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奧妙的道理,這時候,「法筵清衆,得未曾有」,所以佛的法會,佛一說法,就如同法筵,清衆就是清修大衆,專求佛法的,大家聽佛宣說深奧的意思,所以「得未曾有」,從來未曾聽過,現在也得已聽見啦,稱爲「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爲上首。
這又是影響衆,大家聞著佛的聲音,遠處來集,這是因爲佛給大衆宣說密義的事情,佛的音聲是「迦陵仙音」,什麼叫「迦陵仙音」?印度有一種雀鳥,叫迦陵頻伽鳥,這種雀鳥叫的音聲,超過一切雀鳥的音聲以上,所以佛說法就拿迦陵頻伽鳥的音聲做比喻,這個仙就表示不是泛泛的音聲;又者,佛翻爲大覺金仙,稱爲大覺-大覺大悟,稱爲金仙,也可以含著這麼個意思,他這個聲音「遍十方界」,說佛的音聲能遍十方世界。上面的菩薩都是常隨佛聽法的菩薩,大乘的菩薩,是一個世界上十方的菩薩,十方的菩薩是十方世界的菩薩,「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有恒河沙數之多,有這麼多菩薩來聚道場,這表示佛的音聲,無論是多遠都能聽見,只要是有善緣的,都能聽見,多少萬裏遠也都能聽見,所以稱爲仙音,才能遍十方界,這些大菩薩們一聽見都來了,就稱爲影響衆,影響而來,都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爲上首」,他帶領著大衆來的。
上來所說的都是通序,所有一切佛說的經典,都是叁大分:序、正、流通,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序分裏頭有通序、有別序,上來說到「文殊師利而爲上首」叫通序,普通的佛經必須都有這六種成就,這是一個通序。
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馐。無上妙味。
這是別序,別序是個特別的因緣,由序分引出正宗分,說這「大佛頂首楞嚴經」的道理。「時波斯匿王」,這位波斯匿王是印度話,翻中國話叫月光,他一降生時,屋裏有很多月亮的光明,他與佛同歲,同時降生,這都是貴人,他是釋迦佛的一位大護法,這個波斯匿王的這一天「爲其父王諱日營齋」,爲他過去的父親,稱他父親爲父王,諱日呢?諱是個忌諱的日子,就是普通民間老人、父母去世的日子,也叫忌日,人都忌諱這天,不肯聽這個日期,就因父母去世的時候心裏難過,爲人子都是這麼個意思,這一天稱爲諱日,諱日就給他父親修福,營齋就是給佛設備齋飯,「請佛宮掖」,他親自請佛,宮掖就是後宮兩邊最深靜的地方,「自迎如來,廣設珍馐,無上妙味」,這是恭敬佛的意思,他自己親身來迎釋迦如來佛,「廣設珍馐,無上妙味」,當然設這山珍海馐,無上的很微妙的滋味菜蔬。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伫佛來應。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不但請佛,相兼著又親自延請陪著佛的諸位大菩薩,「城中複有長者居士」,這都是信佛的人,「同時飯僧」,說在這一個時候,飯僧就是請僧人用齋飯,「伫佛來應」,這個伫當做站在那裏,侯著佛來應供。
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
「佛敕文殊」,佛吩咐文殊菩薩作頭行人,代領著,「分領菩薩,及阿羅漢」,分派開了,好「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唯獨阿難尊者,他是佛的常隨衆,是佛的侍者,這一段文,到了阿難尊者遇難,他因平等心乞食,遇見這分災難,打這裏就引起說「大佛頂首楞嚴經」,「唯有阿難,光受別請」,他在解夏的時候,一共叁天,在頭一天他就先受旁人請他供齋,或是供他穿的衣服,這個日子是做善做布施的時期,道場做完了,在家信佛的人都很歡喜,所以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遠是道路遠,遠遊還沒回來,所以「不遑僧次」,才沒暇宜在僧人的位次以內。
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其曰無供。
阿難尊者今天自己回來的,「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這是佛立的規矩,出家沒過五夏(五年)以上,不許自己一個人出去,要出去的時候,必須有上座-高參上座,還必須有阿阇黎,就是規範師,翻成中國話就是管教學生的老師,印度話叫阿阇黎,必得有這兩種人跟著,要是初參、新出家、新學佛的人,然而阿難尊者,他怎麼獨去獨歸呢?他已經出家超過十年以外,十夏以外,他有自己獨行的資格,出家人若不過五年就沒有獨行的資格,非有人跟著不可,恐怕他失威儀,因此這個「途中獨歸」,他在路途之中單獨一個人回來,「其日無供」,他這一天城裏都沒有備齋,沒趕上波斯匿王之請,當然沒有供養的,他就自己托缽化齋吃飯。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
「即時阿難」,就在這個時候,阿難尊者托著缽,僧人吃飯的碗,俗語叫吃飯的碗,僧人正式的名字叫缽多羅,我們普通人說出家人吃飯的碗叫缽,正式叫缽多羅,翻中國話叫應量器,簡單說叫應器,怎麼叫應量器呢?缽的原質得要相應,得要相合,不許用金子、銀子、鋼做,就許用鐵、用瓦做這種質,不許用貴重的、不許用華美的,燒出來的樣還得拿黑煙熏黑了,像哥鸠色,黑不黑、灰不灰的色,所以不需要華美,讓人起貪愛心,使用的物也不讓他華美,這叫「執持應器」,應量器,你自己有多大的飯量,你才可以做多大的缽,不許再隨便造一個大缽,不要起這個貪心,這是一定的,所以叫「執持應器」,應量的這個器皿,就是托的這個缽多羅。
于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爲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于所遊城,次第循乞」,就在所遊走的城外,他就想次第要乞齋,「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他也知道今天有人供齋,他趕不上,人家早設備好啦,人家當然都有供了,他所以次第化齋、循乞,照著規矩,挨著門口化齋,「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他心裏說,人家早預備好的齋,我化齋,也就是求最後的一個施主了;檀越簡單說就叫施主,外國話叫檀那,越是超越,這在佛經上說,這個人要是行布施,將來生生世世的就不能受貧,越過貧窮海,這是簡單的這麼兩個字叫檀越,所以當時出家人有稱呼施主的,說稱爲檀越,檀是檀那、越是超越,你要施舍,這個人有施舍的心,他將來總是要富裕的,這在經文上有這麼講,最後的檀越,「以爲齋主」,最後的這個,他做我的齋主吧,因此這個,他就「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他這個時候是以一個平等、不桃揀人家,遇著窮的就是窮的、富的就是富的,化齋吃,「無問淨穢」,不管這個人家是一個清淨人家、是一個不清淨的人家,不管那個,「剎利尊姓,及旃陀羅」,剎利是皇族,爲皇上的本家,都是王爺們,尊姓都是做大官的富貴人家,「及旃陀羅」就是最下賤的人,旃陀羅翻殺者,就是咱們中國的屠夫,殺豬宰羊、殺牛宰馬的這一類,這叫旃陀羅,這都是下等人,上等人就是國家的皇族大臣,他這時無問高低、也無問淨穢,也不管是清淨人家、是不清淨人家,也不管是貴賤,隨便了,遇見了,到了門口就化他的齋,這叫「方行等持」,方便行持平等的慈心,所以與人結這個善緣。「不擇微賤」,也不擇選這家子是個微末的人家、是個下賤的人家,不揀擇這個。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所以阿難尊者在這個時候發這個心意,圓滿要成就一切衆生無量的功德,所以化大家的齋,結結緣,讓他也結上學佛的緣。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爲阿羅漢。心不均平。
「阿難已知」,阿難尊者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的功德,他心裏早有成見,他早就知道,阿難已經知道「如來世尊」,如來世尊指著佛說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诃斥須菩提尊者,又诃斥大迦葉尊者,因什麼诃斥呢?他們兩人化齋選擇,須菩提化富裕人家的齋,他想化窮人的齋不容易,他自個兒都吃不上,我化他的齋,不是讓他爲難嗎?他也是份好心!大迦葉尊者化齋,誰越窮他越化誰,富人他不化,因此這兩個人各有挑揀的化,不平等的化齋,所以,阿難尊者就知道世尊诃斥他們兩個人,說你們「爲阿羅漢,心不均平」,你們已經證四果阿羅漢,證了聖果了,超出分段生死,你們心裏頭不均平,因什麼不均平呢?所以阿難尊者知道佛诃斥這兩個人,他因此-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阿難尊者他欽佩仰望如來這個道理,開誠布公的闡明了沒有禁止、沒有這些分別,以做這個無遮的大道理,「度諸疑謗」,度過一切的疑惑、毀謗,須菩提尊者讓人毀謗,小戶人家窮人就毀謗他,說他瞧不起我們,不來我們這裏化齋,不來結緣,他盡去富貴人家去啦,令人謗!大迦葉尊者讓人疑惑,誰越窮他越化誰,他沒飯吃,他一定要化他的齋,大迦葉尊者根本是見窮人前世從沒施舍過,都是悭吝的人,都是受窮的,做受窮的因,所以我化他一頓、兩頓齋吃,將來他就不致于受窮,這都是阿羅漢知道前因後果,這都是成了道的人,他才發這個心。雖然是這樣,佛還诃斥他們兩個人,你遇見窮的化窮的、遇見富的化富的就對啦,就平等了,爲阿羅漢,你心裏不均平,還挑揀,一定化窮的、一定化富的,所以阿難尊者就是「欽仰如來,開闡無遮」,他自己心裏欽佩,總仰望著跟著如來學,如來就做示開試布公,闡明無遮的大道理,「度諸疑謗」,度脫過,不讓人疑惑、也不讓人毀謗,因此這個,他心裏有這麼個底子,他就不選擇,後首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