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P30

  ..續本文上一頁可得,如字這個名字也沒有了,說「一如一切如」,世間上法法皆通,各如本位,「如外無非如」,也沒有非如對著如,你心思心思!這個如打不如而來,人往往責斥人說那個人太不如法,出家修行人不能破口罵人,說你不如法那就很可以了,如就是如法,法就當個樣子講,世界上種種樣樣各有本位,你如本位,名字也沒有了、相也沒有了,哪還有什麼爭奪?哪還有什麼殺害?人不能如,無故的弄些是非、善惡、好醜,拼命的幹,這是人自己不明白佛法,要都明白佛法,這世界就太平了,所以要緊就在這個如字上。說世間人都迷惑在五陰上,怎麼就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這個真字就在這個如上,「一如一切如,如外無非如」,沒有非如對著如,這個如就不可得了,不可得處也不可得,你要一有得處就有失,這是對待起的,勉強立個名字就叫性,這個性不好表示,本來沒有名字,沒有名字的話怎麼說?你要知道說這個性的地方,你向那個無名無相處會,慢慢的你才能明心見性,你要盡在文字上講的好、講的快,沒有用處!要緊就在這裏,不在多少、不定何時,機緣成熟了,頓然間自個兒認得自個兒了!

  

  「阿難,譽如有人,以清淨目,觀睛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佛陀恐怕阿難與法會大衆不明白這個理,說五陰是世間法,怎麼成了佛法呢?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佛叫一聲阿難,以下是佛給他解釋色、受、想、行、識,一樣一樣解釋。先解釋這個色陰,這個色陰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是慈悲心耐著煩的分開講,佛叫一聲阿難!我給你說個比喻,直接說怕你聽不明白,比如有人以清淨目-眼裏頭沒有病、也沒有雲翳,「觀晴明空」,觀虛空裏的晴天,明明亮亮的這個虛空,「唯一晴虛」,唯獨的就是一樣,一個晴天、一個虛空,什麼也沒有,是「迥無所有」,拿這個做比較,本是一念不生,要到這個樣,你這個清淨目,眼裏也沒有毛病,你對著環境就是個虛空,一個晴天別無所有,這因什麼呢?底下說出毛病來了,人不能夠守這個自性,這個自性本是無名無相,所以人不認識,在這五陰裏頭用的慣了,所以得說比喻讓他醒悟,「迥無所有」,其人什麼事也沒有,清清涼涼的,眼裏也清淨,對著環境也是「迥無所有」,什麼也沒有,怎麼辦呢?他這叫妙真如性,簡單說叫真如,這個真如他不能守自性,這底下就說了一個比喻,「其人無故」,沒有原就,什麼事也沒有,「不動目睛」,直直的向那裏看,「瞪以發勞」,這是對著唯一的晴虛産生了勞苦,這一勞苦,「則于虛空別見狂華」,眼裏生了勞相,本來空中什麼也沒有,因瞪勞見有狂花,不但這個,還有特別的,「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五陰之中,色陰是頭一陰,這色陰是從哪裏來的?就是人心所造,妄自作勞,指九法界的衆生都是病眼,不能保守自己清淨的天性,這個性其實也是假名字,拿他代表無形無相,說是「狂亂非相」,說到這裏,說是「色陰當知亦複如是」,色陰有形有相,人都被色相遮住了,這個相不容易離開,所以都著在六塵上。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佛又解釋前頭說的比喻,從哪裏來的呢?向哪裏去呢?佛叫一聲阿難!說「是諸狂花」,是人妄自作勞,眼睛無故向空中瞪出花來,這個花是從哪裏來的?「非從空來,非從目出」,也不是打虛空來的、也不是打眼睛裏出來的,來無來處、去無去處,不然怎麼叫虛妄呢?「如是阿難」,如是就是承著來無來處、去無去處說的,如是你按著這個道理研究,說「若空來者」,設若狂花打空中來的,「既從空來,還從空入」,他要從空中來,有來就有入處,有出處就有入處、有來處就有去處,「還從空入」,打空中來的還得入到空裏去就對了,「若有出入」,這虛空根本是個空的,他不容一切物,有物就不叫虛空了,「若有出入,即非虛空」,他的名字不叫虛空了,當然是沒有出入了,把這句話算是說完了,「空若非空」,若知道空本來就是空的,他若是不是空,裏頭還有物,「自不容其華相起滅」,這個空若不是空就是有,若是有就不能容其華相在空裏起滅了,怎麼個理呢?他不空了,這底下隨跟著說一個比喻,「如阿難體不容阿難」,如阿難你的身體不是空的,是實在的,不能再容阿難,虛空是空的,就能容狂花,虛空若有實體,哪能再容狂花?這麼一說你就知道了,世界上除去佛法界,其余的九法界統統如同狂花。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雲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底下說研究不是從空裏來的,是從眼睛瞪花了出來的,從眼睛出來的也說不通,這個理也說不過去,「若目出者」,設若花從眼目中出來的,「既從目出」,既然是打眼目裏頭出來的狂花,「還從目入」,若有來就得有去、若有出必得有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又說此華性從眼目而出,這也說不通,「當合有見」,眼是有知見的,若是從眼目出應當有知見,「若有見者」,設若他是有知見,「去既華空」,從眼睛出去,這花在虛空裏,「旋合見眼」,若他旋轉回來,他得看見眼,他怎麼看不見眼?足見不是從眼裏出去的,「若無見者」,若說從眼裏只可出花,他沒有知見,這也說不通,「出既翳空」,他出去把這個虛空遮住了,「旋當翳眼」,旋轉回來也應當把眼遮住,「又見華時」,你要看見花的時候,「目應無翳」,眼睛當然是沒有雲翳了,這花應當到虛空裏去,「雲何晴空,號清明眼?」這個理也說不通,爲什麼當晴的天,一個虛空,你的眼睛也沒有雲翳遮住,名字還叫清明的眼,還是清清淨淨,光明的眼,兩下裏沒有花,你可知道是個虛妄不真的了。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你知道這個色陰本就是一個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根本上也不是因緣和合造成的、也不是自然就有的,這兩句話,這是世間常說的,不是因緣自然,倒是什麼?這句話就不能說了,要你自己醒悟,你這個心裏頭就沒有章程了,你說從眼睛出的也不對、說空裏有的也不對,那麼這東西從哪裏來的呢?在這個地方就對了,底下這句話應當說的,多說一句話,「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那麼是什麼性?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句話的好處這個地方不說,要說了,又錯了!開口便錯,這把人又迷惑了,說如來藏妙真如性,人都著在如來藏妙真如性上了,這不是又把人迷惑了嗎?說了個明字就是迷惑人,根本上什麼也沒有,就像晴虛的空,清明的眼看虛空,你要在這麼著,這個地方才與佛法接近,你要說一定這麼講、那麼講,講的天花亂墜有什麼用處呢?

  

  二、受陰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是五陰科中第二科,受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以上色陰已經解釋完了,這個地方說受陰,就是享受,佛對阿難說,「譬如有人,手足宴安」,足也沒走路、手也沒做活,「百骸調適」,四肢百骸很調和、很和適,沒有災病、沒有不如法的地方,「忽如妄生」,忽然間自己忘了自己,連生活的事情都忘了,也不知是生、是死,這時「性無違順」,自己這個性情之中也沒有違背的、也沒有隨順的,這個地方算清淨了,「其人無故」,這個人無故的就起了妄想,這是譬喻他「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兩手一撮就發熱了,「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澀、滑、冷、熱這四個字,比方世間的苦樂,澀好比是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都是受苦,這都是人的自心所造的;滑好比天人享福;冷是受清苦,好比二乘聖人:阿羅漢、緣覺聖人,他享受清苦,逃塵避世,不享世間的福,受清苦;熱,好比菩薩度化衆生不避生死、不怕勞苦,專享世間的熱鬧洪福,往往有帝王、天上的天王、大臣,他提倡佛法,這是屬于熱,這澀、滑、冷、熱四類也是由虛妄裏頭生出來的,「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諸相都說全了,「受陰當知,亦複如是」,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叫平受,陰是遮覆之意,把自己的天性遮住了。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迹。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爲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文是對受陰再說個比喻,「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撮摩虛空,妄生諸相」,阿難啊!「是諸幻觸」,是說幻妄的觸,用兩個手掌一摩一撮,這就是幻化的一個觸動,這觸動從哪來的呢?這個觸比如受,拿這個比喻受陰,你說諸幻觸從哪來的?「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底下解釋說,如是阿難,就照著這個觸塵,兩個手一摩,也不是從空中來、也不是從掌中出的,這得說個道理,說因什麼不是從空來?說「若空來者」,兩手一接觸,感覺出來了,「既能觸掌,何不觸身?」若是從空來的,既然觸在手掌上,何不觸在身上?「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虛空不應該選擇來觸,觸這個地方不觸那個地方,這是說不是從空中來的,「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若說從手掌出來的,這道理當然對了,但是,設若從掌出,「應非待合」,不需要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