法把自個兒就害了,有辦法就錯了,這道理就在這裏。佛說到這個「無是非是」,也沒有個是佛法、也沒有個非是佛法,沒有個是、也沒有個不是,那到底是個什麼?這問題就在這兒,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在這八個字上,這也算兩句話,你離開世間上那個一切分別相,你別分別是非、善惡、好醜,這個心啊,要把這個分別心撂下,在塵不要染塵,這就離一切相,離開這個分別相,你的身體有什麼相就是什麼相;老就老、少就少、男就男、女就女、窮就窮、富就富,你住在本位上;人人都有人人的營業,各盡各職,然而在我職位以外,我無所求,不要幹這個又想那個、那個不好又幹這個,也不知怎麼好,鬧一輩子,受一輩子苦。這個道理,士、農、工、商,你願意做哪一界就是哪一界,高就高、低就低,你離開分別相,不必分別人我是非、榮辱得失、成敗利害,你把那個都撂下,說人人都撂不下,我怎麼把他撂下?你不是想成佛嗎?是不是?你要不想成佛,你就別撂下!說成佛這種事情,這也不是奉承人、也不是讓人打妄想,這個佛當個什麼講?大家要知道,就是人的一個知覺。說你成佛,沒有另外還有個佛可成、有個官讓你做,你得拿個執照去上任,不是這個事情,你成你自己的知覺,你不是有知覺嗎?人人都有知覺,人人都能成佛,這個知覺得承認啊!不能不承認,說我們有知覺,怎麼不成佛?是你自己不承認,說我承認,你是嘴說承認,心裏不承認,你該分別還是要分別,諸位想想,連我都如此,我怎麼把這個話說得這麼透亮,我就是這個心嘛!當然我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這不是一樣的理嗎?哪個人沒有知覺?哪個人不願意成就自己的知覺?你不願成就就難說了,說沒有法子,佛就是說這個法,還是你自己的知覺成就自己的知覺,這東西誰也替不了你,誰還管得了你?你看那個做官的管你,他什麼都管,他把我們處死刑,這也能管,管不了這個心吶,心是無形無相的,他怎麼管?你要是守住本位,現成的,拿過來就是,要不說成佛最容易,最難的就是你放不下,所以就最難;最容易,放下就是!這個道理,人人都應當知道,爲什麼呢?人人都有知覺,爲什麼不知道呢?說這個道理,佛法不是那些個胡說八道的事情,他有個真理啊!佛在世間要不說出個真理來,印度外道有九十六種,誰聽他的?勢力又頂大的,他一說必定把人說倒了,說得心服口服,反對的人也沒有話說,你也得信,不許你不信!你還沒有知覺,有知覺就好辦了,那就容易了,所以這個地方「無是非是」,得怎麼辦呢?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離開世間上的分別相,你別管他是非邪正,過著什麼就是什麼,學佛的人頭一個字就是個忍字,忍字你要不能學就做不到,在未成佛的時候,先學忍辱行,這一個字學好,余者都好辦,因什麼呢?我就不能忍,所以今天也就不能成佛,可是知道這條路不能行,所以,這個道理,也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是,這怎麼辦呢?「離一切相」,你離開世間上一切分別相,一有是非、有分別相,心裏就有煩惱,你心思心思,還就是這一切法,法當個樣子講,你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是我在商界待著,一定得耍手藝,也不是我在耍手藝,一定要去做買賣;也不是說,我是在家人,一定要出家當和尚,不是這個事情;也不是一定得當在家人,什麼都好,就怕你這個心不照著行,若照著行,哪一界的人都能修行,「即一切法」,你幹什麼就是什麼,你說我是手藝人,手藝人也能成佛;我是莊稼人,莊稼人也能成佛;我給人當差,當差也能成佛;做官,做官也能成佛;你做大總統一樣成佛,這個地方沒有高低;知覺沒有高低,就在你的心裏頭雜亂不雜亂,你得離開一切相,離開你那些個分別相,還就是現在這些個事情,現在的事情你不分別,不分別當下就是!這話我也會說,我當下發愁了,我要大夥都知道,大夥比我強、比我好,是不是?我也不能說得過頭了,要不爲什麼出家?在家不行?出家還是不行,不行怎麼辦呢?你得多勸人,你多勸人,大夥就管住了,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勸我們,你自個兒還做不到,這也就沒法子了,比賽者也都得向好處學。離開這一切相,就是世間這一切樣,法就當樣子講,種種樣樣,你幹什麼的人,還就幹什麼,不是非怎麼的不可,只要「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相,離一切法」,法也是當相講、相也是當法講。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汝今雲何?」佛給阿難說明白了,爲什麼你還說這些?「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你在這兒,一會兒安置你的心在因緣上、一會兒又安置在自然上,你這是亂安置,「以諸世間戲論名相」,這是世間人啊!這是戲論啊!不是真正的道理,說是說非、說自然、說因緣,這都是世間的言語。你要引導人學佛,也得用世間的言語,你得知道,這都是不讓你著相,你用世間的話、做世間的事,你還得離世間的一切法,從根本上還要離開,做而不做、爲而不爲,所以世間上這個戲論的名相,說因緣、說自然,這都是世間上的戲論-遊戲的言論(這些個名相),「而得分別」,你拿著世間的名相得著分別,你就有了理,這如同什麼?說個比喻,「如以手掌」,你拿手「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拿手抓虛空,你還能抓得著嗎?

  

  十、顯見離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這一段文是第九番辨這個見性,辨是辨別發明人的看見的這個見性,有句成語說「見性成佛」,人人都有一個性,你從哪個地方可以考證出來呢?所以,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常說眼見、耳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感覺、心裏頭知道,這六樣不能完全說,說這一種能代表這六種,眼睛看見的這個見性,要能把他研究明白了,這六根統統的都明白了,六根要明白,六塵也就都明白,六塵要明白了呢?這六種認識也就明白了,一共是叁六一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浮塵根,有形有相的;勝義根是見、聞、齅、嘗、覺、知,這是六種勝義根,寄托在六種浮塵根上,也說眼、耳、鼻、舌、身、意,正式的說就是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從哪個地方能發起呢?就對著這個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根對六塵發生了六種的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共這是十八界,十八界都把他研究清楚了,明白這一界,都明白了,這一界是什麼呢?就是見、聞、覺、知,就是看見的這個見字,大家要知道,佛就是爲的讓人明白,由這個十番辨見,費了十番的工夫,辨別人人都有眼睛,看見的這個見,哪個人沒有見?沒有見,眼睛就不能見了,眼睛這個見是有這個見性,眼睛不會見,人要是一口氣不來死了,見性離開了,瞪著兩眼,什麼也見不著。所以這個見性,永遠也不生、永遠也不滅,從來他也沒有生死,人要把這個道理研究透了,就了生脫死,見性成佛。我說的這個話,這都是佛經上有的,不是我編的,大家要不信,向旁處說,有人說不對,就算我說瞎話了。這個道理不容易,大家都是有緣,我今年八十五歲了,快埋在土裏去了,大家有緣吶,我把這個道理說一說,大家研究研究,這都很有緣的,不容易啊!我那個地方離這個地方七、八千裏地,不是這個機會,我們湊不在一塊,這都是有緣吶!所以,這個地方就到了第九番辨見上了,就這一個字,要把他研究明白了,都妥當了,才剛我說的一大堆都明白了。這就到了第九番,是二妄合明,兩種虛妄合在一塊,發明這個理,就是顯見性非見,顯出人看見的這個見性,非是現在的這個見,這個道理就在這裏,那麼這個見還有幾個?一共有叁個:有所見、有能見、有本見,道理在這兒吶,哪個人沒有見?哪個人都有見,你用錯了!我們人有叁個看見這個見,我們只用一個,所以自己根本上本有的見,自己遺失了、忘記了、反背了,不知道了,自個兒不認識自個兒了,叁個見是什麼呢?有所見、有能見、有本見,我們每…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