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17

  ..續本文上一頁黑暗在眼前,你這才見,你怎麼說,眼晴見黑暗,這叫見內?就算你見著內,那個暗也應當在你的眼前,這不是一定的理嗎?「若與眼對,暗在眼前」,若在眼前,「雲何成內?」你怎麼說見暗就是見著內了?你想一想,在眼前怎麼到了肚子裏頭呢?哪有這個理呢?這是佛頭一句把他破了。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你要是強辭奪理,不管他對不對,凡合眼就算見內,你要這麼說,就叫硬擡杠,佛縱著阿難說,阿難還沒等說,佛就替他說了,「若成內者」,你合眼就算是見著內了,「居暗室中」,你居住在這個黑暗的屋子裏頭,「無日月燈」,也沒有日、也沒有月、沒有燈,沒有光明啰,沒有光明的地方,你就說見內,見著你的五髒六腑啦,「此室暗中」,這個黑暗的屋子裏頭,那麼這都是你的肚子,「皆汝焦腑」,都是你的叁焦六腑啦,佛問的這個話,你說對不對?說這個話太不對了,這個地方佛把他問住了,底下,佛又替他轉個,不用阿難轉,佛就替他轉,你橫豎地轉,你這個理說不通,這是說對著「合眼見暗,名爲見內」,就給他推翻啰!「若不對者,雲何成見?」說若不對著你這個眼睛,又怎麼成見呢?這一段文就算完了。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佛又替他說,就算你揣度這個理,離開外邊看見,向裏面對,成就你眼晴的見了,「合眼見暗,名爲身中」,你要合眼,看見黑暗了,名叫身子裏頭,當然是黑暗,哪能看見五髒六腑呢?「開眼見明」,睜開眼看見明,「何不見面?」你怎麼不能見面?你說合眼見內、開眼見外,你開眼要是見外,當見明時,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若不能見你自己的臉面,你說內裏的對不能成就這個理,「見面若成」,你說不能見面,我說見面也能成,你要這麼說呢,這是佛替他說,這個道理還是說不過去,「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你因爲「見面若成」,你說的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了,若不在虛空裏,眼睛怎麼看見你的臉面呢?是不是?「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既在虛空,「何成在內?」你何故說在內呢?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若在虛空」,你說你的心、你的眼睛在虛空也說不過去,「若在虛空,自非汝體」,當然也就不是你的本體,你若說一定是你的本體,那也更不通了,「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說當下本如來我,在你的身子外頭,看見你的臉面,那麼這也算是你的身體嗎?這可算看見了,這個理可對了,你這個理對了,那個理又不對;那個理對了,這個理又不對,所以說「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汝眼已知」,就算你這個對,說見暗名爲見內、見明爲見外,是不是?「汝眼已知」,你的眼睛已經知道了,這是前面說的話,「開眼見明,名爲見外」,你別忘了前面他說的那個話,你就合不上見內了,「身合非覺」,合當個該字講,身應該不知覺了,你只用了一面,「開眼見明,名爲見外」,這個身內應該有知覺啰!眼睛見著外了,心裏頭你也知道嘛,心在身子裏頭,也知道嘛,你怎麼分開說呢?「開眼見明,合眼見暗」,見明就叫見外、見暗就叫見內,明合上見外不能合見內,這不是一定的理嗎?「必汝執言」,你要是說到這兒,你沒話可說,這是佛從著阿難說這個意思,「必汝執言」,你若一定執著是你這個理,「身眼兩覺」,身體一個「開眼見明」的一個眼,你心裏頭「合眼見暗」還有個心能見內,這不成了兩個心嗎?身一個知覺、眼一個知覺,身、眼就兩個知覺了,「應有二知」,你有兩個知覺,佛者就是知覺,一個知覺成一個佛、兩個知覺成兩個佛,你這一個身體起兩個知覺,將來你要成佛,「即汝一身,應成兩佛」,這是佛冤他的話。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你要承認你那個不對了,那就明白了,你怎麼說你不對,你又轉一個道,所以這個地方得著實思索。

  

  五 隨合隨有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

  

  這是七處征心第五番,阿難尊者因著上來他誤解「見明名爲見外,見暗名爲見內」,所以佛把他說的話都給他駁了、都給他推倒,不能成立。所以,他這麼一轉計,又轉計隨處而生,阿難白佛言,說「我嘗聞佛」,我常常的聞聽見佛說法,「開示四衆」,你開導指示這四衆弟子:出家兩衆、在家兩衆,佛你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就是思惟體,「實我心性」,實是我的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我這個心向哪個地方一合,哪個地方就是我的心,「亦非內外中間叁處」,這也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不在這叁處,這是阿難尊者自己心裏頭所思想的,佛都給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他心思我說的不對,佛你說的應當對了,所以他就引出佛所說的話來。說我嘗聞聽見佛,開導指示四衆弟子,說「由心生故」,一切法都從心生,心生就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的心生,這是佛時常對著弟子們常說的這個法,阿難尊者他聽見,他也沒領會這個意思,他光知道這個話,不知道這個義理在哪個地方,他這個時候想不到了,心思佛說的這個話當然是對了,豈不知他光知道這個言句,他不知道這個義理,怎麼個意思呢?佛常說這個法有四種料簡,是料量、選擇、揀選,倒是怎麼個意思?佛說法是四種料簡,四種他總說了兩句,原來他是「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心滅故,種種法滅。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由法滅故,種種心滅。」他光說:「隨所合處,心則隨有」,說了這麼兩句,這兩句他也是重在這一句上,佛也知道,他重在哪一句上呢?重在「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所以「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他是重在這一句上。佛說法四料簡,這是四種料量揀選,就是哪個對,所以這四料簡裏頭,就是一個因緣,因緣即空、因緣即假、因緣即中,這是四種。所以這個心生,你就不用全說,這是教義裏頭的事情,要說這個,這個經就不能講了,說遠去了,就越說越多,把這個意思得說一說。說是這個世間上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因由緣起,因是因由所起、緣是助緣,不論哪種東西都是因緣生的,這是藏教的意思,這是隨著人情說。他有因必得有緣,好比菜子,他這是個因,底下助緣就多了,緣是幫忙的,是助緣,他自己不能生,菜子在那擱著,若沒有助緣能生出菜來嗎?得地、水、火、風這四樣,缺一它也長不成,需要好土地,把菜子埋上,這是一個助緣,因是菜子,光地也不行,得有水滋潤,光水還不行,幫忙的就多了,得有太陽的火曬,得暖,還得風,風大了也不好,沒有風也不行,所以這個菜就長成了;拿這個比例,說心生種種的法生,這個心爲因、法就爲緣;要法爲因、心就爲緣,所以簡單說,這個心生,「由心生故,種種法生」,他這是個對待,你假定說這個心,我先說這個意思,心是一個知覺,沒有形相,這個法當個樣子講,世界上無論哪個樣子他得有個形相,他這個法就是做了這麼一個樣子,就是一個法則,心是有思想,他沒有形相,這個法在這個地方說就算是有形相,他沒有知覺,這是兩對的。這兩種東西他是生則互生、滅則互滅;心要生、法就生,心要滅、法就滅;法要滅、心就滅,他所以是怎麼個意思呢?我一說大家就了然了。假定這個世間上一個有知覺的心、一個有形相的法,這個法代表一切形相,這兩種東西,心生法就得生、法要生心就得生,怎麼個理呢?他要有一樣不成立,說光心生,沒有法,沒有形相、沒有知覺的,這個心就不能成立,你沒有寄托的地方,他沒有法,什麼樣也沒有,你這個心也沒有使用的地方。法要是滅、心就滅;心要生了、法就生,世間上的事情統統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有因有緣,因的在先、緣是助緣,世間法就是這麼個樣子。他得什麼是助緣?得用法做助緣,他上頭說心法,法就是形相、心就是有知覺沒有形相;法是對著心說,有形相他沒有知覺。假定說,光有知覺,沒有形相,你沒有所知之處,也沒有所寄托的地方,你有知覺也不能成立了,你要說是心生就得法生、法生還就得心生,有因就得有緣,法生是沒有知覺的有形相的,成立了,有了,他那個心就隨著來,那個知覺啊,他要沒有知覺,誰管他叫形相?光有個形相,沒有知覺不成立呀,要不當下有這種學問,有唯心論、唯物論,都說不通了,世間上說光有物,光有物不能成立,你沒有知覺誰承認他是物?誰使喚他?他所以有物有心,你唯物就得唯心,物要生、心就得生;心要生、物就得生,你要說光要物不要心,這個物也就沒有人用了,沒有知覺的,也不成用了、也不成物了。所以你有個有形相的,就得有個知覺的,有知覺、有形相的,他才一生一切生、一滅一切滅,你說先有哪樣,不行!所以這個地方就得略略地說一說,所以這個地方說是因緣法,世間就是一個因、一個緣,一幫忙就成立了世間;要沒因就沒有緣,因緣當體即空,說因說緣又何妨呢?這統統都是假名字,說因也是假名字、說緣也是假名字,究竟假名字也不徹底,因緣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