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手向一块交触,这是说一种不对,还有个理,「又掌出故」,说手掌里出来的,「合则掌知」,合二手掌在一块才知道触,「离则触入」,合则出来、离则入去,有出就有入,入到哪里去?这得追究这个道理,「臂腕骨髓应亦觉知」,要说合在一块就知道,两手离开触就入进去,若有出入,入到哪里去呢?「臂腕骨髓应亦觉知」,两条腿、两个胳臂得感觉出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若入时,这个踪影形迹在身子里头,必得有个感觉的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如果入时有踪迹,必定有个感觉的心,知道出入,当然有一物在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何须两只手合时才知道,必要等待两手合起来,才名之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受是两个接触,各有所受,这个受阴也是虚妄的,何必被受阴所转呢?「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不是因两个手触,这么说触也不对、那么说触也不对,要说对了,就是因着这个、因着那个,因缘就是连络一块,根本上说也不是因缘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经里的究竟真义,破处就是成处、无处就是有处,有这么两句成语-「经从疑处反成悟,说到无言自明心。」所以你在疑惑的地方才能够开悟,说来说去没有可说的,自然明心见性,向哪儿见性?向哪儿明心?夺处就是与处!破处就是成处!也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都给你破了,你说哪儿也不对,哪儿算对呢?要有对就是不对,都推倒了、推翻了,在这个地方你想想还有什么?把因缘、自然都给夺过去了,这就是给你了!教你了!谁能接受?你要说再给你个什么、再教你几句话,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经文统统都是这么个样子,要看经就得在疑处见出精神来,要说到没有可说的,这是给你转身吐气,你把身体转过来,就把这口气就吐出来了,不然这个经你怎么能明白?这是佛所以尘说剎说、多说少说,说了多少年,就是为的这个,所以这个经文里头要用心就在这个地方用心,不是说我一看就明白了,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什么性?本经题目上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说到这儿就是让人醒一醒、悟一悟,你要说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就对了,这就把人害了,你心思心思,哪还有日子明白?永远也没有日子明白,「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是什么呢?这个地方全不是!说全不是的地方就是!这就没有开口处,禅宗也说,「蚊子叮铁牛,无有下口处」,开口便错!举念即乖!这全凭说到无说处,要你自己认得,告诉你就不是,要认当下就是!
三、想阴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段文说明想阴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佛又对阿难说个比喻,「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有人谈话说到酢梅,这个人嘴里酸水就出来,拿这个表示想阴,人的思想就把人的佛性遮障住,拿这个做个比喻说,「思蹋悬崖,足心酸涩」,说你要上立蹋悬崖,登到高山几十丈高,掉下去就摔死,你一心思脚就发酸,这是一定的理,拿这个比喻人的思想,一想心就动,把真如性遮住了,说「想阴当知亦复如是」,也就是这么一个理。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这个酢说既不是从梅生出,亦不是从口进入,说到这儿,这是指难的地方,指难问疑,「如是阿难」,照这个说,阿难啊!你把他研究研究,「若梅生者」,若是这酢说是梅出生的,「梅合自谈」,梅应该自己说,「何待人说?」何必让人代他说呢?「若从口入」,若果从口进入的话,「自合口闻」,应该用口去听,「何须待耳?」何必靠耳朵去听?「若独耳闻」,若只是耳朵得听酢说,「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水为什么不从耳中流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这想蹋悬崖和前面的道理是一样的,「是故当知」,是所以的原故应当要知道,「想阴虚妄」,人这一想,阴就是遮住,人这个一想就把自己的天性遮盖住了,它是一个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也不是因缘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表示想阴没有实在的,一说到酸梅,酸水就来了,你说从哪来的?上边佛说的就不用重复了,完全不相合,怎么说也不对,你要说出个对来,那就不成想阴是虚妄的了,想阴就是真的,全不对呀!这全不对的地方,这是说到虚妄上了,不是真实的,根本上也不是因缘和合生的、也不是自然有的,这地方无话可说,让人醒悟这个理,你要知道想阴是虚妄的,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上哪找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地方就是不可说之处,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不得不说,你别着在这上面了!
四、行阴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是说行阴,行在心里,在外边做事情也叫行,这地方是对着心说的,心里头的行总不休息,也找不出所以然来,因什么呢?你要找不出所以然,没有究竟的理,那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勉强的立这么个名字,佛对阿难说,「譬如暴流,波浪相续」,比如瀑流水,波浪相续不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前头流的、后边来的,挨着向下流,前后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这个行阴也是像瀑布流水一样,前念后念无有歇止,拿这个瀑流水,比如人心不歇。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阿难,「如是流性」,你说瀑流水的流动性是怎么回事情呢?「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也不是从虚空里生出来的,你别看它是水,还不是水有的,「亦非水性」,它根本上还不是水性,「非离空水」,还不离开虚空、还不离开水,说这好几个问题,全不是!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问阿难,「若因空生」,若瀑流水是从虚空生的,也说不通,怎么个理呢?「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说水从虚空生的,全虚空都成了水,「世界自然,俱受沦溺」,就把世界淹没了,当然不是由空生的,「若因水有」,若说瀑流因水有的,应当是有水,水有水相、流有流相,「则此暴流,性应非水」,这个瀑流水,是水生出来的,「性应非水」,瀑流之性应当不是水了,怎么个理呢?「有所有相」,有能生的水、有所流的相,要分别开了,就可以说因水有的,这地方也说不过去,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现在都应当指出来,水与流分不开,绝不是因水有的,「苦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说瀑流水一定是水性,就永远是瀑流水性,要澄清不动的时候,就应当不是水性,不是水的本体了,它是瀑流水,当然不是水的本体,它总是两样,「若离空水,空非有外」,若离开空、离开水有的,空以外再没有空,「水外无流」,水外边不能有流,水与流是分不开的,「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所以这个缘故,你应当要知道,还是归到这个虚妄上,怎么说也不合,行阴也就比如人的心之流动,虚妄不实,本来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这还是显出这个不可说、不可见、不可名的这个本性。
五、识阴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一科文是发明识阴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佛先说一个譬喻对阿难说,「譬如有人取频伽瓶」,有一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本来一个瓶子一个孔,这个频伽瓶是按照印度频伽鸟做的,中国意思叫双头鸟,也叫共命鸟,正式的名字叫伽陵频伽,一个鸟两个生命,它叫出来的声音特别的好听,因这种鸟最高贵,所以人做瓶子也这样做,好像花瓶一对一对的摆着,所以佛说到识阴拿它做比喻,「塞其两孔」,一个瓶有两个孔,是表示人的一个法执、一个我执,两个执着性,这个频伽瓶是空,再把两个口塞住,拿它做个比喻,「满中擎空」,空就是比喻知识的识,「千里远行,用饷他国」,拿瓶子里的空走出一千里地,把瓶子盛的虚空送到其他国里,「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识阴也是这样,什么我法二执?我执比如瓶内的空是我、法执比如瓶外之空非我,执着住了,用饷到他国去,比如人的知识,变化无常,生了死、死了生,就是识阴的关系,要不执着,统统都是一体,一执着就各有个体。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如是虚空是比喻瓶里装的知识,自己执住了我有一个体,说你用饷他国,这里装的虚空,也不是彼方来的、也不是从此方入的,它根本是个空的,拿这个做个比喻。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这个空不是彼方来的,这就是说人的识性,「如是阿难」,就照这个道理,阿难,你想一想,「若彼方来」,若是彼方来的,「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彼方应少一些虚空,没有这种道理,当然虚空不能少一块,「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若把瓶口打开,把瓶里的虚空倒出来,应当看见虚空由瓶子出来,也没有这个道理。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大家知道,这个诚阴本来是没有彼此,是一体,好比拿频伽瓶子,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分开了,人人都是一个佛性,佛性都是一体,我执、法执都没有了,都成了一体了,所以成佛是一体成佛。这个佛性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我们人就执住了,你是你、我是我,一个人一个知识,所以好比拿频伽瓶,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塞住了,你虽然塞住,虚空是一样的,成佛了就把瓶子打碎了,就不要了!我执、法执都没有了,都成了一体了,成佛是一体成佛,一体成佛还不废个体,个体就是一体、一体就是个体,这地方就是这么一个比喻。佛告诉人,知识就是一个分别,一有分别就叫识,要没有分别就叫佛性,成佛怎么成啊?就这么个意思,成佛就是成了你的知觉,知觉就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你要一有执着就分开了,你是你、我是我,是故当知这个识阴也是虚妄的,你要把这个虚妄去了,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