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31

  ..續本文上一頁個手向一塊交觸,這是說一種不對,還有個理,「又掌出故」,說手掌裏出來的,「合則掌知」,合二手掌在一塊才知道觸,「離則觸入」,合則出來、離則入去,有出就有入,入到哪裏去?這得追究這個道理,「臂腕骨髓應亦覺知」,要說合在一塊就知道,兩手離開觸就入進去,若有出入,入到哪裏去呢?「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兩條腿、兩個胳臂得感覺出來,「入時蹤迹,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若入時,這個蹤影形迹在身子裏頭,必得有個感覺的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如果入時有蹤迹,必定有個感覺的心,知道出入,當然有一物在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爲觸」,何須兩只手合時才知道,必要等待兩手合起來,才名之爲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受是兩個接觸,各有所受,這個受陰也是虛妄的,何必被受陰所轉呢?「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兩個手觸,這麼說觸也不對、那麼說觸也不對,要說對了,就是因著這個、因著那個,因緣就是連絡一塊,根本上說也不是因緣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經裏的究竟真義,破處就是成處、無處就是有處,有這麼兩句成語-「經從疑處反成悟,說到無言自明心。」所以你在疑惑的地方才能夠開悟,說來說去沒有可說的,自然明心見性,向哪兒見性?向哪兒明心?奪處就是與處!破處就是成處!也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都給你破了,你說哪兒也不對,哪兒算對呢?要有對就是不對,都推倒了、推翻了,在這個地方你想想還有什麼?把因緣、自然都給奪過去了,這就是給你了!教你了!誰能接受?你要說再給你個什麼、再教你幾句話,那就錯了!所以這個經文統統都是這麼個樣子,要看經就得在疑處見出精神來,要說到沒有可說的,這是給你轉身吐氣,你把身體轉過來,就把這口氣就吐出來了,不然這個經你怎麼能明白?這是佛所以塵說剎說、多說少說,說了多少年,就是爲的這個,所以這個經文裏頭要用心就在這個地方用心,不是說我一看就明白了,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什麼性?本經題目上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說到這兒就是讓人醒一醒、悟一悟,你要說一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就對了,這就把人害了,你心思心思,哪還有日子明白?永遠也沒有日子明白,「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那麼是什麼呢?這個地方全不是!說全不是的地方就是!這就沒有開口處,禅宗也說,「蚊子叮鐵牛,無有下口處」,開口便錯!舉念即乖!這全憑說到無說處,要你自己認得,告訴你就不是,要認當下就是!

  

  叁、想陰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此段文說明想陰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又對阿難說個比喻,「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有人談話說到酢梅,這個人嘴裏酸水就出來,拿這個表示想陰,人的思想就把人的佛性遮障住,拿這個做個比喻說,「思蹋懸崖,足心酸澀」,說你要上立蹋懸崖,登到高山幾十丈高,掉下去就摔死,你一心思腳就發酸,這是一定的理,拿這個比喻人的思想,一想心就動,把真如性遮住了,說「想陰當知亦複如是」,也就是這麼一個理。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這個酢說既不是從梅生出,亦不是從口進入,說到這兒,這是指難的地方,指難問疑,「如是阿難」,照這個說,阿難啊!你把他研究研究,「若梅生者」,若是這酢說是梅出生的,「梅合自談」,梅應該自己說,「何待人說?」何必讓人代他說呢?「若從口入」,若果從口進入的話,「自合口聞」,應該用口去聽,「何須待耳?」何必靠耳朵去聽?「若獨耳聞」,若只是耳朵得聽酢說,「此水何不耳中而出?」這水爲什麼不從耳中流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這想蹋懸崖和前面的道理是一樣的,「是故當知」,是所以的原故應當要知道,「想陰虛妄」,人這一想,陰就是遮住,人這個一想就把自己的天性遮蓋住了,它是一個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它也不是因緣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表示想陰沒有實在的,一說到酸梅,酸水就來了,你說從哪來的?上邊佛說的就不用重複了,完全不相合,怎麼說也不對,你要說出個對來,那就不成想陰是虛妄的了,想陰就是真的,全不對呀!這全不對的地方,這是說到虛妄上了,不是真實的,根本上也不是因緣和合生的、也不是自然有的,這地方無話可說,讓人醒悟這個理,你要知道想陰是虛妄的,它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上哪找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地方就是不可說之處,說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不得不說,你別著在這上面了!

  

  四、行陰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是說行陰,行在心裏,在外邊做事情也叫行,這地方是對著心說的,心裏頭的行總不休息,也找不出所以然來,因什麼呢?你要找不出所以然,沒有究竟的理,那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勉強的立這麼個名字,佛對阿難說,「譬如暴流,波浪相續」,比如瀑流水,波浪相續不斷,「前際後際不相逾越」,前頭流的、後邊來的,挨著向下流,前後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複如是」,這個行陰也是像瀑布流水一樣,前念後念無有歇止,拿這個瀑流水,比如人心不歇。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阿難,「如是流性」,你說瀑流水的流動性是怎麼回事情呢?「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也不是從虛空裏生出來的,你別看它是水,還不是水有的,「亦非水性」,它根本上還不是水性,「非離空水」,還不離開虛空、還不離開水,說這好幾個問題,全不是!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問阿難,「若因空生」,若瀑流水是從虛空生的,也說不通,怎麼個理呢?「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說水從虛空生的,全虛空都成了水,「世界自然,俱受淪溺」,就把世界淹沒了,當然不是由空生的,「若因水有」,若說瀑流因水有的,應當是有水,水有水相、流有流相,「則此暴流,性應非水」,這個瀑流水,是水生出來的,「性應非水」,瀑流之性應當不是水了,怎麼個理呢?「有所有相」,有能生的水、有所流的相,要分別開了,就可以說因水有的,這地方也說不過去,說「有所有相,今應現在」,現在都應當指出來,水與流分不開,絕不是因水有的,「苦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說瀑流水一定是水性,就永遠是瀑流水性,要澄清不動的時候,就應當不是水性,不是水的本體了,它是瀑流水,當然不是水的本體,它總是兩樣,「若離空水,空非有外」,若離開空、離開水有的,空以外再沒有空,「水外無流」,水外邊不能有流,水與流是分不開的,「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所以這個緣故,你應當要知道,還是歸到這個虛妄上,怎麼說也不合,行陰也就比如人的心之流動,虛妄不實,本來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這還是顯出這個不可說、不可見、不可名的這個本性。

  

  五、識陰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一科文是發明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先說一個譬喻對阿難說,「譬如有人取頻伽瓶」,有一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本來一個瓶子一個孔,這個頻伽瓶是按照印度頻伽鳥做的,中國意思叫雙頭鳥,也叫共命鳥,正式的名字叫伽陵頻伽,一個鳥兩個生命,它叫出來的聲音特別的好聽,因這種鳥最高貴,所以人做瓶子也這樣做,好像花瓶一對一對的擺著,所以佛說到識陰拿它做比喻,「塞其兩孔」,一個瓶有兩個孔,是表示人的一個法執、一個我執,兩個執著性,這個頻伽瓶是空,再把兩個口塞住,拿它做個比喻,「滿中擎空」,空就是比喻知識的識,「千裏遠行,用饷他國」,拿瓶子裏的空走出一千裏地,把瓶子盛的虛空送到其他國裏,「識陰當知亦複如是」,識陰也是這樣,什麼我法二執?我執比如瓶內的空是我、法執比如瓶外之空非我,執著住了,用饷到他國去,比如人的知識,變化無常,生了死、死了生,就是識陰的關系,要不執著,統統都是一體,一執著就各有個體。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虛空是比喻瓶裏裝的知識,自己執住了我有一個體,說你用饷他國,這裏裝的虛空,也不是彼方來的、也不是從此方入的,它根本是個空的,拿這個做個比喻。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說這個空不是彼方來的,這就是說人的識性,「如是阿難」,就照這個道理,阿難,你想一想,「若彼方來」,若是彼方來的,「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彼方應少一些虛空,沒有這種道理,當然虛空不能少一塊,「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若把瓶口打開,把瓶裏的虛空倒出來,應當看見虛空由瓶子出來,也沒有這個道理。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大家知道,這個誠陰本來是沒有彼此,是一體,好比拿頻伽瓶子,一個我執、一個法執,就分開了,人人都是一個佛性,佛性都是一體,我執、法執都沒有了,都成了一體了,所以成佛是一體成佛。這個佛性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我們人就執住了,你是你、我是我,一個人一個知識,所以好比拿頻伽瓶,一個我執、一個法執,就塞住了,你雖然塞住,虛空是一樣的,成佛了就把瓶子打碎了,就不要了!我執、法執都沒有了,都成了一體了,成佛是一體成佛,一體成佛還不廢個體,個體就是一體、一體就是個體,這地方就是這麼一個比喻。佛告訴人,知識就是一個分別,一有分別就叫識,要沒有分別就叫佛性,成佛怎麼成啊?就這麼個意思,成佛就是成了你的知覺,知覺就像虛空一樣無形無相,你要一有執著就分開了,你是你、我是我,是故當知這個識陰也是虛妄的,你要把這個虛妄去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