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得,如字这个名字也没有了,说「一如一切如」,世间上法法皆通,各如本位,「如外无非如」,也没有非如对着如,你心思心思!这个如打不如而来,人往往责斥人说那个人太不如法,出家修行人不能破口骂人,说你不如法那就很可以了,如就是如法,法就当个样子讲,世界上种种样样各有本位,你如本位,名字也没有了、相也没有了,哪还有什么争夺?哪还有什么杀害?人不能如,无故的弄些是非、善恶、好丑,拼命的干,这是人自己不明白佛法,要都明白佛法,这世界就太平了,所以要紧就在这个如字上。说世间人都迷惑在五阴上,怎么就成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这个真字就在这个如上,「一如一切如,如外无非如」,没有非如对着如,这个如就不可得了,不可得处也不可得,你要一有得处就有失,这是对待起的,勉强立个名字就叫性,这个性不好表示,本来没有名字,没有名字的话怎么说?你要知道说这个性的地方,你向那个无名无相处会,慢慢的你才能明心见性,你要尽在文字上讲的好、讲的快,没有用处!要紧就在这里,不在多少、不定何时,机缘成熟了,顿然间自个儿认得自个儿了!
「阿难,誉如有人,以清净目,观睛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佛陀恐怕阿难与法会大众不明白这个理,说五阴是世间法,怎么成了佛法呢?成了如来藏妙真如性?佛叫一声阿难,以下是佛给他解释色、受、想、行、识,一样一样解释。先解释这个色阴,这个色阴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是慈悲心耐着烦的分开讲,佛叫一声阿难!我给你说个比喻,直接说怕你听不明白,比如有人以清净目-眼里头没有病、也没有云翳,「观晴明空」,观虚空里的晴天,明明亮亮的这个虚空,「唯一晴虚」,唯独的就是一样,一个晴天、一个虚空,什么也没有,是「迥无所有」,拿这个做比较,本是一念不生,要到这个样,你这个清净目,眼里也没有毛病,你对着环境就是个虚空,一个晴天别无所有,这因什么呢?底下说出毛病来了,人不能够守这个自性,这个自性本是无名无相,所以人不认识,在这五阴里头用的惯了,所以得说比喻让他醒悟,「迥无所有」,其人什么事也没有,清清凉凉的,眼里也清净,对着环境也是「迥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他这叫妙真如性,简单说叫真如,这个真如他不能守自性,这底下就说了一个比喻,「其人无故」,没有原就,什么事也没有,「不动目睛」,直直的向那里看,「瞪以发劳」,这是对着唯一的晴虚产生了劳苦,这一劳苦,「则于虚空别见狂华」,眼里生了劳相,本来空中什么也没有,因瞪劳见有狂花,不但这个,还有特别的,「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五阴之中,色阴是头一阴,这色阴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人心所造,妄自作劳,指九法界的众生都是病眼,不能保守自己清净的天性,这个性其实也是假名字,拿他代表无形无相,说是「狂乱非相」,说到这里,说是「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色阴有形有相,人都被色相遮住了,这个相不容易离开,所以都着在六尘上。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佛又解释前头说的比喻,从哪里来的呢?向哪里去呢?佛叫一声阿难!说「是诸狂花」,是人妄自作劳,眼睛无故向空中瞪出花来,这个花是从哪里来的?「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也不是打虚空来的、也不是打眼睛里出来的,来无来处、去无去处,不然怎么叫虚妄呢?「如是阿难」,如是就是承着来无来处、去无去处说的,如是你按着这个道理研究,说「若空来者」,设若狂花打空中来的,「既从空来,还从空入」,他要从空中来,有来就有入处,有出处就有入处、有来处就有去处,「还从空入」,打空中来的还得入到空里去就对了,「若有出入」,这虚空根本是个空的,他不容一切物,有物就不叫虚空了,「若有出入,即非虚空」,他的名字不叫虚空了,当然是没有出入了,把这句话算是说完了,「空若非空」,若知道空本来就是空的,他若是不是空,里头还有物,「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这个空若不是空就是有,若是有就不能容其华相在空里起灭了,怎么个理呢?他不空了,这底下随跟着说一个比喻,「如阿难体不容阿难」,如阿难你的身体不是空的,是实在的,不能再容阿难,虚空是空的,就能容狂花,虚空若有实体,哪能再容狂花?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世界上除去佛法界,其余的九法界统统如同狂花。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底下说研究不是从空里来的,是从眼睛瞪花了出来的,从眼睛出来的也说不通,这个理也说不过去,「若目出者」,设若花从眼目中出来的,「既从目出」,既然是打眼目里头出来的狂花,「还从目入」,若有来就得有去、若有出必得有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又说此华性从眼目而出,这也说不通,「当合有见」,眼是有知见的,若是从眼目出应当有知见,「若有见者」,设若他是有知见,「去既华空」,从眼睛出去,这花在虚空里,「旋合见眼」,若他旋转回来,他得看见眼,他怎么看不见眼?足见不是从眼里出去的,「若无见者」,若说从眼里只可出花,他没有知见,这也说不通,「出既翳空」,他出去把这个虚空遮住了,「旋当翳眼」,旋转回来也应当把眼遮住,「又见华时」,你要看见花的时候,「目应无翳」,眼睛当然是没有云翳了,这花应当到虚空里去,「云何晴空,号清明眼?」这个理也说不通,为什么当晴的天,一个虚空,你的眼睛也没有云翳遮住,名字还叫清明的眼,还是清清净净,光明的眼,两下里没有花,你可知道是个虚妄不真的了。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你知道这个色阴本就是一个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根本上也不是因缘和合造成的、也不是自然就有的,这两句话,这是世间常说的,不是因缘自然,倒是什么?这句话就不能说了,要你自己醒悟,你这个心里头就没有章程了,你说从眼睛出的也不对、说空里有的也不对,那么这东西从哪里来的呢?在这个地方就对了,底下这句话应当说的,多说一句话,「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是什么性?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一句话的好处这个地方不说,要说了,又错了!开口便错,这把人又迷惑了,说如来藏妙真如性,人都着在如来藏妙真如性上了,这不是又把人迷惑了吗?说了个明字就是迷惑人,根本上什么也没有,就像晴虚的空,清明的眼看虚空,你要在这么着,这个地方才与佛法接近,你要说一定这么讲、那么讲,讲的天花乱坠有什么用处呢?
二、受阴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是五阴科中第二科,受阴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以上色阴已经解释完了,这个地方说受阴,就是享受,佛对阿难说,「譬如有人,手足宴安」,足也没走路、手也没做活,「百骸调适」,四肢百骸很调和、很和适,没有灾病、没有不如法的地方,「忽如妄生」,忽然间自己忘了自己,连生活的事情都忘了,也不知是生、是死,这时「性无违顺」,自己这个性情之中也没有违背的、也没有随顺的,这个地方算清净了,「其人无故」,这个人无故的就起了妄想,这是譬喻他「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两手一撮就发热了,「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涩、滑、冷、热这四个字,比方世间的苦乐,涩好比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都是受苦,这都是人的自心所造的;滑好比天人享福;冷是受清苦,好比二乘圣人:阿罗汉、缘觉圣人,他享受清苦,逃尘避世,不享世间的福,受清苦;热,好比菩萨度化众生不避生死、不怕劳苦,专享世间的热闹洪福,往往有帝王、天上的天王、大臣,他提倡佛法,这是属于热,这涩、滑、冷、热四类也是由虚妄里头生出来的,「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诸相都说全了,「受阴当知,亦复如是」,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叫平受,阴是遮覆之意,把自己的天性遮住了。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文是对受阴再说个比喻,「其人无故,以二手掌,撮摩虚空,妄生诸相」,阿难啊!「是诸幻触」,是说幻妄的触,用两个手掌一摩一撮,这就是幻化的一个触动,这触动从哪来的呢?这个触比如受,拿这个比喻受阴,你说诸幻触从哪来的?「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底下解释说,如是阿难,就照着这个触尘,两个手一摩,也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掌中出的,这得说个道理,说因什么不是从空来?说「若空来者」,两手一接触,感觉出来了,「既能触掌,何不触身?」若是从空来的,既然触在手掌上,何不触在身上?「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虚空不应该选择来触,触这个地方不触那个地方,这是说不是从空中来的,「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若说从手掌出来的,这道理当然对了,但是,设若从掌出,「应非待合」,不需要两…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