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啊!他的壽命很長啊!都活多少萬歲,幾千萬歲、幾百萬歲,他仍然還有生死、仍然還是凡夫,這二十八層天啊!不知道呢!你在這外道修行成了仙了、成了神了,到了欲界天裏,在最低的欲界天裏還有男婚女配的地方,完了封個神,完了當差,要有了過了嘛,還降下來,由神降成爲鬼,這算個什麼呢?你再高還有幾十層以上,一共有二十八層天,這還都是凡夫。「皆是無漏」,一般證到四果阿羅漢了,不能再墮落漏在叁界以內,超在叁界以上,這是聖人了,大家要知道!這還是由小乘跟著佛弘揚大乘的佛法,這叫「大阿羅漢」;無漏,不能漏落在叁界以內,比叁界的人都高上以上去了,比二十八層天的人高出以上,這還是跟著佛,小乘習學大乘的人就這麼樣的高,這叫「無漏大阿羅漢」,這怎麼叫大阿羅漢呢?這阿羅漢有小乘的,他光獨善其身,不度化人,不隨著佛教化人,那叫小乘阿羅漢,這大乘的阿羅漢,隨著佛度化衆生,而不住在小乘的果位,雖然是這麼高,超出二十八層天去了,還不住下,還要行菩薩道,雖然是在小乘果裏頭,還要行菩薩道,隨佛教化衆生,所以,這稱爲「大阿羅漢」。阿羅漢怎麼講呢?因他不翻,也含有叁種意思,阿羅漢頭一種翻應供,應供從哪來的呢?從比丘乞士,他托缽化齋,討飯吃,去向人家求乞,證到阿羅漢就翻應供,這時候有人供養了,就不用化齋了,這是高著一頭了,證了果了,早先的比丘那才發心修行,這是證了果位了,頭一樣就翻應供,能應人天的供養了;第二樣是證到無生的果位,不生不滅了,到了這個地步,這又比這個比丘高一層,比丘是因,阿羅漢是證了果,比丘由怖魔,就證到無生的果位了-無生無滅的果位了;第叁含著意思是殺賊,殺什麼賊?殺煩惱賊,人的煩惱賊,打哪裏來呢?打貪、瞋、癡,你在一入手修行的時候,先得破貪心、瞋恨心、愚癡心,把這個破淨了,煩惱根去了,這煩惱賊就殺啦,都銷滅了、都死了,就不能再發動貪、瞋、癡啦!這是這麼個講,所以阿羅漢翻這叁義,這是比丘叁因,證到阿羅漢,有這叁層果位,到這兒,這煩惱就淨啦!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他隨佛揚化,不住在小乘果裏頭,就稱爲「佛子」,將來就成佛;小乘人光成聖人,不能成佛,大家要知道,佛子隨著佛教化衆生,「住持」是住在世間上任持佛法、教化衆生,「善超諸有」,超過世間上一切所有的,所有的有廣、有略,這略而言之,有欲、有色、有無色,還有男女之欲,超出去了,沒有啦,沒有男女之欲了,然而,還有這個形色的十八層色界,還有無色界,都超過去啦,「善超諸有」,這是叁有:有欲、有色、有無色,都超過去了,要向多處說,這二十五有都超過去了,四洲-四大部洲,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是四惡趣,六欲天也超出去了,梵天、魔王也超出去了,還有四禅天、四空天,也都超出去了,這都是有,有欲、有色、有無色這是分開說了,究竟呢?還有外道無想天也超出去了,還有鈍那含也超出去了,一共是二十五有,略而言之是叁有,叫「善超諸有」,都超過去了,超過他們以上,「能于國土,成就威儀」,能隨著佛教化衆生,在各國裏頭演說,在各國裏教化衆生,「成就威儀」,成就什麼?有這個威德、有這個儀表,給人做模範,這就是「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隨從著佛轉*輪,佛說法就叫轉*輪,這轉*輪也可以簡而言之,能可以轉凡成聖。佛說的法是輪流不息,這叫轉*輪,隨從著佛轉輪,這個轉輪決不是外道那個轉輪,外道也是打佛經上抄去這個名字,轉*輪在身上轉,任督二脈,打這後頸上一轉,轉到腦瓜頂上,轉到上嘴唇,下邊任脈轉到下嘴唇,結在一塊,結任督二脈,將來長生不死,就這麼一套,這也叫轉*輪;還有在肚臍子上轉過來轉過去,也叫轉*輪。外道還真靈臉,還真轉,他所以人煉什麼有什麼呀,他這也是打佛經裏摘下去的,都弄錯啦、誤會了、顛倒啦。轉*輪就是佛說法叫轉*輪,輪流不息、永遠不斷,這佛*輪流沒有歇的時候,是這麼個意思,「妙堪遺囑」,佛說的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大法,堪者可也,可以能夠,佛說的這個大法,能囑咐這些弟子們,這些大阿羅漢,能遺留于後世,可以囑托,度化衆生-「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弘範叁界。應身無量。度脫衆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此一段文是接著上邊,上面這一段文,這名詞叫顯位歎德,顯出來阿羅漢證了四果,由比丘修成的,顯他證的這個果位、贊歎他的德行,是這麼個意思。說「嚴淨毗尼」,嚴是嚴肅、淨是清淨、毗尼就是佛的戒律,戒律能調服身心,以佛的戒律能可以把人的身心都調和好了,身呢,沒有殺、盜、淫,口裏頭沒有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心裏頭呢,沒有貪、瞋、癡,所以,能夠這樣才叫「嚴淨毗尼」,要嚴格的清淨佛的戒律,毗尼這二個字翻中國話叫調伏,以佛的戒律能調伏人的身心,身不妄做、心不妄想,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依著戒律就能「弘範叁界,應身無量」,弘者是廣大之義、範是做個模範,給誰做這個大模範呢?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天上的人,欲界有六層天,有男婚女配;色界有十八層天,有四種禅定的功夫;無色界有四空天,這一共是二十八層天。這都是修行沒開正式的醒悟,都是依法修行,別說是見性,連心都沒明白,都沒明心見性,所以這阿羅漢證了四果,雖然沒成佛,這也是證了聖人的果位,可以給二十八層天的凡夫、天人做個大模範,所以說「嚴淨毗尼,弘範叁界」,給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上的人做個極大的大模範,「應身無量,度脫衆生」,隨著佛教化佛法,隨佛應身度化衆生,無量無邊是度脫衆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不但是度化當時的衆生,還能拔濟衆生,提拔,能濟度他、能度脫他,于未來世,未來世還是將來的人,要一輩傳一輩,傳到後來,我們那個時候,照現在說,我們就算未來人,所以這些大阿羅漢都可以作模範,「拔濟未來」,提拔濟度未來的衆生,幹什麼呢?「越諸塵累」,越是超越,超越出去諸般的塵累,我們人在世間上受苦,因什麼受苦呢?就是有六種塵勞連累,累贅的,塵勞是什麼塵勞呢?六樣,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叫六塵,人要想學佛,先得把這六塵離開,大家知道這是要緊的,這六塵是什麼呢?眼睛愛觀美色、耳朵愛聽好聲音、鼻子愛聞香味、舌頭愛嘗好滋味、身體怎麼舒服怎麼做、心裏頭隨便打妄想,一點規矩也沒有,所以有這六樣,這叫六塵,這六塵是誰承認呢?有六種認識,這六種認識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天性變化的,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見性,他就貪這個色塵;耳朵有聞性,就貪聲音;鼻子有齅性,就貪香味;舌頭有嘗性,就貪著飲食美味;身上感覺,就貪著身上的舒服;心裏頭就分別妄想,任意妄想,一點規模也沒有,這叫法塵。所以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塵鱿把人累住啦!你要想修行先得離開這六塵,所以這個大阿羅漢,他能給人作模範,他先早早離開了,給人作師父,你要不離開,旁人誰跟你學,所以他自己「越諸塵累」,于未來世,也讓人「越諸塵累」,說這些個有道有德的人都是誰呢?底下就標出名字了。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爲上首。
一共是六個人,這六個人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他們人太多,只舉出六個人來代表,有德行的都是什麼人?說舉出這六個人,「其名曰,大智舍利弗」,大智是他,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叫鹙鹭子,連他母親的名字,他母親的名字叫鹙鹭,這鹙鹭的眼睛最明利,因爲他母親的眼睛明利,名字叫鹙鹭,他是他母親生的兒子,就叫鹙鹭子,弗字就翻爲兒子的子,舍利弗就翻鹙鹭子,他在佛的法會上是智慧第一,在小乘裏頭,在聲聞乘裏頭,他的智慧第一。佛在「法華經」上,在法華會上講「法華經」,開法華高會,授記作佛,叁周說法,頭一周先給「大智舍利弗」授記作佛,就他一個人,你看這難不難?所以第二周,四大弟子,第叁周才給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都授作佛的弟子,頭一位就是舍利弗尊者授記作佛,所以叫「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這也是一個人的名字,摩诃這兩個字因什麼不翻?這意思含義很多,要在普通講摩诃這兩個字有叁種意思:摩诃翻大、翻多、翻勝,大、多,就勝過一切,說大,若在阿羅漢裏頭,神通廣大;多是智慧多;勝是辯論能勝過一切,這是說摩诃這兩個字,在這兒是普通的說法,後來就翻大的時候多,說「摩诃目犍連」,目犍連叁個字也是印度的音聲,翻采菽氏,采,人在山上采藥,采是采取的采,菽是叔父的叔字加上草字頭,那個字就當豆類講,就是蠶豆、小豆、赤小豆、黃豆,就是這些豆類;他的先人發明這個道理,在山上采這個種子,發明這個豆類,那個字念菽,采菽氏,他依著這個姓也就做了名字了,因此他說叫「摩诃目犍連」,叫大采菽氏,他是以姓做了名字,不是提另還有個名字,這個人神通第一,他神通最大,這是第二個。
第叁個,「摩诃拘絺羅」,這五個字,就翻大膝,翻成中國話,摩诃就翻大,拘絺羅就翻膝,是什麼膝呢?是磕膝蓋,我們人的腿上都有個磕膝蓋,叫磕膝蓋,他就叫這個名字,佛經上也沒有旁的講解,他這個名字就叫大膝,就叫大磕膝蓋,就這麼個名字,說個外國話音聲叫「摩诃拘絺羅」,這個人辯論第一,辯論佛法屬他第一,是各有所長啊!他因爲什麼呢?他是在家人!這些人所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大家要知道,統統都是外道。佛沒出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