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P15

  ..续本文上一页下就说「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妄是做错了,虚妄的,你要有这么一个菩提心,本来就是佛心,因什么不成佛呢?妄!你是妄作、妄为、妄想,不应当想的都想了,心用错了,「妄为色空」,妄为有形色、有空,这是相分,谁知道这个形色虚空呢?形色虚空这是个相分,见、闻、觉、知这是个见分,这两样就迷惑了,你要光知道这个见闻,要撂下这个色空,这是小乘的圣人,这还是得个偏空理;你知道这个色空就是闻见、闻见就是色空,他就是一体,你不起这个分别,这就是中道,这是佛的知见。上头拿两样引出来了,说「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也是一体,说一体得说一体的好处,「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这就对了。

  

  底下又说人的不对,说你们这都是本真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因什么你用错了?妄作、妄为、妄想,「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拿你那个所闻、所知、所见,妄为外边有色有空,你要不起这个分别,连色空带闻见,统统都是无上的菩提,大家这个地方得要知道,说到这里,我们为什么都弄了两样呢?说这个色空是色空、见闻是见闻,也有说闻见的,闻见是闻见,这是怎么回事呢?佛又给说开了,说你们这个闻见和色空本是一个,你怎么看成两个呢?说个比喻,「如第二月」,空中本是一个月,你的眼睛有了毛病,你就看出两个月来,或者你把这个眼一捏啰,捏成了,一看看花了,看成两个了。所以,一看成两个月,这是你的病眼,究竟是一个月,你说这个色和空算一面的形相,见闻和色空这是一个,离了见闻没有色空、离了色空没有见闻,大家要知道,这个理在哪儿评论呢?见闻是个知觉、色空是个形相,一个形相、一个知觉,我们这个人谁都承认,知觉不错,无形无相有知觉,形相没有知觉,这是两样,岂不知这就是一样,佛出世才给人说明白了,怎么知道就是一样?得说出个凭据来,这两样你一比量,根本上就是一样,怎么比量呢?你离了知觉就没有这个色尘、离开色尘就没有知觉,你们诸位打打这个算盘,他这两样是并起的,你要是单起,倒是先有形相?还是先有知觉?这个话你就说不通,让你自己来说,若是说先有形相,形相在先,要没有知觉,谁知道形相?你怎么说先有形相呢?诸位想想是不是?再转过来,说先有知觉,没有形相,若是没有形相,你知道个什么东西?你觉什么东西?你们诸位打这个算盘,这两样是一块起的,离了知觉没有形相、离了形相没有知觉,这个道理,所以佛说是一个,这个道理你把他研究真了,不是马马虎虎的,说了就算了,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还分别什么?你就不必分别了,他本是一体,一个月你看成两个月,这怨谁呢?这不是眼睛有病,看错了!「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这个色空是一个相分、闻见是知见的一分子,我们人总疑惑着知见是知见、形色是形色,其实离了形色没有知见、离了知见没有形色;人啊,遇到色是色、见是见,分开了,这是虚妄的,「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这是怎么回事情呢?比喻「如第二月」,色和空本是一体,好比一个月,你看成两个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一个月你看成两个月,你眼睛还有毛病,这本是一个,这表示什么呢?这个形色、虚空和见闻本是一体,上头表示过一次了,离开见闻就没有色空、离开色空就没有见闻,一个形相、一个知觉,色空是个形相、见闻就是个知觉,你离开知觉,哪儿还有形相?谁承认他是形相?离开形相,知觉就没有寄托的地方,知觉在哪儿寄托呢?这两种东西根本上就是一种,说「如第二月」,就如同本是一个月,你看成两个月亮,你能说「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哪儿算是真月?哪儿是假月?说到这儿佛又叫-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文殊,但一月真」,见闻与色空本是两样,你要是知道这个理,这两样就是一样,「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在这其中,自然的就没有哪个是月、哪个非月,你在其中你要说,哪个是见闻?哪个是色空?离了色空没有闻见、离了闻见没有色空,打根本上解决,「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佛知道法会大众不明白这个理,佛说他们不对,说「是以汝今」,指法会大众,你们现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观见是一个有知觉的,尘是指着色空,这种种的发明,发明这个道理太多啦,然而都不实,「名为妄想」,完全都是妄想;怎么个理呢?「不能于中出是非是」,你不能在这里头逃出去,不是是就是非、不是非说是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元来本是一个精纯不二的、不可分别、不可思议的一个妙觉明性,不分别的这么一个知觉,明明白白这么一个天性,你要知道这个,「故能今汝,出指非指」,所以才能使令你,出这个是非这两门,有所指、非有所指,所以,没有是非,他本是一体,这是第七番辨见,这是「无是,亦无非是」,也没有个是、也没有个非是,显见性为真,就是一个见性,见就是知见、性就是一个理性,你要明白开这个理,哪还有个是非?无是、也没有个非是,这个地方是第七番显见性为真,究竟这个见性是个真的。

  

  九、显见超情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这段文是第八番显见性,拣出外道说自然的理,驳佛不是自然。阿难尊者这个地方有疑惑,就专请佛,「阿难白佛言」,对佛表白说,「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诚然实实在在,如我佛为说法之王,说这个道理,「觉缘遍十方界」,佛刚才说的这个道理,觉就是见闻、缘是指的色空,这是两分子:一个相分、一个见分;觉就是知觉的一分子、缘就是色空的一分子,这是简单的文,所说的觉缘,这两分子:一个见分、一个相分,这两分「遍十方界」,普遍十方的这个世界,「湛然常住」,湛者如同极清净的水,称为湛然,没有旁的参杂,常住不改不变,「性非生灭」,就说觉缘,这个见相二分,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一体,他遍十方界,湛然清净,常住之性不改不变,没有生灭,「性非生灭」,虽然是这样,「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这又是有这么一个疑问,先说佛说这个见相二分遍满十方,这个道理说得很透彻,外道也有这种说法,是怎么个分别呢?「觉缘遍满十方」,这是佛说的,常住的性非生灭,佛说的道理遍满十方、常住不生不灭的,外道也这么说,与他有什么分别?「与先梵志娑毗迦罗」,印度的外道,名叫先梵志,他讲的外道的道理叫娑毗迦罗,娑毗迦罗是外国话,就是外道的名字,「所谈异谛」,所谈的理,翻中国话叫冥谛,什么叫冥谛?冥是幽暗之中,不可知、不可见的地方,有个真理,这叫冥谛,这是一分,还有一种外道,「投灰等诸外道种」,这个投灰,是讲究有多少东西都烧了,一亮火就没有了,外道的老师还要打火上走过去,这是投灰外道的行为,「说有真我遍满十方」,他还有个言说,他这一套谁能信呢?他也得说出个理来,他说有个真我,说人身是假我,人不认得身上还有个真我,这个真我遍满十方界,这两种外道都说「遍十方界」,佛说「觉缘遍十方界」,「有何差别?」不知有何分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这是阿难尊者疑惑,上来说的这两种外道与佛说的遍满十方相类,又说世尊早先曾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讲演过这种道理,楞伽翻中国话叫不可登,是挪叉鬼王为这个山的山王,为什么这个山叫不可登呢?这个山与旁的山不同,上头大底下窄,所以叫不可登,有神通之类如鬼、神才可以登上去,凡夫上不去,「敷演斯义」,阿难尊者说,佛在那个地方已说过这种义理,「彼外道等,常说自然」,他说的冥谛、真我都是带着自然性,他是自然的,「我说因缘」,那时候我跟着佛学的,我说的世间上起始的道理,总是一个因缘,说这因缘果报的事情,「非彼境界」,我说的与他们外道的境界不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我这么一看,佛说的知觉性,是自然的,也是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这是真实的,远离一切虚妄、一切颠倒,「似非因缘」,似乎不是我早先跟着佛学的那个因缘了,他一看不是因缘就是自然了,既然是自然,「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佛怎么还得开导指示出来?他说自然,我觉着也像自然似的,这不是和外道成了一样,所以,「云何开示?」从这里怎么能开导指示「不入群邪」呢?也得说这个自然的理,不和外道一样才对,才能「获真实心,妙觉明性」,这才能得真实的心、不可思议的知觉明性,阿难心里疑惑这个道理,请佛分别开示。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佛对阿难说,「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我现今如是开导指示这个方便的法,为的让你容易明白,就是真实的告诉你,你不能接受,「汝犹未悟」,你还没开悟,你光听见我说的话,你就误解了,又「惑为自然」,你这一迷惑,你也把我说的这个法,这个「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你又当了自然了,这个自然这是以什么为体?这是一句空话,什么东西叫个自然呢?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