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在印度那個地方外道最多,他那個地點國也多,有名時大國就七十多,小國的名都說不過來,印度國極大,國的名字很多,他那個地點,佛沒出世,國王都互相重道理,誰論的高、誰說的道理說的透澈,這都可以請來做國師,因著這個,那個地點外道就多了,道門就多了,各有各的研咒,「摩诃絺羅」,他的家就是外道的地方,印度人信道的人差不多都是外道,外道這兩個字也不是罵人,不是壞話,怎麼叫外道?他是心外求道,他不知道人心就是道、人心就是佛,他不知道,他拼命要求個道、要求個佛,因此,這個名字就叫外道,大家要知道。人的知覺的心是最寶貴的,人都弄錯了,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都用的不對,用錯了!佛出世給人正當過來,把這個道理給人說明白了,並沒有藏著佛法傳給你道理,沒有這個道理,就讓你自個兒認得自個兒的心,你認得心,你別胡思亂想、別亂用,慢慢地自然就是自個兒認識自個兒的心了,明心見性!這個心是一個用,人有一個天性,性是一個體,一體一用,按說是一體二用,這個性他有一體二用,二用呢?頭一個用就是心、第二個用就是相;心有知覺沒有形相、形相有形相沒有知覺,這兩樣都是什麼成的呢?都是性成的,一切的性、一切的知覺,都是人的性根本成就的,這個地方得要知道!這個性,人都忽略了,我們人把這個性整個忽略了,把這個心錯用了,都用在身上了,這是人的受苦的根就在這兒。人在世間上受苦,不能成佛、不能成道,所以就是錯了,釋迦佛出來就是告訴人,你要認你自己,頭一樣要認自己這個天性,他說天性不認得,也要認得自己這個真心。這個人叁樣就認得一樣,認得這個形相,都是光認得這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就受了苦了,就有生死啦!有了生死的痛苦了,是這麼個道理。佛法沒有什麼希奇的事情,就告訴人的真心,讓人自己認得自己的天性,一個性、一個心、一個相,這叁樣才成一個人,人就承認一樣,說認這一個相,有形相這是我,這個知覺從哪來的呢?知覺是打性裏頭來的,一個人先要明心,明白自己的心,後要見性,見著自己的性就成佛了;你光明白心沒見性,就成聖人,也比凡人強;你要是也不明心、不見性,用這些把六塵去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福,不能究竟,這是我說的這麼一個次第。再說這個拘絺羅啊!他辯論第一,他那個時候,當初,他姐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親,家裏頭常常辯論,他向他姐姐辯論,他姐姐辯論不過他,枸烯羅智慧大,一辯論他就占上風,以後他姐姐懷孕,就是懷舍利弗,懷孕以後,他又向他姐姐辯論道理,他就辯論不過他姐姐,他自己疑惑這是怎麼回事呢?早先她不如我,這時候她比我強,他明白了,他姐姐身上有孕,懷著這個小孩子,將來必是個聖子,一定是個聖人;拘絺羅好勝,他說將來我外甥生下來時,要是智慧第一,我們這都不行,我得早早去學,他再加料去了,他就去南印度學外道法了,學「四維陀典」,一去多少年,他一回來,他外甥大了,長大了就認佛爲師父,就是大智舍利弗,他一看就不願意,他是外道底子,他說我們家裏這個道德很高,國家都尊重,怎麼認他這個大沙門呢?反正,出家人叫沙門,沙門兩個字是「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印度稱僧爲沙門,稱佛叫大沙門。說我外甥是有智慧的,給他做徒弟,我不要!我去要回我的外甥,拘絺羅就去見佛去了,見了佛就說:「我們家裏素常講究高尚的道理,國王都尊崇,我外甥不能跟你做徒弟,我們得回去,還得回我們的道門。」佛就問他:「你的道門,以什麼爲宗旨?」他說:「我們家裏講不法,不受一法,一法也不接受,不受一法!」佛一聽,他以無法,不受一法爲宗旨,佛說對他說:「你不受一法,受知見否?知見也是一法,有名有相的都叫法,你受知見不受?你有知見沒有?」他一聽沒話說,怎麼個理呢?他一心思錯啦!不受一法,這個知見也算一法,要說這知見我也不要,那你怎麼知道受不受?不受一法,你沒有知見,你怎麼知道受?怎麼不受?這個理說不過去!你要說不受,自己就倒了,這個宗旨立不住,不受嗎?你怎麼說受呢?你不受一法,你怎麼受知見?你要說不受知見,你怎麼知道不受?知道不受的是誰?知道不受就是個知見,你能說一法不受嗎?一下子推倒了,推倒了,自己慚愧,打那兒認佛爲師父,跟著佛修行,就證四果阿羅漢,我說的話這是過去的事情,「摩诃拘絺羅」他是辯論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八個字是一個人名,富樓那翻圓滿的滿字,彌多羅尼翻慈女,彌多羅翻慈悲的慈,尼,就是一個尼字,印度說尼字都說是女子的意思,子啊,是他父母生的他這麼一個兒子,是這麼個意思。富樓那是他父親,彌多羅尼是他母親,他生這個兒子,也是他父親跟他母親取的一個名字,他這個兒子把他父親母親的名字都表示出來,這是印度有這個風俗,我們中國也有!沒有帶母親的名字的,帶父親的號是有的,他父親叫什麼泉,他兒子叫小泉、少泉、稚泉,咱們中國沒有帶著母親名的,印度就有這個風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個人他說法第一,說法除了佛說法以後,就屬他說的好,他這個說法屬于第一,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這叁個字是個人名,翻空生,他一降生的時候,都有特別的祥瑞,家裏的倉庫一切都空了,家人都疑惑,找一個相士占卦,算一算,一算說這是好事情,屬吉!屬于吉祥,又屬善!所以以後他這個名字有叁種意思,「須菩提」,他家一生他就空了,叫空生,也叫善現,幾天以後他家的東西又都現出來了,所以他這一個人有叁個名字,又叫善吉,屬吉祥,又叫空生,也叫善現。「須菩提」他解真空妙理,屬他第一,各有所長,底下「優波尼沙陀等,而爲上首」。
優波尼沙陀翻塵性空,他一悟道以後立的名,怎麼叫塵性空呢?他明白,觀諸法性空,世間上一切法當體皆都是一個真性,性是個空的,怎麼個意思呢?塵性空,這塵是什麼?說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塵,世間上總不離開這六塵,他觀這六塵當體都空,當體都是空性,所以,他由這上頭成的道,就很可以了,他所以名字叫優波尼沙陀,他叫塵性空,六塵的性他都空了,他不執著這個六塵,等,等者就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等,「而爲上首」,他們這六個人代表作上首。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前邊說的這些,大家要知道,這都是小乘人,佛弟子分叁乘,這小乘都說完了,由凡夫的比丘證到四果的羅漢成小乘聖人,後來到「法華經」上回小向大,那才成大乘聖人,將來能作佛,這個地方大家要分析開來。這底下說「複有」,還有二乘人,二乘是中乘聖人,「複有無量,辟支無學」,辟支是簡略的名稱,叫辟支迦羅,翻什麼呢?翻緣覺,他由佛說的十二因緣法才覺悟成道,他的道理比小乘人程度還高,叫中乘聖人,叫辟支迦羅,簡略的名字叫辟支;無學,他修成啦,不用再學,證了無學的位子,若有學,他還沒修成,還得要學,這經文上都是這個意思。「並其初心,同來佛所」,他還有收了些徒弟,初發辟支佛心的修十二因緣法,還沒成道的,跟他一塊來的,「同來佛所」,佛所這個地方,就是休夏,叁個月的工夫用完啦,今天是解散,休夏要休息了,要解叁天: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這一天是佛歡喜日,這一天是人做善的日子、布施的日子、施舍的日子,都在這個日子上,在後首又引出目犍連一段因緣來,現在不暇說這個了。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到這時候,是佛歡喜日,弟子們工夫都用完了,所以外場裏這些人們已經休息了,都可以來這裏聽法,都可以請教,這是外邊的中乘人,佛叫他領的這些弟子們,不離開這些小乘人;小乘人好比小孩,不能離開他母親,是這麼個意思,資格高的,個人都自修,到解夏的時候都來請教請教,「同來佛所,屬諸比丘」,屬這個字念注,當遇合講,這些緣覺就是辟支佛,辟支迦羅,他們都帶著弟子們都來啦,在休夏的比丘這裏,遇合在一塊了,「休夏自恣」,遇著什麼時候叫「休夏自恣」?怎麼叫休夏呢?夏天這叁個月,用完了功啦:休,當休息講,夏天這時候完了叫休夏,休夏怎麼還自恣?這個恣字當任意講,他到圓滿的時候,就要解散,今天這些齋主們都做功德上的布施,他們這個自恣,怎麼爲自恣?隨他自己的便,他可以互相求忏悔,好比我們有幾個人在一塊修行,跟著佛住了叁個月,我有什麼毛病,犯了什麼病,你說說我,我好認罪,我求忏悔,你也求我、我也求你,互相隨便,這是佛立的這個規矩,這是讓人可以免過,可以知道求忏悔,有這些名字叫「休夏自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這個時候不但中乘人,還有大乘菩薩,「十方菩薩」也知道,這時候是休夏,休息的時候,十方菩薩也來了,來到這裏「咨決心疑」,咨是咨請,他在外面山洞裏修行,有疑惑的地方,讓佛給他解決疑惑,「欽奉慈嚴」,他欽佩佛、侍奉佛,如同慈母嚴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的,「將求密義」,他到這裏來領求秘密的道理、真實的意義。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爲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衆。得未曾有。
這一節文還是佛安居叁個月,安居已終,「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爲諸會中,宣示深奧」,就在這個時候,如來安居叁個月,領著弟子們修行已經完了,這時都閑暇了,「敷座宴安」,這責任歇下來,心裏頭很歡喜,又「爲諸會中,宣示深奧」,這是遠方的十方的菩薩,都「咨決心疑」,佛就在「敷座宴安」的時候,爲諸會中「宣示深奧」,深微…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