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18

  ..續本文上一頁天看見的都是所見,眼見的燈,沒有燈,看見黑暗的這個見,見著種種形相,宇宙、山河、大地、虛空都見著了,這叫所見,眼睛所看見的,人都迷在所見上,豈不知自己對付了自己了!你別說本見,連能見都不知道,拿著能見迷惑所看見的,所以自己這個能見都背負了,自己就不承認自己了,何況那個本有的知見呢?更不知道了。

  

  佛講這個道理,並沒有旁的特別叫佛法,統統都告訴人要自己認識自己,就是這個道理,你要認識自己了,你就成佛;你要不認識自己,就是世間上普通的人,就是凡夫衆生,這種道理大家要不研究,自己就冤枉自己了,不是冤枉誰啊!這個見要把他弄清楚了,怎麼叫能見?眼前你看見的是你所見,誰看見的?有一個能看見的,你要沒有能看見的,雖有東西,不行了,能看見的沒有了,瞪著眼什麼也見不著了。就因這個所見,把這個能見迷住了,能見迷在所見上,自己就不知自己還有個本有的知見,就背負了。佛正式告訴,讓人要認得自己本有的知見,就是這麼一句話,顯這個見性非見,顯出人的本有的見性,非是所見、非是能見,大家要把所見、能見看開了、看破了,本有的知見就現出來了。因爲人迷的太深,佛說了十番,說一樣不明白再說一樣,再不明白又說一樣,這是說到第九樣上,這個地方,不用說旁的,把這十番辨見都能記清楚了,自己請一部蕅益大師注解的「楞嚴經」,看一看就能了然,再有個人解釋,引這個路,自個兒就會用功、會看了,自己要想用功,還得要請一部蕅益大師注解的「楞嚴經」。說「見性非見」,說這個能見、所見不是見性,本有的見才叫見性,這是說這個題目。佛上面說,見性也非是自然的、也非是因緣的,所以阿難尊者疑惑,問佛,阿難想起來,佛早先給我們講過,「阿難白佛言」,阿難對佛表白言說,「世尊,必妙覺性」,佛說的這個話,必定這個妙覺性,什麼叫妙覺性?說人本有的知覺-本覺,什麼叫妙?不是你思想到的、不是議論到的,不可思議-不可心思、不可口議,把這個心思、口議的這些病都去掉,剩下的就是一個妙覺、就是一個妙性,也就是見性,「必妙覺性」,必定是不思議的這個覺性,見、聞、齅、嘗、覺、知都可以說,到這個地方也可以說見性、也可以說覺性,他沒有知覺,你怎麼能見著呢?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說哪一個都行,正式的是發明這個見性,這個地方是阿難問的話,「必妙覺性」佛說這必定的、不可思議的人知覺的天性,「非因非緣」,頭回你還說非自然,這又說非因非緣,說到這兒,這是他的疑惑啊,「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阿難問佛,佛早先說過,與自己說的違背,是不是?世尊,若一定也不是因、也不是緣,佛爲什麼早先說過,「世尊,雲何常與比丘?」不是你說一回兩回啊,你常常的給四衆人: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弟子,你給演說,我在跟前一樣聽見,宣說這個見性具四種因緣,哪四種因緣呢?「所謂因空」,因爲有虛空才見;沒有虛空向哪兒見?「因明」,因外頭明亮;「因心」,還得有心;「因眼」,還得有眼,有這四種緣才能看見,這是阿難記住了,也是佛當初說的,說「是義雲何?」這種義理佛怎麼講呢?這不都是因緣嗎?現在佛又說因緣不對,這是怎麼回事呢?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

  

  這是阿難尊者引出佛往昔說的因緣,這個地方佛對他說,「我說世間諸因緣相」,往昔我說的是因人示教、隨情說法,你們那時候還在人情凡夫的思想裏頭,那是世間上的因緣相,那是學佛初入門的一個境界,「非第一義」,不是佛法到了第一義谛上,究竟真實的道理歸在第一義谛,這是究竟的佛法,你別拿著初入門的佛法,當做究竟的佛法,那就錯了,這個見性決定不是因緣,「阿難,吾複問汝」,佛這時候一定現出個見性不是因緣,佛給他說出個證據來,說阿難!「吾複問汝」,我再問問你,「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這是世間人普通的言語,說我能看見,這句話誰都會說,說「雲何名見?雲何不見?」佛問他兩個問題,說世間人開口都會說我能見、你能見,你說一說,怎麼就叫見?怎麼就叫不見?你把這個見、把這個不見說清楚了,「阿難言」,阿難覺著這還不容易嗎?見、不見,這還不好分別嗎?阿難對佛回答說,「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阿難對佛說,世人因于日月燈光,就見種種的形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這是阿難理直氣壯回答佛的話,設若沒有這日月燈光,什麼相也看不見了,他說到這裏,佛叫一聲-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佛順著阿難說,「若無明時」,若沒有光明的時候,「名不見者」,這個名字就叫不見,這個不見沒有兩樣,「應不見暗」,若沒有光明,那就叫不見,若是不見,又怎麼還見著黑暗?若依著你阿難說,沒有光明的時候名字就叫不見,若不見一切都不見,怎麼還見著黑呢?應當見不著黑暗就對了,這才叫一不見一切都不見,「若必見暗」,若沒有燈光的時候,設若還能見著黑暗,「此但與明,雲何無見?」這話說的很硬啊,這可以單單的說沒有光明,你哪好說是沒有見?沒有光明你還見著黑暗,你拿著光明、黑暗論見、不見,你這是大錯,「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這是佛給他說個比例,叫一聲阿難!若在黑暗的時候,不見明的原故,這名字就叫不見,若這麼的,「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現在我和你都在光明的時候,看不見黑暗的相,還得叫不見才對,「如是二相,俱名不見」,你看這兩種相,都可以叫不見,明時不見暗得叫不見,暗時不見明也得叫不見,這不是來回一般遠嗎?「若複二相,自相陵奪」,設若還是明相與暗相,明來奪暗、暗來奪明,若還是這麼回事,「非汝見性于中暫無」,這句話說的有多麼結實!不是你那個見性在此明暗之中暫時就沒有了,暫時的功夫也不能沒有,他是永遠常在的,「如是則知,二俱名見」,若這麼一說,見明的時候可以叫見、見暗的時候也可以叫見,「雲何不見?」你怎麼說不見呢?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佛告訴阿難說,「見明之時」,你可知道,這就給他分別開了,「見非是明」,這話說的多清楚,你看見明的時候,這個見不是明,這個明是對著見的相,光明之相-明、暗、通、塞這都是形相,說「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不是明,他是一個知見的見,他是能見,這不是所見的那個明相,「見暗之時,見非是暗」,你看見黑暗的時候,你看見的那個見,他可不是黑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你看見虛空,那個能見不是虛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你見著壅塞的時候,能見不是壅塞,見與明、暗、空、塞大不相同,「四義成就」,這四樣你能夠承認了,這四樣就成就了;這裏頭還有比較深的,這四樣你分開了,一個能見、一個所見,能見就是這一個見,所見的明、暗、空、塞這四相,這是所看見的,這是你承認的,這四義成就了,這個見不是明、不是暗、不是空、不是塞,這個地方你知道了,底下又說,「汝複應知」,你還要知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明、暗、空、塞的時候,見不是明、暗、空、塞,這是個能見對著所見,能看見的那個見,不是外邊明、暗、空、塞這四種形相,這個地方容易明白,這是個對待法,「汝複應知」,你還得要知道究竟的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你見著能見、所見的時候,這個見非是見,這個見,上頭這個見是本有的見,非是能見、所見的那個見,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要記住,「見見之時」,你見明、見暗那是相,這是個能見明、能見暗,這個地方這個見,你本有的見,見著能見、所見的時候,這個時候「見見之時」,本見見著能見、所見的時候,「見非是見」,這個本見也不是能見、也不是所見,這地方又說,「見猶離見」,本見離開能見、所見,「見不能及」,所見達不到本見,「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呢?那更差的太遠了,你還說因著什麼見?緣著什麼見?自然的見?這都錯了,「及和合相」,還說些和合相,明、暗、空、塞合在一塊,怎麼個見法?這統統都錯了,說「汝等聲聞」,像你這種聲聞的根性,人家說什麼聲,你拿耳朵聽見,你都記住,你不悟這個真理,「狹劣無識!」你那個知識太狹窄了、太陋劣了,一點正經的認識也沒有啊!「不能通達清淨實相」,你哪能通達清清淨淨的、真實的這個真相呢?「吾今誨汝」,我現今教誨你,「當善思惟」,你應當善于思想思想、思維思維,不要馬馬虎虎的,人家也說、你也說,說完了,你也不知怎麼回事情,自個兒把自個兒耽誤了,所以我告訴你這個道理,「無得疲怠」,你得用心別再疲勞懈怠了,「妙菩提路」,要緊就在這兒,菩提這兩個字翻覺道,妙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這個知覺的這條道路,在這個地方要明白。

  

  二種妄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爲我等輩。宣說因緣…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